羅希彥
摘要: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民歌,這說明兩者有著在演唱方面的契合性。本文以黔東南苗歌為例,從民族聲樂演唱方法融入原生態民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尋求二者之間的契合性,同時以此為切入點嘗試為黔東南苗歌的傳承尋找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民族聲樂演唱 ? 原生態民歌 ? ?黔東南苗歌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2-0013-03
現代民族聲樂藝術的形成是民間音樂與西方歌唱方法共同作用的結果,也體現出了音樂色彩與歌唱技術的融合性特點。首先,現代民族聲樂中所表現出的色彩特征建立在民歌、戲曲、曲藝歌唱的基礎上,尤其是注重咬字和吐字以及行腔韻味的表現;其次就是在發聲技術的運用上,則較多地運用了西方的美聲唱法的方法。從當前我國民族聲樂教育以及舞臺表演的角度看,基本上都體現出了以上兩點特征。原生態民歌指的是完全來自于民間的歌曲,具有濃郁的地域性、民族性特點,這些民歌在演唱方面完全是人民的一種“自我詠嘆”,還沒有形成獨立性的唱法體系,因此保留了較好的原始性。當前音樂文化發展多元化的趨勢說明了我們在對待每一種聲樂體裁時,需要有責任、有義務的對它們進行保護和傳承,因此作為民族聲樂專業人士應當從履行自己的主體責任,本文以貴州黔東南苗歌為例,從民族聲樂演唱方法與原生態民歌演唱融合的角度進行探討。
一、民族聲樂演唱與原生態民歌演唱的契合性
(一)氣息運用與發聲技巧
任何一種歌唱藝術形式都建立在科學而合理的氣息運用基礎上,在具體的運用上則主要表現在呼吸方法和氣息控制兩個方面。首先,從呼吸方法的運用看,由于歌曲音樂要素運用以及藝術表現的不同,可以分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聯合呼吸三種。如在演唱較長的樂句或者高音占主導的樂句時,一般采用胸腹式呼吸方法,這樣可以有效地支撐旋律的發展和有利于演唱者控制好音準與節奏。其次就是在發聲技巧的訓練方面,注重以氣為主導,實現真假聲的結合和不同腔體的共鳴,這樣有助于各個腔體的打開與貫穿。無論是在民族聲樂演唱還是在原生態民歌演唱中,都有著發聲時共鳴腔的運用,尤其是在音區的轉換以及高音部分的演唱時,兩種演唱方式都十分重視頭腔共鳴對聲音的修飾效果,而這些都基于有效的呼吸方法和氣息控制。
(二)咬字與吐字的字韻表現
民族聲樂演唱與原生態民歌演唱都是以語言為基礎,在咬字和吐字方面,可以說兩種演唱方式的相融性較高。首先,從聲樂體裁的范疇看,民族聲樂實際上包含著原生態民歌,因為民族聲樂在體裁上的構成具有多元性,其構成元素來自于民間歌曲、戲曲聲樂以及曲藝中的聲樂部分,而原生態民歌正屬于民間歌曲系統,所以這種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實際上就印證了在演唱時咬字與吐字方面的共性;其次從兩者在語言上的藝術表現看,都有著共同的審美標準,那就是在語言與音樂的結合上做到字正腔圓。所謂字正,指的是在咬字和吐字時要嚴格的遵循語言的發音標準,從民族聲樂作品的風格看,包括兩種語言風格形態,分別是以普通話發音為基礎的作品和以地域方言發音為基礎的作品,而原生態民歌在演唱上則是以地域方言為主,因此兩種演唱方式在語言發音上都注重咬字和吐字時的字韻表現,將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咬字和吐字方法運用到原生態民歌演唱中可以有效地優化其字韻表現。
(三)潤腔技術的相通性
所謂潤腔,指的是在民歌演唱中體現出旋律處理方法和聲音表現技巧,這也是我國傳統聲樂美學最為明顯的特征之一。與西方美聲唱法不同,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和原生態民歌演唱在旋律的處理上注重從字音、字韻與旋律結合的角度建立起有機的連接關系,巧妙的運用滑、顫等修飾性技巧去完善聲樂形象的塑造和實現情感的抒發。從這一點上看,現代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實際上是對原生態民歌演唱的一種傳承,也就是說,現代民族聲樂演唱在風格上所具有的民族性實際上突出的表現在對潤腔技術的運用,這也是原生態民歌演唱對現代民族聲樂藝術形成和發展的直接貢獻,因此兩者在潤腔技術方面體現出的是傳承與發展的關系,這也是兩者在演唱方面最為明顯的旋律表現特點。
(四)演唱中的情緒運用
在聲樂演唱中,情緒作為情感表達的外在表現,對于歌曲主題情感的展現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歌者在演唱時如何對情緒進行運用,體現出一名歌者對歌曲內涵的理解程度和舞臺駕馭能力。民族聲樂演唱中情緒的運用一般以現有的歌曲作品為依托,通過對歌曲內容和所要塑造的音樂形象進行充分的分析,在不斷的反復練習中而培養出符合歌曲演唱風格的情緒;在原生態民歌演唱中,由于在演唱時具有即興性的特點,所以要求歌者在短時間內要調整好自己的演唱情緒,根據民歌應用的場合和所要實現的功能而合理的運用情緒,以此才能夠體現出歌曲的藝術表現效果,因此兩者在演唱情緒上的區別在于民族聲樂演唱有著預先設計的過程,而原生態民歌演唱則具有即興的特點。兩者的共性則是有著共同的依據,那就是歌曲的主題內筒與所要表達的情感內涵。
二、黔東南苗歌的藝術特點
(一)黔東南苗歌的體裁與題材
黔東南是我國苗族的聚居地區,千百年來,苗族人民不僅在此地生存繁衍,而且也造就了諸多的苗族民間音樂文化,尤其是在民歌方面,可以說是異彩紛呈,至今仍然保留著原生態的風格特點。黔東南苗族民歌的無論在體裁還是在題材上都體現出了高度的豐富性。首先,從民歌體裁看,主要的代表形式有飛歌、游方歌、古歌等,其中飛歌是苗族人民所特有的一種山歌,由于苗族人民長期生活在大山之中,與大自然有著天然的親密感,他們的歌聲產生于大山,也歌頌著大山,因而也造就了他們在性格上有著山一樣的博大胸懷和豪放的民族品質,這種性格反映在飛歌上則呈現出高亢、嘹亮的特點。游方歌是黔東南苗族在求偶和戀愛時所唱的歌曲,屬于情歌體裁,有獨唱、對唱、合唱等不同的形式,從歌曲風格上看,既有著豪放的性格展現,也有著細膩的情感描寫。古歌是苗族人來用來記敘歷史和表現英雄事跡的歌曲,由于在歷史上苗族人民多次遷徙,對民族的歷史和民俗生產活動缺少必要的文字記錄,因此,他們常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民族的發展歷程用民歌的形式歌唱出來,并通過口傳心授的形式代代相傳,所以古歌既是苗族歷史的記載,同時又傳達了民族精神和情懷。
其次,從黔東南苗歌題材看,在不同的場合分別演唱不同的歌曲。由于黔東南苗族人民的民俗文化豐富,同時在生產生活中也產生了眾多的故事,人們將這些生活中的常見事項用歌聲進行記錄和傳播,因而在歌曲題材內容的表現上也十分多元化。以苗歌中的酒歌為例,此種歌曲是苗族人民在宴席上相互敬酒時演唱的歌曲,表現出了賓主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表現出了苗族人民熱情好客的性格。苗歌中禮俗歌是最為常見的原生態民歌形態之一,多是在嫁娶、賀壽等禮儀性的活動中演唱,在歌唱的內容多是以歌頌為主。根據禮儀的特點又可以分為婚禮歌、孝歌等。
(二)黔東南苗歌演唱特點
相對于其它地域的苗歌而言,黔東南苗歌在演唱風格有著獨立性的特點,這也造就了黔東南苗歌在藝術表現上的價值。其具體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在服飾和語言方面獨具苗家特色。黔東南苗族服飾有兩種:一種是日常服飾;另一種是節日服飾,在演唱苗歌時,根據不同的場合要求和藝術功能而選擇不同的服裝,如很多山歌類、小調類的生活歌多穿戴日常服飾,在盛大節日以及禮儀性的場合則穿戴盛裝。在語言的運用上則是以苗語為主,特別是襯詞、襯腔的巧妙運用。因此在原生態苗歌的演唱上,運用特定的服飾和語言更加的能夠體現出苗歌的風格特點;二是在氣息的運用上以深呼吸為主。黔東南苗歌在唱腔上主要是以高腔和平腔為主,在旋律發展上注重大跳的進行,有時候相鄰的兩個音在音程跨度上可以達到八度以上,這說明在演唱時注重對氣息的運用,通過深呼吸的方法可以較為準確的找到氣息的支點,以此來實現各個腔體的打開有助于共鳴腔對音色的輔助和實現作用;三是在歌唱情緒的表現上,在演唱時要以飽滿的情緒來表現出歌曲的情感,這樣既能夠符合黔東南苗族的性格特點,又能夠很好的傳達出歌曲的內涵。如在苗家龍船節上演唱的歌曲《龍船歌》就是屬于高腔式的號子音樂,歌劇節奏明快,有著較強的律動性,在情感的抒發上也屬于豪放式的,在演唱時如果缺少積極的情緒投入,則難以體現出歌曲的內涵與意義。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黔東南苗歌無論是在體裁還是在題材上都呈現出豐富性的特點,在演唱風格上也與民族的性格特點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說明在黔東南苗歌的演唱上需要從本民族音樂風格的角度完美的體現出原生態的效果。
三、民族聲樂演唱方法與黔東南苗歌演唱的結合途徑
從當前黔東南苗歌的傳承現狀看,主要存在著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傳承斷代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苗族人民走向城市,由于缺少了民歌孕育的土壤,所以苗歌的傳唱群體在逐漸地減少。二是受到多元音樂文化的影響。由于當前音樂文化發展的多元化,人們對傳統民歌的關注度較少,這就造成了難以形成強有力的傳播和接受群體。三是民歌專業教育的缺失。黔東南苗歌的傳承需要依賴于歌唱人才,尤其是對于原生態風格濃郁的民歌而言,只有培養一定群體的歌唱人才,才能夠實現有效的傳承,但是從當前民歌教育現狀看,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黔東南苗歌教育體系。從以上現狀看,在黔東南苗歌的演唱中,融入民族聲樂演唱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既能夠保持原有的風格特點,又有利于實現傳唱人才的培養。
(一)演唱技術的訓練途徑
民族聲樂演唱的方法可以說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體系,主要包括氣息技術、語言技術、行腔技術、發聲與共鳴技術等。在演唱苗歌時,可以有意識地將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融入進去。如在氣息技術的運用上,通過采用科學合理的呼吸方法、換氣方法以及氣息的支撐技術與具體的苗歌相結合,在訓練的過程有效地解決歌唱中的發聲和共鳴問題,有助于歌者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苗歌演唱的風格和特點。其次在語言技術的運用上,無論是民族聲樂曲還是原生態苗歌在審美的表現上都十分的注重字正腔圓的表現,從民族聲樂演唱中對語言的要求看,在字頭、字腹、字尾等方面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如在字頭上做到咬字的清晰性,在字腹、字尾的表現上要做到合理的歸韻,以此才能夠體現出字音、字調、字韻上的音色表現,因此將這種語言上的處理方法運用到黔東南苗歌的演唱中,有助于糾正歌唱時的語言發音問題,使其歌唱的效果更加富于藝術性。再次,就是認真總結演唱苗歌時的發聲和共鳴方法,并與民族聲樂演唱中的發聲和共鳴方法進行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這樣既能夠做到兩者的融合,又可以做到相互的借鑒,使兩者在發聲和共鳴技術的運用上更加地科學化、合理化。
(二)舞臺表演的訓練途徑
在認識和探討原生態民歌的演唱時,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從風格表現、技術運用的角度進行探究,而很少從舞臺表演的角度展開論述,筆者認為,原生態民歌的發展不僅需要在技術層面上體現出“專業性”,而且在舞臺表演上也要加強和重視。其意義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黔東南苗歌要做到有效地傳播與發展,必須與時代的發展結合起來,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的現代傳媒背景下,想要使更多的群體認識到黔東南苗歌的藝術價值,就必要通過一定的舞臺表演進行實現。就當前黔東南苗歌的演出形式看,主要是現場演唱為主,特別是作為旅游資源而存在,這種形式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傳播作用,但是在廣泛性認知方面還存在欠缺,所以在傳播廣度和力度上還需要進一步創新。二是在原生態民歌專業教育的時代發展背景下,要求歌者在訓練歌唱技術的同時,還需要對舞臺表演進行訓練。從這一點上看,我們在進行黔東南民歌的演唱教育時需要做到全面性。民族聲樂演唱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舞臺表演上都總結出了較多的實踐經驗,特別是在向戲曲的學習中,合理地運用了戲曲演唱中的“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特點,因此在演唱黔東南苗歌時,可以從中進行借鑒。
四、結語
綜上所述,原生態民歌在演唱上注重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表現,這就說明在融入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時,要保留原生態民歌的風格特色,才能夠體現出原生態民歌的藝術價值。黔東南苗歌在歌曲體裁、題材以及在演唱上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從當前的傳承現狀看,為了能夠保持好這一特色,有必要將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融入進去,在運用民族聲樂演唱方法的過程中,除了要重視運用演唱技術外,還需要從舞臺表演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對傳播和傳承黔東南苗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小娟.原生態苗歌的音樂特征及其演唱特點探析——以黔東南地區苗族飛歌為例[J].凱里學院學報,2012(05).
[2]淳于步.黔東南苗歌調式與生態環境關系研究[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