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紫娟 熊淑英 楊曉莉
【摘要】目的探討社交溝通康復系統對行為發育障礙兒童溝通能力及自理能力的影響。方法80例行為發育障礙兒童,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社交溝通康復系統治療。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溝通能力及自理能力。結果治療后,兩組語言功能、認知功能、溝通能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觀察組語言功能評分(7.84±1.01)分、認知功能評分(8.24±1.35)分、溝通能力評分(7.25±1.26)分均高于對照組的(5.09±1.09)、(6.57±1.21)、(5.86±1.2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自理動作、社會適應、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交溝通康復系統可提高行為發育障礙兒童溝通能力與自理能力,有助于患兒回歸社會。
【關鍵詞】社交溝通康復系統;行為發育障礙兒童;溝通能力;自理能力
DOI: 10.14163/j.cnki.1 l-5547/r.2020.19.092
行為發育障礙兒童是兒童期因功能障礙、生理缺陷以及不利環境因素影響下導致其心理活動、行為出現異常表現,例如智力障礙、情緒障礙、缺陷多動障礙、孤獨癥譜系障礙等[1]。有研究顯示,傳統治療方法雖在一定程度上增進兒童與班級同學關系,促進其人際交往情況,卻由于缺乏系統化以至于效果欠佳[2]。因此,本研究為進一步探討行為發育障礙兒童治療方案,將結合社交溝通康復系統用于臨床治療中,現對本院收治的80例行為發育障礙兒童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5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行為發育障礙兒童,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女17例,男23例;年齡2-9歲,平均年齡(5.67±3.03)歲。觀察組女19例,男21例;年齡2-9歲,平均年齡(5.71+ 3.01)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行為發育障礙診斷標準[3];②≥2周歲;③無其他遺傳精神疾病、代謝類疾病者;④家長精神與認知正常;⑤家長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患兒家長年齡≤18歲患者;②患兒家長溝通存在障礙;③患兒家長遵醫行為差;④患兒家長精神上存有疾病。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結合患兒白身情況對其實施不同康復訓練,例如注意力訓練、特殊教育、心理療法、運動療法、肌力訓練、語言訓練等,5次/周,每項訓練項目數>5次/d20-30 min/次,平均療程為6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社交溝通康復系統治療,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社交溝通康復系統,結合患兒具體特征選擇訓練級別,制定針對性訓練內容,訓練內容主要劃分為溝通、人際交往、游戲3大類。②選擇社交溝通訓練級別;社交訓練可分為5期,a.養成期:自我意識、對他人反應以及互聯注意;b.元素認知期:情感的理解、表達;c.意向建立期:與人接觸意向、引起溝通、手勢及語言的模仿;d.技巧形成期:基礎溝通交流技巧及輪流轉換:e.溝通應用期:以游戲為基礎刺激患兒白發游戲、游戲互動;結合患兒自身情況選擇介入級別。③社交溝通康復系統操作流程;訓練模式可分為隨機訓練、個體訓練及集體訓練3種,通過圖片、光盤、照片、玩具、PPT等對內容進行設計,并將訓練劃分為實踐應用、情景選擇、情景認知、情景選擇4個級別,分別針對不同訓練目的與內容。④根據患兒的年齡及實際發育情況對訓練項目進行合理選擇,通過語言、認知、粗大運動、社會適應等方面對康復訓練進行合理安排,并填寫結構化康復處方,將個體化康復訓練計劃采取康復處方形式送至于各康復治療師處,治療師則根據處方內容對訓練項目進行安排,并將訓練方法與康復目的向家長講解清楚。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治療前后溝通能力 利用心理教育量表對患兒治療前后語言功能、認知功能、溝通能力實施評估,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水平越高。
1.3.2治療前后自理能力采用本院自制量表對患兒治療前后的粗大運動功能、自理動作、社會適應、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能力水平越高。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溝通能力比較治療前,兩組語言功能、認知功能、溝通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語言功能、認知功能、溝通能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自理能力比較治療前,兩組粗大運動功能、白理動作、社會適應、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粗大運動功能、自理動作、社會適應、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行為發育障礙患兒若不盡早對障礙和問題進行改善或阻止,會對兒童生活質量及終身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有研究顯示,社交中人的大腦承擔適應環境的重要責任,主要對他人心理狀態與自我心理狀態歸因進行負責,大腦多區域的協調直接影響著人類社交溝通能力,隨著區域不斷增加,區域彼此間聯系也隨之變得復雜,可見社交能力與大腦認識能力發育、人格形成、感知覺發育息息相關[4]。因此如何盡早對行為發育障礙兒童采取治療干預,提高其溝通能力與自理能力,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社交溝通康復系統主要以社會性功能實施為主要訓練內容,康復訓練項目通過將社會性互動活動訓練內容非語言或語言信息傳遞結構化、系統化,通過多樣化訓練方式實現強化共同社會功能目標的目的,進而提高患兒溝通能力與社交能力[5]。本研究利用不同內容與方式對大腦區域感知覺進行刺激,以激發大腦各區域活動性為基礎建立社交溝通康復系統[6]。系統主要以社交溝通能相關能力為主,運用多種方式對溝通、人際交往、游戲內容進行設計,利用訓練計劃個體化的形式,將以往差異較大的治療師課程內容進行統一,實現內容相互關聯、形式卻不一的訓練方式,盡可能多樣化的對大腦相關功能區域進行刺激。然后,根據訓練內容將社交溝通訓分為5個級別,并結合患兒自身情況為其選擇相宜社交溝通訓練級別,實施訓練時有治療師強調每項訓練系統性,反復重申每項訓練應盡可能對調動感、知覺加以刺激,利于對大腦不同區域協調工作加以促進。其次,根據訓練模式的劃分將內容采取圖片、玩具、PPT以及光盤等方式呈現,針對訓練內容及目的的不同將訓練劃分為4個不同級別。最后,針對每個兒童具體情況分別對其制定個體化系統,有專業治療師實施具體訓練項目,無論針對總體系統或個別訓練系統都應該反復重申個體化原則。有研究指出[7],社交溝通康復系統中利用患兒視覺理解優于聽覺的特征,對語言上存在障礙的個體開展溝通交流而特制訓練程序,以圖片及PPT等交換溝通系統對其實施階段性訓練,幫助患兒通過圖片對自己的想法及需求進行表達,再逐漸對言語交流范圍進行擴展,提升其自主交流能力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語言功能、認知功能、溝通能力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將社交溝通康復系統應用于行為發育障礙兒童治療中,通過對其進行矯正治療及個體化系統訓練能使其溝通能力得到改善;再將其自理能力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粗大運動功能、自理動作、社會適應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進一步證實,將社交溝通康復系統應用于行為發育障礙兒童治療中,針對患兒不同情況實施個體化訓練系統,能明顯提升其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使其盡早回歸社會。
綜上所述,社交溝通康復系統可提高行為發育障礙兒童溝通能力與自理能力,有助于患兒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l]都萌萌,康傳媛,李雪蓉,等.廣泛性發育障礙兒童異常行為的發生率.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5,24(11):1020-1022
[2]李玲,曾剛.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行為管理.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9,34(8):637-640
[3]陳靜.CarraldaM Elena.程文紅.ICD-II精神與行為障礙(草案)關于神經發育障礙診斷標準的進展.中華精神科雜志,2017,50(6):411-413.
[4]張雁,吳衛紅,上獻娜,等.社交溝通康復系統在行為發育障礙兒童中的應用研究.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8):946-948.
[5]封敏,肖湘,肖婷,等.以游戲為基礎促進交流與行為的干預對孤獨癥譜系障礙幼兒的療效.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9,34(8):604-608.
[6]鄒園園,張素卿,黃師菊,等.2-3歲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與發育性語言障礙的Gesell結果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3):298-300.
[7]楊濤,王埡,劉娟,等.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家庭負擔及康復治療研究進展.華西醫學,2016,31(6):1147-1151.
[收稿日期:2020-03-30]
作者單位:518045深圳市福田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