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皓
教語文,樂在其中
“我總覺得,父親聽得懂蘋果樹的傾訴和低語,就像每一個莊稼人熟稔田間的每一寸土地。父親總在秋收的夜里,睡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守護果園,就像守著他的孩子。秋風吹,秋夜涼,蘋果樹仿佛夜的瞳孔,它們黑色深重的目光,凝視著父親。那些窸窣的葉子,在星辰下喧嚷,笑聲在父親的夢里匯成了嘩啦的河流?!?/p>
這段描寫,節選自劉堯的散文《父親和他的果林》。文章從他作為兒子的視角,描述了一個將大半輩子花在蘋果種植上的父親。這篇文章感動了很多人,因為這篇文章,劉堯成功地在微信圈幫助為蘋果銷路滯后而發愁的父親賣出了3000斤蘋果。
你或許很難相信,于2016年能夠寫出這樣的文字的劉堯,在6年前上大學時,幾乎沒有讀過幾本文學作品。上大學后,在文學鑒賞課上意識到自己文學素養欠缺的劉堯,將大學四年所有的業余時間,都花在了泡圖書館上。在練筆中,他對寫作的熱愛,也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時,劉堯常常參與其間,撰寫“下水文”,親自給學生做示范,“當你發自內心地熱愛一件事時,學生是一定能感受到,并因此受到感染?!彪m說是男老師,但細節之處,劉堯也格外用心。為了讓學生擺脫對作文的刻板印象,堅持長期的隨筆創作,劉堯還為同學們購置了統一的花色淡雅又文藝的本子,用于代替傳統的作文本,希望為同學們營造一個更加“自如”的寫作氛圍。
因為喜歡寫作,劉堯開設了個人微信公眾號“堯遠的回聲”。在微信平臺上,不僅僅有他的下水作文、生活隨筆,還有許許多多的干貨,比如《愿你我都不是“籠中鳥”——<籠鳥記>公開課丨課堂實錄》《用人文的燈火點亮課堂——從傳統課堂到大語文實踐》《“喚醒”詞語,你值得擁有的語文學習方法 | 教有所悟》。這些文章,大抵是解釋為何劉堯能在從教6年中不斷實現個人成長發展的最好證明。
采訪中,劉堯回憶起他在初為人師時所使用的“笨方法”:講課時,用錄音筆錄下上課全過程,之后逐句回放整理成文稿。憑借所整理的完整版“課堂實錄”,劉堯得以檢閱和反思自己在講課中所存在的問題:課堂節奏是否把控到位?語速合適嗎?互動是否及時、恰當?講課語言是否精練、純粹?
“笨”方法,劉堯用得不少。一次學期末,劉堯總結了一學期來每天給學生所布置的作業,列了完整的表格將每天具體的作業進行了梳理,并對此進行了作業類型歸納,開始思考作業有效性的問題。最后,劉堯將這些思考整理成文《讓自己少點盲目,給學生一點空間——語文作業布置的有效性思考》。
正是通過這樣的“笨方法”,劉堯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扎實,走得穩健。
帶班級,剛柔并濟
這學期期末,寫評語成了劉堯心里的一等大事。關于具體的形式,劉堯思考了很久。是為每個同學寫首詩呢?還是融合古文“箋注”的形式?又或者在網上學習一些其他新穎的形式?
但后來,這些五花八門的形式,都被劉堯否定了,劉堯說,有時太追求“言語形式”的創新,可能會“因言害意”,而忘記最初想要表達什么。
于是,劉堯果斷選擇了最樸素的聊天、交流的形式來寫孩子們的評語。在寫評語時,劉堯摒棄了那些“高度概括的”詞語——如“你是一個聰慧的學生”“我在你身上看見了善良”等概括性的表述。每寫一個同學,劉堯就在腦海中認真回憶這位孩子的故事,回憶到位了,劉堯便開始寫評語,他會抓住一個印象最深的點——追憶故事,發掘閃光,表達期待。
寫著寫著,劉堯慚愧地發現,由于每天陀螺式忙碌的工作,他對某些孩子的了解和關注并不是那么夠,便又暗暗為自己擬定了一個新計劃:下學期應該多找這些孩子聊聊天。
寫評語,是劉堯作為班主任在管理中A面的一個縮影:溫暖的,充滿愛的。在采訪中,劉堯也不斷提到,一個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擁有愛,要愛自己的學生。
但與此同時,作為一個性格、脾氣都特別溫和的人,班級建設與管理中具體規則的把握與落實,劉堯卻從不讓步。以班級的遲到問題為例,在班級建立之初,劉堯首先抓的一個習慣就是遲到。如果班級規定7:20集合,所有學生,不論是誰,哪怕僅僅只超過10秒鐘,也算作遲到。
第一周,對準時的重要性尚無概念的學生們并不習慣這一嚴苛的規定。每天快到時間時,劉堯就和已經到達的學生一起倒計時,在時間到達后又開始計數。這樣下來,劉堯甚至不用給學生說時間,遲到的同學也清楚地知道了自己遲到的時長。
“高壓政策”下,不到兩周,遲到的現象便在班級徹底消失。萬事開頭難,劉堯在班級管理中嚴格的B面,讓他此后在抓班級其他習慣的養成時都更加順利、有效率?!皩τ趯W生們來說,初中是他們性格、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因此,該嚴格要求學生時,決不能心軟。”
劉堯說,關于到底要成為一個怎樣的教育者,他想了6年,從陜西想到上海,似乎始終沒有徹底想清楚。但有一點,劉堯無比明確,那就是他發自內心地熱愛站在講臺上,“你能夠對青少年傳道授業解惑,去影響、引導他們的成長,這是其他任何職業都無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