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藝漫
摘要:重大衛生事件隨著新冠疫情的暴發成為輿情關注的焦點,在自媒體加持下的網絡群體傳播也因話題領域、言論自由程度及言論發表的便捷性有了新時期的變化。存在于大眾傳播領域的“沉默的螺旋”在當今輿情復雜詭變的時代也有了部分程度的體現與變化。本文通過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中“沉默的螺旋”理論適用性的研究來梳理出合理健康引導輿論的重要原則。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自媒體;公共衛生事件;輿情
中圖分類號:C912.6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自2020年初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與新冠疫情相關的熱點話題成為人們持續關注的焦點。從百度搜索指數趨勢上看,“新冠病毒”的搜索量曾經在疫情暴發初期,出現了單日三大疫情相關的關鍵詞指數增加100倍的現象。由此反映出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話題具有突發性、關注度高、易傳染性等特性。
伴隨著微博、微信、頭條等等諸多自媒體平臺的覆蓋率節節高攀,全民在網絡上發表意見已經唾手可得。諸多平臺的互聯共通也使得眾多復雜話題與意見也極容易產生更多共鳴,瞬間即可掀起較高的話題討論度。
1 “沉默的螺旋”理論與新冠疫情熱點話題的聯系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理論指的是德國學者伊麗莎白·諾爾·諾依曼提出的一個觀點:當人們在公共場合發表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如果發現大部分的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相同或類似,就會較為積極地參與討論并發表相關的觀點;假設人們判斷自己的意見與大多數人的意見相左時,很有可能會保持沉默。最一開始這種現象被證實存在于政治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該理論提出和誕生之際,德國大選的經過成為印證該理論的最佳案例。但不可否認的是,該理論提出之際,是大眾傳播盛行的時期,普通社會民眾并不擁有對廣播、電視和報刊等大眾傳播媒體的接近性。
這種典型的“沉默的螺旋”現象在疫情期間也有一定的體現。新冠疫情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暴發初期,由于對新冠病毒的認知較少,普遍認為是因武漢地區人們愛吃野生動物尤其是蝙蝠,才導致新冠病毒在人類的大暴發。一些國外媒體甚至直接將新冠病毒冠以“武漢病毒”的名稱,暗指武漢病毒是起源于中國武漢,同時丑化國人形象。一時間,“吃蝙蝠”一事成為了輿論批判的焦點,諸多自媒體平臺中的照片、現身感受、網友評論更是成為“新冠病毒”與“蝙蝠”之間的黏合劑。但隨著國內外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發現新冠病毒并非起源于中國武漢,新冠病毒與“蝙蝠”之間的關系仍然有待進一步科學論證。近期才有人將當時的一些“弱勢聲音”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這些當時的少數派的言論表示新冠病毒很有可能由于其他來源的輸入,并在武漢范圍內暴發前,已經在中國范圍外存在。鑒于目前網絡社會下自媒體的較高的易接近性,“沉默的螺旋”在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上產生的影響是否會產生新的變化有待進一步研究。
2 “沉默的螺旋”的三個命題在本研究中的演變
在本篇適用性研究中尋找相應的理論基礎依據。諾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中所描述的三個命題:一是個人意見的表達更多的是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如果多數人的意見與自己的意見一致,則更加愿意表達出相關觀點,反之則保持沉默;二是具有較強力量場的意見在達到一定的強度時會讓異于自己的聲音力量弱化;三是人們在傳播信息和表達意見的時候,需要培養出一定的意見環境來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形成相應的輿論場。本文也將從這三個角度出發,以此三個命題來研究和了解自媒體時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論遇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時國人的意見表達與社會心理特征。本文以這三個命題為研究基礎,進行了思辨研究和定性研究,試圖闡述清楚該理論在經歷大眾媒體向自媒體時代轉變的過程中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在該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之時,是大眾傳播媒介大放異彩的時刻,所有人都驚嘆于大眾傳播媒介本身的魔力;可隨著新媒體登上歷史的舞臺,大眾傳播媒介的光芒逐漸暗淡,這是“沉默的螺旋”理論產生之初所沒有意料到的。所以這三個命題的走向也牽動著大眾的心,期待著它與經典理論碰撞出火花與魅力。
3 “沉默的螺旋”在本研究中的適用性結論
3.1“沉默的螺旋”主要作用機制在自媒體時代依然存在
面對重大衛生事件,人們還會因為懼怕群體的壓力而壓制自身發表意見的沖動,即使人們有了便捷的自媒體,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具有突變性、恐懼性、焦慮性三大特性,其會帶來一系列消極后果,如經濟停擺、治理混亂、社會信任危機等[1]。心理學上早有共識,輿論的壓力大小會因問題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相關的、觀點性較為明顯的言論都容易受到網絡輿論較多關注。如果輿論中已經有了較為主流的一些觀點,當出現了一些與主流觀點相左的言論時,必然會遭到網友的口誅筆伐,被網友群起而攻之。現實中,很多網民在遇見意見相左的時候,依然會傾向于選擇在網絡上不表達觀點時,所考慮的主要原因:擔心受到過激的“鍵盤俠”的網絡攻擊,甚至遭受人肉搜索。
2014年6月4日,人民日報一篇題為《激勵見義勇為不能靠“鍵盤俠”》的時評,“鍵盤俠”稱呼正式與廣大網友見面。該詞泛指喜歡在網絡上獲得虛榮與優越感,通常以批判他人、道德綁架他人的形式出現的一群網絡生活參與者?!版I盤俠”在網絡生活中的種種劣跡也讓很多人觸目驚心,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人們發表一些意見相左的非主流言論的時候常常有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不僅僅是懼怕群體壓力,更是害怕群體中隱藏著“鍵盤俠”的攻擊,他們全部匿名、言辭激烈、缺乏網絡道德。不得不說,這是網絡生活全方位滲透進社會之后,加重和加速了“沉默的螺旋”的形成。
3.2? 社會心理依舊成為網絡生活群體傳播的主要影響因素
人們在大眾傳播時期擔心自己受到孤立的想法依然沒有改變,并持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在群體內部,群體中的多數意見對群體成員中的個人意見或少數意見會產生一定的壓力,這種壓力可能形成基本的道德規范與價值取向,也可能帶來錯誤判斷,使群體中的個人產生對多數意見的盲目服從[2]。心理學家認為,害怕孤立是絕大多數人所擁有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不會因為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而消亡,甚至這種心理狀態也在許多動物間存在,是很多生物的共性。因此,在質疑甚至抵觸“沉默的螺旋”在網絡社會中的適用性的觀點中,不可忽略掉這種由來已久的持續性因素,而這種因素勢必在很長一段時間繼續影響著人們的意見表達,無論未來的媒介形式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種影響將是持續且深遠的。
網絡具有高度自由性、公開性,網民發言具有匿名性[3]。網絡的匿名性是否會在心理上支持著網民減少這種社會心理因素方面的依賴呢?即使考慮到了網絡的匿名性、自媒體平臺的普及率提高或社交賬號的私密性等因素都有利于幫助網民打消對心理孤立的恐懼,更加能夠去除心理芥蒂使其在網絡平臺隨心所欲地發表言論;但我們也發現,隨著網絡和媒介素養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網民認識到,網絡安全管控持續增強,現階段網絡的匿名只是相對的,在這個大數據極為發達、網絡安全得到國家極大管控和加強的當今社會,各種網絡行為都不是“隱形的”,因此,心理上又回歸到最原始的社會心理階段。
3.3 “沉默的螺旋”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弱化
在本研究中,同樣發現了可以弱化“沉默的螺旋”的一些現象,比如來自新浪微博某日的一則熱搜,主要內容為針對大連新冠疫情暴發期間,某新冠病毒攜帶者來到福州旅游并多次乘坐公共交通設施的行為,發表了自己的觀點。該微博下有多則不同觀點的評論,擁有的支持者均不占少數。我們又去其他自媒體平臺查閱評論,發現網友們出現了可能會前去其他網絡自媒體平臺去尋找與自己持有相似觀點的評論的現象,以此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微博、微信公眾號、頭條號和抖音等諸多自媒體平臺成為網友的高頻選擇,但這些自媒體平臺之間的占比也相差無幾。此現象說明,在我國現階段的網絡社會生活中,網民發表意見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為網民自由發表不同意見提供了堅實的土壤,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因此,在這種現實的作用下,我們曾經盛行于大眾傳播時代的“沉默的螺旋”,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4? 總結
“沉默的螺旋”在復雜的網絡社會環境中,受到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勢必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受到輿論影響而產生的巨大“螺旋”也受到了新舊各方因素的夾擊:諸如社會心理學因素會繼續在輿論場中產生實際的影響,這種影響預計會在很長一段時間繼續存在;也有一些新興的因素左右著甚至無形中幫助這一些人更加拒絕發表出自己的觀點甚至“噤聲”,加大了“螺旋”的影響程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傳播的魔力外衣已經慢慢褪去,網絡上的便捷性等諸多特性使每一個人在自媒體的加持下,不僅能自由地在平臺發表意見,甚至還可以在很多影響力更大的自媒體平臺去尋找自己的“共鳴”,或許還會出現一個弱勢聲音在不同的自媒體平臺上成為主流意見的現象,這也是網絡社會環境豐富多彩的直接體現。
(責任編輯:侯辛鋒)
參考文獻:
[1]張愛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傳播特點與治理策略[J].探索,2020(04):169-181.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94.
[3]李珊.“沉默的螺旋”在網絡時代的適用性分析——以“山東學伴”事件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0(06):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