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紅
(中核四O 四醫院 甘肅 嘉峪關 735112)
2 型糖尿病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隨著對糖尿病的深入研究,2 型糖尿病患者發病率逐漸下降,但是比例依然較高。根據相關研究指出,肥胖對2 型糖尿病具有極為密切的影響[1]。本此研究針對不同BMI 對2 型糖尿病并發癥與治療方案的影響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3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根據BMI 標準分為A 組(BMI <25kg/m2)、B 組(BMI25~28kg/m2)、C 組(BMI >28kg/m2)。A 組患者97 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6例,年齡42~75歲,平均年齡(61.52±3.14)歲;B 組患者105 例,男性患者63 例,女性患者42 例,年齡41~75 歲,平均年齡(61.35±3.27)歲;C 組患者98 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47例,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1.57±3.32)歲。對比3 組患者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2 型糖尿病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失訪患者。
所有患者均根據病情與血糖水平需要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對患者治療措施包括飲食控制、一種降糖藥物、兩聯降糖藥物以及胰島素代替治療。治療與跟蹤隨訪1~3年時間,待結束隨訪時,評估不同分組患者并發癥、腎功能情況以及3 組治療方案情況。
3 組患者對比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糖尿病足、周圍神經病變、低糖性昏厥、酮癥酸中毒以及高滲性昏迷等。
3 組患者對比腎功能情況。包括血肌酐、尿蛋白、尿鈉、尿肌酐等。
3 組患者治療方案對比。包括飲食控制、一種降糖藥、兩聯降糖藥以及胰島素治療。
采用SPSS19.0 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組患者腎功能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 組患者腎功能情況比較(±s)

表2 3 組患者腎功能情況比較(±s)
注:B、C各組指標與A組相比,aP <0.05,C組各指標與B組相比,bP <0.05。
組別 例數 血肌酐(μmol/L)尿蛋白(μg/min)尿鈉(mmol/L)尿肌酐(umol/L)A 組 97 121.37±24.56 113.85±19.63 413.51±85.18 9.15±1.13 B 組 105 132.54±22.43a 127.34±17.51a 473.51±65.12a 9.24±1.01a C 組 98 143.27±26.16ab 142.35±15.43ab 523.51±79.18ab 9.23±0.96ab
3 組患者治療方案差異較大,且BMI 質量越大患者藥物用量越大,(P<0.05),見表3。

表3 3 組患者治療方案對比[n(%)]
在對2 型糖尿病的臨床研究中發現,糖尿病患者的BMI 指數與患者病情及治療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因素之一可能是由于外周小血管循環障礙,微血管瘤或血管基底膜增厚,導致微循環管腔閉塞,從而導致相關臟器病變,持續高血糖還可導致機體出現氧化應激反應,從而損傷血管內皮,導致微血管發生病理改變[2,3]。
通過對糖尿病患者不同BMI 指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并發癥發生情況3 組對比(P<0.05);腎功能情況3 組對比(P<0.05),有可比性;3 組患者治療方案差異較大,且BMI 指數越大患者藥物用量越大(P<0.05)。因此,筆者認為,BIM 指數越大的患者并發癥越多,腎功能越差,且需要盡早聯合胰島素度患者進行治療[4,5]。

表1 3 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綜上所述,BIM 越高的患者盡早采用胰島素進行治療,能提高患者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