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廣陽 李建雄
(惠東縣人民醫院普通外科 廣東 惠州 516300)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常見于產后哺乳期婦女,往往發生于在產后3 ~4 周[1]。有研究表明,有1/3 的女性在哺乳期曾罹患此病[2]。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報告顯示2012—2014 年中國6 月齡內嬰兒純母乳喂養率僅為28%,且在3 年內沒有增加,哺乳期乳腺炎可能是造成產婦放棄母乳喂養的主要原因之一[3]。本文通過調查哺乳方式對哺乳期乳腺炎危險因素進行研究,旨在對危險因素進行相應的預防和處理。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6 月就診我院乳腺外科的135例患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為病例組,同時抽取135 例在我院乳腺外科門診行常規檢查的哺乳期未患乳腺炎的婦女作為對照組。
病例組納入標準:(1)年齡20 ~40 歲;(2)符合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診斷標準;(3)單胎、足月妊娠和健康胎兒。對照組納入標準:(1)均為已生產過的非哺乳期婦女,年齡20 ~40 歲;(2)哺乳期間未患有急性乳腺炎;(3)有母乳喂養經歷,并且停止母乳喂養2 年內;(4)單胎、足月妊娠和健康胎兒。兩組已將妊娠期間出現乳房皮膚病、乳房腫塊、乳腺惡性腫瘤病例排除。
查閱資料后,根據文獻提出哺乳期乳腺炎形成的危險因素以及臨床就診患者的實際問題而設計調查問卷表,所有問卷調查表均在醫院內部完成,通過門診直接對就診婦女進行問卷調查。
數據采用SPSS20.0 統計軟件包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再應用非條件Logistic 回歸方法對危險因素進行多因素相關分析。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病例組與對照組在妊娠史、乳腺外傷史、糖尿病病史、生產方式4 個方面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哺乳行為方式方面,病例組與對照組在哺乳后清潔乳頭、非醫務人員按摩史、吸奶器使用、哺乳狀況4 個方面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例)

表2 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危險因素(哺乳行為方式)的單因素分析(例)
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因素,使用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妊娠史、糖尿病病史、生產方式、哺乳狀況是哺乳期急性乳腺炎致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哺乳后清潔乳頭是哺乳期乳腺炎的保護因素,見表3。

表3 哺乳期乳腺炎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本結果表明初產婦較經產婦有更高的發病機率,可能與以下有關:(1)哺乳經驗缺乏,對哺乳時機、哺乳方式把握不夠;(2)哺乳后乳頭的護理措施不到位。剖腹產的患者較自然分娩有更高的乳腺炎發病機會,剖腹產術后術口長期慢性疼痛可能導致產婦哺乳意愿降低及精力缺失,而沒有早期開始哺乳。
乳腺外傷史,特別是哺乳期出現乳頭皸裂與哺乳期乳腺炎緊密相關。兩組患者乳腺炎的發病率在哺乳期間出現乳腺外傷史方面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但不是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本調查發現產婦在哺乳期間乳頭皸裂的發生并不常見(病例組10 例,對照組3 例),無法將乳頭皸裂的病例按發病部位、發病時間及發病頻率進一步細分,可能造成結果誤差。對于乳腺外傷史,特別是乳頭皸裂與哺乳期乳腺炎的關系尚需進一步研究。
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是誘發感染的關鍵因素,需做好孕期妊娠糖尿病篩查,產后檢測及控制血糖。
哺乳期間出現積乳或乳汁排出不暢是乳腺炎發病的另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反復乳汁淤積、乳汁引流不通暢,促使炎癥的發生。吸奶器的使用有助于乳汁的排除,減少積乳,減輕乳腺炎的發生[4]。兩組病例在吸奶器使用上有統計學差別,但多因素回歸分析未證實吸奶器的使用是哺乳期乳腺炎的保護因素,有關吸奶器使用的利弊需進一步分析研究。
規范的乳腺按摩是治療哺乳期乳腺炎的有效方法。在調查問卷中發現,在產后“通乳”治療中有較多病例出現非醫務人員按摩史,兩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但是未發現非醫務人員按摩是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清洗乳頭可以使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發病率明顯降低[5],表明良好的衛生習慣及哺乳后清潔乳頭是哺乳期乳腺炎的保護因素。
綜上所述,導致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危險因素很多,妊娠期的健康狀況及哺乳期的行為方式都在哺乳期乳腺炎中起作用。初產婦、剖腹產、有糖尿病病史、哺乳期間反復乳汁淤積均是哺乳期乳腺炎的獨立危險因素,盡量避免非醫務人員做治療用途的乳房按摩,哺乳后乳頭清洗可有效減少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