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凱滬,黃祥忠,沈 煒,任冬青,高 峰
(江陰市人民醫院介入科,江蘇 江陰 214400)
原發性肝癌是惡性程度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居于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二位。早期該病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在其病情被確診時往往已處于病程的中晚期。肝癌介入手術的發展和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原發性肝癌患者的治療效果[1]。索拉菲尼是新一代的靶向抗腫瘤藥物,被臨床上廣泛用于原發性肝癌的治療[2]。本文以2018 年1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江陰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用索拉菲尼聯合肝癌介入手術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間江陰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 例原發性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等分為介入組和聯合組。介入組40 例患者中有29 例男性,11 例女性;其年齡為41 ~74 歲,平均年齡(58.9±5.4)歲。聯合組40 例患者中有27 例男性,13 例女性;其年齡為38 ~79 歲,平均年齡(59.5±5.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 比性。
納入標準:1)其病情經臨床檢查、肝癌血清標志物檢測、CT 檢查、MRI 檢查、肝動脈造影檢查、B 超引導下細針穿刺組織細胞學檢查等被確診。2)至少有1 個可測量的客觀病灶。3)其精神狀態良好,可配合完成治療。4)已失去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機會或拒絕進行外科手術治療。5)臨床資料及隨訪過程完整。6)預計生存期>3 個月。排除標準:1)合并有明確的心、腎功能異常。2)合并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療。3)對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藥物存在使用禁忌證。4)已發生多器官轉移或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護肝、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同時采用索拉菲尼聯合肝癌介入手術對聯合組患者進行治療。進行肝癌介入治療的方法為: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 技術穿刺股動脈,然后植入5F導管鞘,對肝總動脈進行造影檢查,觀察腸系膜上的動脈、膈動脈、胃左動脈等情況,判斷腫瘤所在的位置、體積、數量及供血血管的情況。在確定腫瘤的供血動脈后,根據患者的病情,利用3F 微導管向其體內注入化療藥物,然后用表柔比星和超液化碘油的混合液對其腫瘤的靶血管進行栓塞。在局部小靜脈顯影后,使用明膠海綿顆粒再次對腫瘤的靶血管進行栓塞。術后3 ~7 d,用索拉菲尼對患者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口服,400 mg/ 次,2 次/d。單用肝癌介入手術對介入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手術方法與聯合組患者相同。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的止吐、保肝治療。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白細胞含量降低及肝功能異常)的發生情況。將其臨床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和進展。完全緩解:指治療后,患者的病灶消失,且無新病灶出現。部分緩解:指治療后,患者的病灶縮小一半以上,且無新病灶出現。穩定:指治療后,患者的病灶縮小50% 以下,或其病灶體積增大的幅度不超過25%,且無新病灶出現。進展:指治療后,患者病灶的體積增大25% 以上,或有新病灶出現。總有效率=(完全緩解例數+部分緩解例數)/ 總例數×100%。
應用SPSS 20.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介入組患者相比,聯合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詳見表1。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白細胞含量降低及肝功能異常的發生率相比,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表2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對比[%(n)]
原發性肝癌的發病具有隱匿性,患者在病程的前期無明顯的臨床癥狀。當患者出現肝大、黃疸、腹水及消瘦等臨床表現時,其病情往往已進展至中晚期,其已失去進行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但研究發現,多數原發性肝癌患者病灶的血供均來源于肝動脈。因此,對該病患者進行肝癌介入手術可取得確切的療效[3]。與采用其他的方法治療原發性肝癌的效果相比,采用肝癌介入手術治療該病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可通過進行穿刺、置管等操作達到診治疾病的目的,不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疼痛。2)該手術的治療成本不高,術后患者住院的時間較短。3)該手術屬于微創手術,手術過程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小,也避免了開腹手術對其組織和血管造成的損傷[4-5]。4)操作簡便、安全性高,可在有效治療患者病情的同時,改善其肝功能和生存質量。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采用索拉菲尼聯合肝癌介入手術對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其療效,且不會增加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