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娟
(青海省心腦血管專科醫院重癥醫學科 青海 西寧 810000)
本次研究中,我們將整體護理應用于心臟外科術后患者,對其將其VAP 的效果作如下分析。
選取2017 年1 月—12 月31 日在我院心臟外科接受治療的患者71 例為對照組,選取2018 年1 月—12 月31 日間接受治療的69 例患者為觀察組,納入標準:年齡≥18 歲;接受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瓣膜心臟病手術、冠脈旁路移植術、主動脈手術;患者術后于心臟外科ICU 內氣管插管時間>48h;排除標準:術前已證實有肺部感染患者;術前有感染型心內膜炎者;術前合并有全身其他部位感染者[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術前刷牙、漱口護理,術后進行常規口腔清潔(2 次/d)及吸痰處理,采用棉球清潔患者牙齒、口腔、上顎、舌苔等部位。
觀察組實施整體護理,方法如下:
(1)呼吸機回路密閉式管理 呼吸機管道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要及時更換,同時更換呼吸機濕化灌,集水杯置于管道最低位,2/3 滿時傾倒冷凝水于含氯消毒液的帶蓋容器中;采用密閉輸液裝置與無菌生理鹽水連接,每日更換1 次輸液裝置。
(2)體位護理 患者返回ICU 后對病情進行評估,經允許后即刻將床頭抬高30°~40°,麻醉清醒后督促并指導患者活動雙下肢,護士每2h協助患者翻身。護士應規范床頭的高度標識,隨時觀察床頭的高度,床頭高度為床邊交接的重要內容。
(3)加強無菌操作護理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各項操作前后均應洗手,在接觸患者前、接觸患者后、接觸不同患者之間、進行侵入性操作前5 個環節中需要嚴格洗手消毒,每月定期檢查關鍵責任護士的手消毒合格率,并通報調查結果。
(4)吸痰護理及口腔沖洗 應用一次性組合吸痰裝置進行口腔護理,護士需要隨時對患者的口腔衛生狀況予以評估,每隔4 ~6h 應用氯已定進行一次口腔護理,在護理時將患者頭偏向一側,2 人配合,應用一次性組合吸痰裝置對患者的口腔、牙齒以及氣管插管外側壁進行清潔,將擦洗、沖洗及吸引配合操作,避免口腔內物質流下呼吸道中。手術后,定時為心外科患者實施吸痰處理,并對其口鼻咽腔進行3 次/d 的沖洗,以注射器對適量生理鹽水抽吸,之后沖洗患者的鼻腔、口咽腔。
(5)量化護理質量 用自制的機械通氣護理質量指標樣表,對氣管插管超過48h手術患者的14項指標進行評價,每12h 1次,組長在下班前1h 完成評價,護士長每周不定期復審評價2 次。
VAP 診斷標準[2]:①胸部X 線檢查可見新發現或進展的浸潤影;②同時滿足以下至少2 項指標:體溫>38°或<36°;外周血白細胞計數>10×109/L 或<4×109/L;氣管中出現膿性分泌物;③經驗性應用抗生素前通過氣管導管所留取的標本進行病原學檢查發現細菌菌落數≥105CFU/ml。
2 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比較有顯著差異,觀察組中VAP 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P 發生率以及機械通氣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VAP 發生率以及機械通氣時間比較(±s)
*:兩組比較,*P <0.05。
組別 例數 機械通氣時間(h) VAP(%)對照組 71 56.5±11.2* 10(14.08)*觀察組 69 62.4±15.3 4(5.60)
責任護士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感染防控措施知曉率由實施前的92.8%提升到9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執行率由實施前的87.1%提升到9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臟外科患者在手術后,會出現一系列炎癥反應,炎癥因子的釋放及術中低溫、麻醉等因素的影響,加上患者長時間接受機械通氣治療,可能破壞機體的呼吸道屏障,導致VAP 發生率升高,甚至危及生命[3]。機械通氣需專業的護理,要求護理人員具有多方面的能力,但目前護理人員對于人工氣道的護理水平有待提高;本研究中,整體護理措施實施后的護士相關知識掌握率以及執行率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觀察組接受圍手術期整體護理后,VAP 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實踐表明,應用量化護理措施對護士進行審核可以增強護士依從性[4],整體護理強調整體觀念,要求護理人員將護理措施當成一個整體來實施,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依從性,兩組護理措施看似相似,實則不一,常規護理僅能夠清除患者的口腔內分泌物無異物,難以進一步清除咽喉部異物,未能達到理想的控制VAP 效果,通過口腔沖洗能夠進一步清除咽部的異物,減少氣管開口處異物,控制了咽部定植菌的繁殖,同時加強無菌操作,呼吸機回路密閉式管理等能夠減少外源性細菌的入侵,更好地控制VAP的發生[5]。
綜上,心臟外科重癥監護患者圍手術期實施整體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VAP,改善預后,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