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英 楊文紅(通訊作者) 黃慧 譚麗萍 蔣銀芬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江蘇 蘇州 215004)
通過對新入職護士進行規(guī)范化崗前培訓、考核能使醫(yī)院更好的了解新護士的專業(yè)水平,有利于新護士入職后綜合能力的提升,而科學的崗前培訓及考核方式成為了解新護士入職能力的主要方式[1]。多元化培訓模式通過確定培訓目標,綜合應用多媒體教學、基于問題教學、案例教學、反饋教學等多種手段,并通過引導方式分析討論解決實際問題[2]。此外,多元化培訓模式能提高新入職護士自身素質、快速適應工作環(huán)境、磨煉其意志品質、培養(yǎng)良性思維、增強溝通協(xié)作意識、提高禮儀修養(yǎng)[3]。近年來,有研究對護士培訓模式進行探索,結果顯示多元化培訓模式能在新護士崗前培訓中取得較好的效果[4-5]。我院對新入職護士進行崗前培訓取得了較好的崗前培訓質量,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2018 年在蘇州市某三級甲等醫(yī)院新入職的122 名護士。其中研究生2 名、本科31 名、專科89 名;男12 名,女110 名;平均年齡(21.84±1.33)歲。
護理部教育科統(tǒng)一組織參訓人員,護理部主任為組長,由護理部教育科、教育干事、部分科室護士長組成培訓、考核小組。護理部教育科負責編寫培訓內容,制定培訓計劃及理論、操作考核計劃,培訓前組織考核組成員集體備課,指定專職老師全程負責參訓人員培訓與考核計劃的實施。
1.2.1 培訓目標 幫助新入職護士盡快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醫(yī)院文化和相關規(guī)定,增加集體歸屬感;熟悉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護理操作技能,做好職業(yè)防護,增強安全意識;強化個人溝通技巧與服務意識,實現向護士角色的轉換[2]。同時,明確各項理論課程的培訓目標,為新護士指明學習方向及培訓重點。
1.2.2 培訓內容 本研究根據目前護士群體的特殊性制定相關培訓內容,圍繞醫(yī)院、護理、個人、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進行培訓,配合護理核心制度落實、法律法規(guī)、護理安全及護理質量管理、護理操作技能培訓內容,增強新護士職業(yè)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發(fā)放實用臨床護理“三基”應知應會、醫(yī)院內部編寫的新進護士崗前培訓相關制度學習資料(護理實踐指南、護理制度規(guī)范指南、日常護理評估工具)及護士規(guī)范化培訓考核手冊,以供參訓人員學習參考。見表1。
1.2.3 培訓時間與形式 崗前培訓為期3 周,即新入職護士報到入職后,在護理部教育科主導下對新入職護士統(tǒng)一進行培訓。每天4 學時理論課程,4 學時小組討論及匯報,并由護理部老師對大家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補充與講解。培訓方式采用翻轉課堂、工作坊、團隊體驗、主題匯報等多種形式,以增加新入職護士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表1 培訓內容
采用護士自評的方式,在崗前培訓前(入職面試時)、后分別對入職新護士進行理論和技能操作考核,其中護理技能操作考核通過抽簽的方式進行,抽考所培訓項目中的1 項。在查閱文獻和以往培訓經驗的基礎上自制新入職護士崗前培訓反饋表,從而調查新入職護士對本次崗前培訓計劃、實施情況的滿意度。問卷在培訓結束時當場發(fā)放并收回,發(fā)放122 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22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本研究采用SPSS20.0 進行分析,計數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P<0.05 表示差異顯著。
培訓后進行理論考核,分數≥90 分的人數為94 人,技能操作考核中122 名新護士成績均≥95 分的人數為26 人。培訓后理論考核(91.33±5.11,分)和技能操作成績(90.76±6.11 分)均高于培訓前(P<0.05)。見表2。

表2 新入職護士培訓前、后理論及操作考核結果分析
98.36%的新入職護士認為本次培訓對其適應新環(huán)境和工作很有幫助;96.72%、96.72%、93.44%和94.26%對理論培訓的課程設置、授課內容、操作培訓項目內容和工作培訓形式滿意。見表3。

表3 新入職護士對多元化培訓模式的評價
多元化培訓模式能夠為新護士提供護理理論知識保障,并對臨床護理質量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1]。培訓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之間有助于發(fā)現彼此培訓中的不足,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討論取長補短,共同熟悉工作環(huán)境,尤其是每天的小組討論過程,每位成員均可及時提出疑難問題由小組共同討論解決,或在匯報中向護理部老師、科護士長或者小組的臨床帶教老師直接請教,可以較好的減輕新護士在陌生工作環(huán)境中的緊張焦慮。
傳統(tǒng)的護理操作技能培訓多采用模擬演練的方式,而這種與臨床脫節(jié)的培訓模式常常使新護士進入臨床后執(zhí)行護理操作過于機械,導致患者抵觸[2]。本研究使每位新護士走進臨床,并以工作坊的形式進行護理技能操作培訓,采用一組一科室,小組成員直接與患者接觸完成技能操作,小組成員現場交流,并在相互探討中完善自己的不足,意見不統(tǒng)一時由帶教老師現場解答,避免了傳統(tǒng)培訓模式所存在的問題。所有參與培訓的新護士通過交流操作時的感受和經驗,每位新護士均可借鑒他人操作的優(yōu)點,避免不必要的失誤點,從而更好地規(guī)范護理操作步驟,促進護理操作技能的提高。
多元化培訓模式將護理理論與臨床實踐操作相結合,尤其是醫(yī)院內部編寫的護理實踐指南、護理規(guī)范制度以及日常護理評估工具三本口袋書,更有助于新護士掌握護理規(guī)章制度及臨床護理技能。此外,培訓可以增加更多臨床護理人員的經驗交流分享,不同科室的臨床授課老師能夠結合自身工作經歷為新護士講授更真實生動的培訓內容[5]。建議在培訓中增加護理科研方面的授課內容及經驗分享,因此,在目前崗前培訓的基礎上,我院將進一步補充和完善我們的多元化培訓模式,從而更好的滿足新入職護士的培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