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蟠龍鎮中心衛生院(341000)鐘云鳳
江西省興國縣人民醫院(342400)陳聯春 李俊英
1.1 一般資料 在報請院醫學倫理委員獲得批準之后,收集于我院行手術治療的鎖骨骨折患者為觀察對象,共計90例,所選患者對研究知情表示愿意加入。研究開展時間為2019年2月~2020年3月,依據患者不同神經阻滯方式分組,1組30例,男/女:17/13,年齡均值(37.65±0.26)歲;2組30例,男/女:15/15,年齡均值(36.93±0.25)歲;3組30例,男/女:16/14,年齡均值(37.23±0.27)歲;統計分析三組鎖骨骨折患者基線資料(P>0.05)。
1.2 方法 所選患者均由相同醫務小組實施麻醉及手術,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快速建立靜脈通路,對患者SpO2、NBP、ECG指標進行監測;于麻醉前30min采用0.1g苯巴比妥鈉、0.5mg阿托品肌肉注射;研究1組患者輔以頸叢C4一點法加C6頸淺叢阻滯,指導患者呈平臥位,采用0.375%濃度羅哌卡因于C4淺叢、深叢和C6淺叢分別注射藥物6ml;研究2組輔以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指導患者呈平臥位,采用0.375%的羅哌卡因20~25ml注射;研究3組輔以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加頸淺叢神經阻滯,采用0.375%的羅哌卡因15~20ml,肌間溝注射,待注射后5~10分鐘觀察麻醉阻滯效果,聯合使用頸叢淺支阻滯麻醉。
1.3 評價標準 依據《麻醉學指導原則》中麻醉阻滯評價標準,若術中手術部位疼痛,需聯合維持鎮痛藥物治療,則為不佳;若術中無痛感,伴有術中躁動,需聯合少量鎮靜鎮痛藥物輔助手術,則為良;若手術過程無痛感,未聯合鎮靜鎮痛,則為優[1];統計比對三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4.0進行假設校驗,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1 三組不同阻滯方式效果分析 研究1組麻醉阻滯優良率83.33%,研究2組麻醉阻滯優良率80.0%,研究3組麻醉阻滯優良率100.0%,研究3組優良率顯著高于研究1組及研究2組,差異顯著(P<0.05)。
2.2 三組麻醉阻滯并發癥分析 研究1組術后繼發膈神經阻滯3例,繼發喉返神經阻滯3例,發生率20.0%,研究組2組術后繼發膈神經阻滯4例,繼發喉返神經阻滯2例,發生率20.0%,研究3組術后繼發膈神經阻滯1例,繼發喉返神經阻滯1例,發生率6.67%,研究3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研究1組(t=4.003、P=0.032)及研究2組(t=4.003,P=0.032),差異顯著(P<0.05)。
鎖骨骨折為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以兒童及青壯年為主,臨床首選手術治療方式,聯合開展有效的麻醉阻滯方式尤為重要[2]。臨床常用神經阻滯方式輔助手術開展,因頸叢神經生理解剖學特異性,其位置主要于胸鎖乳突肌深面、中斜角肌、肩胛提肌淺面,含有豐富的神經,有C1~C4脊神經的前支,其中C2~C4主要為后根感覺神經,C1主要為運動神經,神經主要負責支配頭顱及胸肩的后部;臂叢神經主要分布C5~T1脊神經,于生理功能上,頸淺叢分支鎖骨上神經主要支配鎖骨骨折手術區域,臂叢神經主要支配鎖骨周圍肌肉筋膜,鎖骨外側組織主要依賴臂叢神經支配,鎖骨內側組織主要依賴頸叢神經支配,固導致單純頸叢阻滯麻醉或臂叢阻滯麻醉阻滯不全情況,開展有效的聯合手段尤為重要。本研究表明,研究1組麻醉阻滯優良率83.33%,研究2組麻醉阻滯優良率80.0%,研究3組麻醉阻滯優良率100.0%,研究3組優良率顯著高于研究1組及研究2組,差異顯著(P<0.05);研究1組術后繼發膈神經阻滯3例,繼發喉返神經阻滯3例,發生率20.0%,研究組2組術后繼發膈神經阻滯4例,繼發喉返神經阻滯2例,發生率20.0%,研究3組術后繼發膈神經阻滯1例,繼發喉返神經阻滯1例,發生率6.67%,數據可知,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加頸淺叢神經阻滯在鎖骨骨折手術應用中麻醉效果顯著,可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