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痘是由雞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熱性傳染病,有高度接觸性傳播的特點,隨著養殖規模化生產的發展雞痘逐漸成為了雞養殖中的常見病,在雞群中呈散發式,偶有群發暴發。本病對雞的影響較大,輕則可以造成雞群生長發育不良,生長緩慢,均勻度變差,產蛋雞產蛋率可下降5%~30%,重則可致使雞只大量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本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尤其是在春秋兩季容易流行,雞痘的潛伏期大約4~10d,本病多經破損的皮膚和黏膜感染所致。病雞為重要的傳染源,病毒會隨排泄糞便、殘留皮屑、器械器具等進行傳播。此外,蚊蟲、蠅蟲等都可攜帶病毒通過叮咬雞體而傳播此病,蚊蟲是主要的傳播者,蚊蟲帶毒時間為10~30d。雞舍內環境條件不好如通風不良、氨氣味過大、陰冷潮濕、營養不良等,同樣加重或促進本病的發生。
2.1 皮膚型發病雞精神沉郁,吃食減少,在冠、髯、眼瞼、喙角、翅下、肛周、腿部等裸露皮膚的少毛無毛部位,形成一個個散在或連接的痘疹或結痂。初期為小型白色水皰樣隆起突出于皮膚表面,后逐漸增大,最后形成黃褐色的扁平結節,并逐漸變成紅褐色或黑褐。表面的痂皮逐漸脫落,留下灰白色的疤痕。患病的青年雞增重遲緩,成年蛋雞產蛋率下降。
2.2 眼鼻型在眼睛和鼻孔處初期流出稀清液體,逐漸變成濃稠黃色液體。眼部腫脹,眶下竇和結膜外有炎性滲出物蓄積,隨著時間的延長,滲出物畜積變為干酪樣物,嚴重時可致患眼失明。
2.3 黏膜型呼吸道黏膜如口腔、咽喉或氣管黏膜上,有突出并稍微有隆起的白色小結節,結節增大,并可融合,形成奶酪樣物覆蓋在黏膜表面,外觀成圓形、不規則、粗糙、灰色或暗棕色的結節。用攝子剝離可見黏膜損失而形成糜爛瘡面。黏膜雞痘病勢較為嚴重。由于口腔黏膜導致雞只采食飲水困難,營養攝入不良,導致雞體瘦弱,抵抗力下降。咽喉可致病雞吞咽及呼吸困難而引起窒息死亡。
2.4 敗血型病雞精神沉郁,反映遲鈍,飲食下降,逐漸瘦弱死亡。解剖時可見肌半角質層很容易被剝離,膜下有痘斑樣腫脹,并有出血潰瘍。腸道可見有出血點和潰瘍灶,嚴重時可致整個內臟出現痘斑[1]。
2.5 混合型皮膚型和黏膜型兼有癥狀,病情復雜較為嚴重,雞只的死亡率較高。
3.1 對癥施治皮膚型雞痘僅對皮膚有破損作用,病變部位可自行愈合可不作治療。白喉型雞痘,用攝子剝離喉部病變部位痂膜,并涂以止血消毒藥物即可。重癥病例,飲食困難,可人工灌服喉癥丸每只病雞每次用2~3粒,直到痊愈。
3.2 藥物治療可使用病毒靈,病毒靈對雞痘病毒有強烈的抑制其復制的作用[2],效果明顯。為防止繼發感染,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抗生素如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將有效防控細菌性疾病的發生,達到康復治療的效果。
3.3 改善管理加強飼喂管理,做好消毒工作,改善雞場環境。檢查籠具是否有刺鉤并加以修復,加強舍內通風,保持空氣清潔。消滅中間宿主蚊蟲。發病雞只采取治療措施并集中隔離。控制病原防止散播,清理的痘皮、痂皮要焚燒處理,病死雞無公害化處理。
3.4 接種免疫疫苗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措施。較適合的接種疫苗為雞痘鵪鶉化弱毒凍干苗。接種先用生理鹽水稀釋,首免在25~35日齡進行,1倍量刺種。第二次免疫在蚊蟲活動前或120日齡,每只刺種2~3倍量,以刺種的免疫方式進行,其他免疫方式的效果均不佳。防疫前后3d內,禁用消毒藥物。接種雞痘弱毒疫苗時,用消毒剌針蘸取疫苗液,在雞翅膀兩側無血管處剌種,雛雞6日齡以上,疫苗200倍稀釋,刺種1針;20日齡以上,疫苗經50倍稀釋后,刺種1針。接種后2~3d,刺種部位有紅腫癥狀,5~7d時結痂,2~3周痂皮脫落。對免疫失敗或發生雞痘時,對健康雞進行緊急疫苗接種,以保護易感雞群[3]。
雞痘的發生會影響青年雞的生長發育和降低產蛋雞的產蛋率,此病貴在預防,做好疫苗的預防工作。在發病過程中可增加維生素和微量無素的供給量,并可增加黃芪多糖、蒲公英和魚腥草等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的中藥,會更有利于促進雞體組織康復,提升自身抗病能力。在雞的精神恢復后要加大飼料營養濃度,以促使雞體體質恢復,或可以補償性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