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產地檢疫工作是抑制動物疫病的傳播,提高動物產品質量,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舉措。但是,在當前基層動物產地檢疫工作中仍舊存在三個極易造成執法困惑的問題:1)開展動物產地檢疫和簽發檢疫合格證明的工作人員人數。2)對“誰檢疫、誰簽證、誰負責”的理解。3)明確開具檢疫合格證明的工作人員是否需要承擔產地準出的責任。本文將根據《動物檢疫管理辦法》《行政許可法》《動物防疫法》等法律政策對以上三個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
1.1 開展產地檢疫的工作人員應不少于兩名在基層動物產地檢疫過程中,實施檢疫操作的工作人員人數極易被忽略。檢疫不同于證明簽發,證明簽發是行政許可,而檢疫是技術支持。《行政許可法》第五十五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在受理申請的五日內派遣兩名以上的工作人員依照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進行檢驗、檢疫和檢測”[1]。《動物檢疫管理辦法》是對動物檢疫工作的規范和細化,但是其中并未對檢疫的人數提出明確的要求,所以可以根據上位法《行政許可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執行,即開展動物檢疫的工作人員不得少于兩名。
1.2 簽發檢疫合格證明的工作人員應不少于一名合格證明簽發是行政許可行為,動物產地檢疫是技術行為,所以動物產地檢疫在行政中屬于核準。《動物檢疫管理辦法》《行政許可法》對于檢疫合格證明簽發的工作人員人數并未作明確規定,既沒有規定一名工作人員簽發是無效的,也沒有規定必須兩名工作人員簽發,所以一名工作人員簽發檢疫合格證明是合法有效的。
2.1 官方獸醫對檢疫合格證明的結論負責出具檢疫合格證明是檢疫工作人員的權利,但是有權利就必然有與之相應的責任,所以“誰檢疫、誰出證、誰負責”這種責任追究模式并無問題,其運用的目的在于使工作人員依照法律規定,嚴格依法辦事,杜絕出現情況。《動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實施現場檢疫的官方獸醫應當在檢疫證明、檢疫標志上簽字或者蓋章,并對檢疫結論負責。”而“誰檢疫、誰簽證、誰負責”實則就是《動物防疫法》第四十二條的濃縮和概括,但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員是對檢疫的結果負責,卻并不對動物今后的死亡和發病負責。
2.2 官方獸醫對檢疫合格證明的內容負責在基層動物產地檢疫工作中,工作人員的工作主要分為證明簽發和檢疫實施兩部分,從“誰檢疫、誰發證、誰負責”的這句話就不難看出,工作人員必須為合格證明的內容負責。工作人員必須依照相關規定,規范認真的簽發證明,不能錯填、漏填或隨意涂改,這是因為檢疫合格證明是動物及其動物產品質量合格的憑證,對于動物及其動物產品的監管流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現證物不符、證明缺失等問題,會對持證人造成不必要的問題和麻煩。
3.1 不斷明確食用農產品監管責任《動物檢疫管理辦法》是《動物防疫法》的配套管理規章,其立法的目的從最初的“促進養殖業發展”轉變為現在的“保障動物產品安全”,而這也進一步明確了動物檢疫對于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原農業部和原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對于食用農產品監管提出了四條基本要求:屬地管理制度、市場準入制度、產地準出制度、第一責任人制度。其中產地準出制度是指“農業部要切實做好食用農產品從養殖種植到進入加工企業或零售、批發市場前的監管職責”[2]。
3.2 產地檢疫合格等同于產地準出在當前的規律背景下,檢疫合格證明既是畜牧畜禽等食用動物產地準出的基礎條件,也是唯一條件。《動物防疫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或售賣應當檢疫卻未經檢疫的動物是違法的”,所以檢疫合格證明的簽發,就意味著解除經營禁止,允許產地準出。
綜上所述,在基層動物產地檢疫過程中,必須明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開展動物產地檢疫和簽發檢疫合格證明的工作人員人數;二是對“誰檢疫、誰簽證、誰負責”的理解;三是明確開具檢疫合格證明的工作人員是否需要承擔產地準出的責任。只有切實明確以上三個問題,才能更好的開展基層動物產地動物,切實提升基層動物產地工作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