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宋 凱,丁梁斌,徐寧寧
(徐州生物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6)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是對新形勢下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為高職院校在新時代推動內涵建設和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1]。江蘇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加強產教融合平臺載體建設,鼓勵和引導企業及院校以土地、設備、資金、技術、人才資源等多種形式參與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和平臺,在宏觀層面把實訓基地和平臺建設作為深化產教融合的基礎。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如何開發產教融合實訓平臺資源,是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產教融合是高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助力器,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和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素。近年來,隨著校企一體化育人模式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有一定提高,但多數用人單位反映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比較欠缺,知識更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待提高。產教融合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產教融合就是將生產和教育結合,實現資源共享。通過改革教育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整合教育資源等途徑,提高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企業要參與到育人的整個過程,職業院校要為企業培養適應其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產教融合實訓平臺資源開發就是要有效落實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的“五個對接”[2],將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素質教育和人文教育、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教學內容和職業標準有機結合。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把學校作為人員培訓、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獲得專業性、實用性和針對性更強的專業技術人才;學校可以依托企業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實訓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利用企業的人力資源對學生進行實訓實習指導。
2002年我院根據醫藥行業發展趨勢,在全省率先開設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后根據產業發展需求,不斷加強生物制藥技術專業建設,并以該專業為核心進行拓展和延伸,形成了包括藥學、藥品生產技術、生物制藥技術、藥品質量與安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藥物制劑技術等專業在內的專業群,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藥品類專業鏈,學生畢業后可從事藥品生產、藥品銷售、藥品檢測及藥學服務等工作。我院充分利用當地的醫藥企業資源及自身師資優勢、資源優勢,為醫藥企業培養更多的技能型優秀人才。
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要注重上游技術、中游技術、下游技術設備配套建設。我院現有藥學專業群實訓基地面積1.5萬余平方米,擁有4個市級研究中心(生物制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藥物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代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制藥與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有博士后1人、博士2人,科研能力強,設備先進,與多家制藥企業進行新藥研發、技術改進以及藥品生產對接。藥學專業群實訓基地由四大生產性實訓中心(生物制藥實訓中心、發酵制藥實訓中心、藥物檢測實訓中心、藥物制劑實訓中心)和3個生產車間(檸檬酸車間、GMP模擬車間、純化水車間)以及33個實訓室組成,能滿足學生校內實訓需求。
本著“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原則,我院先后與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萬邦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揚子江藥業集團、蘇州信達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成立了恩華班、康緣班、信達班、揚子江班4個企業訂單冠名班,與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徐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恩華藥業、江蘇頤海藥業等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在人才培養、實訓基地建設、課程開發、師資培養、人員培訓、畢業生就業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能很好地滿足本專業學生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生產參觀、生產見習和頂崗實習的需要。
產教融合實訓平臺是職業院校加強專業建設和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方面。平臺建設堅持本著“互惠雙贏、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原則,實訓平臺資源開發是平臺穩定、持續、高效發展的基礎,是平臺建設的中心環節。資源開發包括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職業文化建設3個方面。
3.1.1 深入調研,校企共建GMP模擬車間 以學院原有的制劑生產車間為基礎,建設符合《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的GMP模擬實訓室,經改造建成軟膠囊生產車間、片劑生產車間、硬膠囊生產車間、注射劑生產線、純化水生產線、中藥材提取濃縮車間、顆粒劑生產車間,為培養崗位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藥品生產崗位人才奠定了基礎。GMP模擬實訓室在滿足校內不同層次的實訓教學需求的同時,還可承接其他醫藥類院校學生培訓、藥學專業骨干教師培訓與醫藥企業員工培訓任務。
3.1.2 對接企業,打造實景化模擬藥房 學院進一步和校企合作企業徐州漢邦醫藥連鎖有限公司達成共識,在原有的模擬藥房基礎上,由合作企業設計、指導,完成模擬藥房的實景化改造。藥品銷售的分區管理和分類擺放都按照2015版《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的要求,注重培養學生藥品銷售、管理能力和藥學專業素養。
3.1.3 虛實耦合,開發仿真實訓資源 作為共建共享的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其要承擔一定的教學和社會培訓任務,受現有設備設施數量、工位、場地、時間、師資等因素影響,對于消耗較大的生產性實訓、具有安全隱患的實訓等,可以采取虛實耦合的實訓教學手段,將虛擬和現實相結合,既有實際的設備與部分實踐操作,又有虛擬仿真的練習和在線學習[3]。學院引入氣質聯用的檢測仿真系統、青霉素生產的仿真系統、GMP藥品生產虛擬實訓系統、藥房管理軟件等,開發線上學習資源,既豐富學習資源,又解決實訓設備不足這一問題,滿足教學和社會培訓需要。
3.2.1 走出去,推行雙元育人實訓模式 我院在藥學專業實行雙元育人模式,2018級藥學專業學生第三學期在三級甲等醫院藥劑科進行教學見習,每名學生由指定的一名校內指導教師和醫院指導教師負責,學生這一學期在醫院藥劑科不同藥房進行輪崗見習。教學醫院定期對見習生進行培訓和考核。周末,學生又回到課堂進行理論知識學習,把見習中遇到的問題在課堂進行討論,拓寬知識面。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能使理論教學內容更豐富,更具先進性和針對性,使課堂教學內容更貼近藥學服務工作實際。
3.2.2 請進來,成立藥學專業群指導委員會 根據各專業發展特點,以企業崗位需求和職業標準為依據,由學院牽頭成立藥學專業群指導委員會。依據各專業對應崗位要求,和各行業企業對接,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與產教融合項目實施工作,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根據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景組織教學,形成以任務為載體、以產教融合項目為主要形式的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4]。縱向以任務或產出性實訓為一條線,橫向以各課程內容的銜接為一條線,實現理論和實踐、教學與生產融合。
3.3.1 以醫藥文化為載體,加強校企文化融合建設 職業文化建設方面,藥學類專業有其特殊的專業文化,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注重引入企業文化,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古代就有“藥真價實”“對癥下藥”等相關職業道德要求,現代制藥企業更要注重創新精神、責任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等,要把“做好人,制好藥”的企業文化貫穿藥學類專業學生培養始終[5]。充分利用企業的生產理念和管理理念,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同時引入企業考核機制,加強學生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
3.3.2 優化產教融合育人環境 職業院校的育人文化要突出職業性,對于藥學類專業學習環境,要做到優秀醫藥企業文化上墻。宣傳欄、路牌、校內實訓基地、教室以及宿舍,學生所到之處都要有職業化的宣傳標語,處處凸顯職業院校的職業性特色。在育人管理和教學管理中實施《藥品“6S”管理制度》,讓學生牢記作為制藥人的使命與責任。在育人過程中引入工匠精神培養計劃,有針對性地將崗位工作要求與職業道德結合,加強藥學類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基本原則和發展方向,加強產教融合實訓平臺建設是實現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的重要保障。校企聯合,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轉變觀念,主動對接醫藥企業;注重文化融合,加強職業文化建設是藥學專業群實訓平臺資源開發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