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虹,羅 靖,劉海霞
(海寧衛生學校,浙江 海寧 314400)
我校藥劑專業是傳統品牌專業,注重培養具有藥劑相關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能勝任醫院藥房和藥品生產、流通等領域藥劑相關工作的實用型人才。學生在校期間除要完成中藥調劑學理論學習與操作訓練任務外,還要選拔技能突出者參加省級及全國技能比賽。而中藥調劑是一門講求手感的技術,要求操作者能夠精準、快速地完成中藥調配和稱量任務,這就需要操作者在訓練過程中熟悉各種質地的中藥飲片,力求對處方給出的劑量“心中有譜,手上有數”。而如何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中藥調劑學學習效率,是教師一直努力思考的問題。
在中藥調劑學實踐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很多問題,導致調劑操作用時過長,誤差率較高,且學生自身很難發現問題,更無法找到提高效率的途徑。
學生不明確學習中藥調劑操作的重要性,不理解中藥調劑的好壞可直接影響中藥療效,而且在操作練習過程中無論教師提出怎樣的目標,學生都認為難度太大、無法實現,因此在實際操作練習中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致使教師不能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生技能水平也提高緩慢。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從未關注過物品重量,缺乏手感,導致在練習調劑操作過程中,對某一劑量的中藥飲片“胸無成竹”,隨便抓取,隨意傾倒,反復加減,浪費了大量時間。另外,雖然操作規范規定刻度對準、戥桿水平則可達到準確劑量,但學生常常無法判斷戥桿是否水平,且在長時間等待戥桿平衡的過程中不懂得靈活變通,最終隨意操作導致誤差率較高。
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對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的事情常有畏難情緒,缺乏信心,先在心中設置了障礙,無法積極面對,因此難以激發興趣。而且反復練習次數過多,用時過久,誤差率較高,學生沒有成就感,變得越來越煩躁,沒有耐心,調劑操作水平提高緩慢。
練習一段時間后,學生操作手法逐漸形成定式,會因個人操作習慣影響調劑效率。教師只給學生制定所要達到的目標,卻沒有幫助學生找到實現目標的具體途徑,學生處于瓶頸狀態難以突破,最終導致無論教師怎樣督促都難以提高效率。
針對學生存在的以上問題,如何改進教學方法、督促和引導呢?關鍵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一種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自我改進和提升的動力。因此,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引入師徒結對模式,并滲透到實踐的各個環節。
學生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方法后,在操作熟練度和稱量準確度方面逐漸拉開差距,一些學生很快掌握了調劑技能,能夠靈活操作,且誤差率較低,而另一些學生進步緩慢。教師將兩類學生按照師徒結對方式進行組合,師徒采取面對面操作練習形式,這樣可以互相督促,形成一種緊張的競爭氣氛,達到相互促進的目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練習后,再以考核方式考查師徒二人技能提升情況,如果徒弟進步較大,可以晉升為師傅,與其他進步較慢的學生結成新的師徒對子,并將自己快速提升技能的經驗傳授給徒弟。按照這樣的方式不斷調整師徒組合,以實現全體學生共同提升的目標。
2.2.1 規范操作,師徒互相監督 教師實時指導學生規范操作,并一同觀看專家調劑操作視頻,分步解讀細節要點并反復強調,如舉戥齊眉是確保稱量準確的前提,以此加深印象。同時,要求師徒互相拍攝操作視頻,然后共同觀看、分析,這樣可以互相監督并及時糾正操作不規范之處。
2.2.2 揀選中藥飲片,師徒互相探討 中藥飲片按照來源、質地可大致劃分為根莖、全草、樹皮或根皮、葉、花、果實、種子、礦物、動物九大類,學生首先需要通過不斷練習掌握這九類質地中藥飲片的手感。因此每個類別選取3種常用的中藥飲片,如根莖類,按片型由小到大可以選用板藍根、甘草、白術,果實類也可按照顆粒由小到大順序分別選用五味子、梔子、山楂。這樣讓學生從小顆粒飲片開始練習,可以熟悉手感并盡可能減少加減飲片的次數,盡早達到戥稱平衡。而在此過程中,師徒之間可以互相探討,分享各種顆粒飲片稱量的技巧、心得,共同提高。
2.2.3 練習常用劑量,師徒互相考核 學生要對戥稱的刻度足夠熟悉,這同樣也是日積月累、反復練習的結果。因此教師在劑量選取上盡量與臨床處方接近,如臨床處方常用劑量有3 g、5 g、6 g、8g、9 g、10 g、12 g、15 g、16 g、18 g、20 g、25 g、30 g,學生平時實驗操作中可著重練習這些常用劑量,而師徒間可以互相報出劑量快速稱量,以此考核對方的應變速度,這也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2.2.4 稱量從單帖藥開始,師徒互相核對 讓學生在減戥稱量前先進行單劑量、單帖中藥的稱量練習,每次稱量完成用電子秤進行核對,將稱量誤差記錄下來,并根據稱量結果加以改進、調整。這樣學生能夠明確出現誤差的原因,而師徒之間可以互相幫助,在不斷的稱量、核對、校準過程中共同規范戥稱操作方法、完成戥稱校準工作。之后,再練習三貼中藥的減戥稱量。
2.2.5 評價按競賽標準,師徒互相競爭 為提高學生積極性,可以選拔成績突出者參加全省和全國技能競賽,因此將技能競賽中調劑項目的評分標準引入平時操作練習中,以此全面評價學生技能水平。但是要對具體細則進行適當調整,比如競賽中要求8味中藥減戥稱量三帖,調配、稱量、包裝、捆扎、清理等操作在9分鐘內全部完成得滿分20分,時間每增加1分鐘得分減1分;單劑量和總劑量誤差率低于±1.00%得15分,誤差率在±1.01~2.00%得12分,以此類推誤差率超過±5.00%不得分。但是學生在最初練習時肯定無法達到滿分,為增強學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將評分標準改為僅需要完成4個中藥的調配稱量,不需要包裝、捆扎即視為操作完畢,而在5分鐘內完成即可獲得時間項目的滿分,但對誤差率仍做嚴格要求。師徒在平時練習中也要參照此評價標準,形成相互競爭氛圍,相互促進,不斷改進提升。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根據中職藥劑專業學生特點,設計了較為合理的授課內容,讓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同時采用師徒結對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營造了積極、競爭、合作的學習氛圍,并為參加中藥傳統技能競賽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中藥調劑水平的高低不僅僅是學生操作能力的表現,還是對中藥性狀識別、中藥炮制、處方分析等中醫藥知識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展現。所以,教師除從調劑操作的各個環節加強指導、強化訓練外,還要加強學生對中醫藥基礎知識的學習,同時通過大量臨床處方案例,幫助學生分析和應用,提升實踐應用能力。另外,在訓練過程中還要適量增加性狀相近、易混淆的中藥飲片,以增加調劑難度。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調劑技能,提升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