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彥群
最近幾年,國家對精準扶貧工作給予了大力關注,深入調查各地扶貧工作進行情況,并及時提出針對性的反饋意見,通過多重渠道來加強精準扶貧工作的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促進精準扶貧工作高質量發展。比如結合遠程教育進行政策宣傳和技能培訓,使扶貧對象掌握更多生產技術和扶貧政策,從而提升自身素養,為順利就業和創業積累豐富經驗。
產業扶貧屬于農村扶貧領域中的關鍵部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更新,一些農村貧困人群的地位變得越來越低,沒有條件開拓、經營和發展競爭力較強的產業。即便部分農村設置了扶貧項目,也往往因為沒有優秀的企業加以引領,使產業的內生動力嚴重萎縮,不能及時開辟出足夠暢通的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途徑。
一些農村地區的規模性扶貧實踐項目,總是著眼于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且需要政府提供政策干預和資金支持。這樣一來,就算短時間內使部分農村人口脫貧,仍會因為其主觀能動性和經營能力不強而再次返貧,很難保障扶貧實效的延續,并且會給后續貧困群體脫貧增加難度。這類現象深刻反映出我國扶貧事業長期性和艱巨性的根源在于缺乏強大的產業扶貧機制加以支撐引導。所以,要盡快創建產業扶貧機制,全力消除貧困人員返貧現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縱觀我國原有的扶貧資源配置,會發現大部分資源依靠政府的公共財政支出,而扶貧項目的產權主體界定卻存在著模糊跡象,極易導致各階段扶貧收益分配不均。一方面,扶貧項目過分關注和傾向扶強扶優,使許多貧困人口沒有及時均衡地享受到扶貧產業有關項目的收益,不利于他們的自我提升和發展,同時也使扶貧行為的短期性增強,引發大規模的扶貧資源浪費。另一方面,政府在調整扶貧行為和相關資源配置時,不能全面做到政府扶貧資源與社會扶貧資源的有效銜接,造成后期扶貧資源無法準確分配給真正貧困的目標群體。
正因為扶貧資源配置效率不高,扶貧資源的邊際效益銳減,利益本位、區域壟斷以及信息失真的問題開始頻繁滋生,進而影響多元化扶貧資源的有效整合,扶貧工作的精準度和扶貧資源的利用效率持續降低。這種支出型貧困現象日漸嚴重,使扶貧資源的邊際效益遞減,很難全面惠及廣大扶貧對象。
干部幫扶機制在我國各地扶貧實踐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助推功效。目前,廣大貧困基層,盡管設置了幫扶工作人員和小組,可沒有同步樹立起相關的持續性管理和考核激勵機制。這樣一來,許多貧困縣、貧困村的黨政領導就會忽視扶貧工作,進而引發工作不投入、效果不顯著、形式主義嚴重、決策力和執行力不足等狀況。加上相關責任機制內容比較模糊,變得愈來愈不適應扶貧工作的實際需要。另外,還有一些駐村干部基本上長期脫離農村生產生活,相關工作經驗不足,尤其是那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村官和年輕的扶貧職員,對農村的貧困情況不熟悉,駐村幫扶的經歷少,這些現實因素交織在一起,嚴重影響了干部駐村幫扶機制的實施成效。
想要合理建設精準扶貧機制,須做到內外結合。
第一,內部機制構建方面。要在著力促進資源合作共享的基礎上,樹立起更加完善的經濟組織和資源分配機制。尤其要關注扶貧對象的有序性組織和嚴格性管理,力求配合多元化的扶持措施來挖掘他們的潛力和特長優勢,從而開發出更合理的經濟活動,引領貧困區域群眾互助扶貧。
第二,外部機制構建方面。在正式進行扶貧活動時,需要爭取各個領域的支持,強化技術協作,規劃出更多符合市場發展趨勢的政策,從而在豐富可靠的外部條件支持下,帶動精準扶貧工作的優化開展。換句話說,在外部機制構建過程中,要著重關注外部扶持環節,確保精準扶貧工作內容、方法和外部環境緊密關聯,進一步融入到現代化社會的建設系統之中,最終有效提高精準扶貧的效率和水平。
經濟新常態下,市場關系發生了明顯變化,廣泛性和規范性都有所強化,資源配置更是發揮了決定性的功效,這無形之中促使我國必須加快步伐來開展競爭性的扶貧和脫貧工作。具體方法就是預先設置明確的經濟、社會、價值目標,確保各階段的扶貧工作實效,激發各扶貧對象的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做到透過根源消除扶貧危機。此外,扶貧工作進行中還要加大改革力度,避免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方向相悖。一般情況下,貧困區域的經濟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運行機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市場內生動力獲取相對困難。所以,要注意在精準扶貧機制建設中調動貧困區域的市場意識,及時樹立起和貧困區域經濟發展實況相契合的市場機制,并大力引入外部市場,促進扶貧對象和市場間的深切關聯,真正順利覆蓋更高層次的精準扶貧項目。
在認真解析了扶貧體系中的一系列要素后,還要盡快了解不同扶貧工作流程的功能效用,從而準確鎖定突破扶貧困境的著力點,制定更加富有針對性的扶貧方案,逐步強化精準扶貧的實效性。與此同時,在扶貧資源配置環節,當竭力維持扶貧工作的長期性特征,力求結合長期探索的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優化資源配置,使原本有限的扶貧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效應。而在此期間,為了增強扶貧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合理性,還應該著重構建扶貧資源整合的引導機制,確保扶貧資源配置的動態化和精準化。這樣一來,就可以針對各個地區有限的扶貧資源進行妥善規劃,全力支持不同區域的市場經濟和產業項目發展,適當改善當地人民的貧困狀況。
目前,我國仍有許多貧困人口在脫貧之后再次返貧,其原因一方面是觀念錯誤,不懂得自我提升和發展,另一方面是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扶貧工作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所以說,新常態下,要加大對可持續發展機制完善性建設的力度,持續增強扶貧對象的自我發展和自主扶貧能力,賦予貧困區域市場應有的造血功能與內生動力。這樣,我國的精準扶貧工作就會長期順利地發展下去,不斷改進扶貧區域的經濟發展現狀,大幅度提升當地民眾的生產能力,真正擺脫貧困約束,實現貧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穩步發展,加快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的進度。
綜上所述,新常態下,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不斷加大精準扶貧機制建設的力度。唯有保障精準扶貧工作的實效,切實消除農村區域的貧困危機,才能及時促進城鄉經濟的平衡性、和諧性發展,提升國家整體的現代化建設水平。所以說,新常態下應該逐步構建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保證精準扶貧工作效能得到充分發揮,進而切實改善當前農村貧困現狀,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