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晗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縣”)位于東經116°32′~118°14′,北緯 41°35′~42°40′區間,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過渡地帶,是典型的北方山區,氣候寒冷,水資源較為匱乏。從經濟角度來看,圍場縣處在環京津貧困帶,長期受到貧困問題的困擾,農戶的生計策略選擇與環京津貧困帶的宏觀區域背景息息相關。本文調研的六合店村,位于圍場縣南部的腰站鎮。筆者分別于2016年和2019年兩次入村實地考察,通過參與式評估法獲取了農戶生計的相關一手資料。2019年六合店村有農戶380戶,共1380人,其中適齡勞動人口580人。六合店村民族構成以滿族為主,約占70%,其余30%為漢族和極少數蒙古族。村中耕地約為162.87公頃,大多為缺水坡地,水澆地的比例較少。
隨著國家鄉村發展政策的不斷變化,六合店村農戶生計活動也隨之轉型。1980年以前,六合店村農戶的生計活動基本局限于本村,主要從事糧食生產;1980年以后城鄉人口流動管制逐漸放寬,村中農戶開始外出務工,這一階段務工主要集中在腰站鎮以及附近四合永鎮的鄉鎮企業,生計活動以糧食生產和鄉鎮企業非農務工為主;1990年以后鄉鎮企業衰退,城市化快速發展,村中前往大城市務工的農戶比例逐漸增加。同時,大城市周邊蔬菜種植產業開始興起,村中開始有農戶前往北京大廠、天津大邱莊等地承包種植蔬菜;2000年之后,外出務工者迅速增加,并開始出現“打工族”,第一代外出務工者由于年齡增長陸續返鄉,轉而從事糧食種植和家庭畜牧養殖;2010年以來,六合店村蔬菜種植業開始興起,第一批蔬菜種植戶為早年前往北京、天津承包耕地的菜農。
1.農業活動
六合店村農戶的農業活動主要為種植業和少量養殖業。水源充足、肥沃高產的優質耕地不足總量的50%,大部分承包給少數的農戶種植蔬菜,其余少量優質耕地則零散分布于其他農戶耕種大田作物。大田作物以玉米為主,農戶小規模非機械化種植,戶均一般不超過5畝,畝均純收入500元左右。蔬菜種植則由少量農戶承包集中式冷棚種植,大都在數十畝至數百畝不等,繁忙時雇傭大量勞動力移栽、收獲,畝均純收入達2000元以上。
2.非農生計活動
六合店村農戶的非農經濟活動主要包括正規就業和非正規就業兩個部分。其中,正規就業指的是在企事業單位依據勞動法和各類勞動保障,獲得較為穩定工資性收入的就業方式。六合店村這部分從業人員的比例很小,主要由退休教師、企業職工等組成;六合店村大多數外出務工者均為非正規就業,外出務工者占適齡勞動人口比率超過50%。雖然收入不低,但缺乏保障,這類農戶一般集中在建筑、鉆井、餐飲等行業。他們大多依靠血緣、地緣關系由村中能人帶領外出務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打工族”,工作地點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新疆等地。
六合店村大田種植農業存在著耕地質量貧瘠化、糧食低產化、耕地拋荒化、勞動力老弱化等現實問題。首先,六合店村質量較好的水澆地基本上都用來種植蔬菜,大田種植多在缺水的山坡地,耕地較為貧瘠,無法使用機械化,因而糧食產量較低;其次,青壯年基本上選擇了其他生計方式,家中耕地或由人代種,或干脆拋荒處理,耕地得不到有效利用;最后,村中大田種植者多為缺乏其他謀生手段、文化程度較低的老年人,誰來種成為極為現實的問題。
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戶在村中屬于高收入群體,但這種種植存在門檻相對較高、周邊地區競爭激烈、風險大等問題。首先,蔬菜種植成本相對較高,平均每畝成本在2000~3000元,且得有一定的種植規模,因此村內較少有人能“種得起”蔬菜;其次,六合店村種植蔬菜較周邊村起步晚,規模不大,競爭力不強;最后,本村農戶缺少發展暖棚的技術和資金,大都選擇冷棚種植蔬菜。這樣農戶一來要考慮霜凍等自然災害蔬菜不能太早移栽,二來要考慮與北京、張家口等地菜農錯峰種植、銷售,時間不利,風險較大。
六合店村非農生計活動是農戶生計轉型,提高經濟收入的最主要手段。但是,非農就業存在著如下普遍的問題。第一,農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村中除極少數較高學歷的村民從事教師、醫生等相對更“穩定”的生計活動外,大多數低學歷農戶只能在非正規部門就業,這極大地影響了農戶非農就業的途徑;第二,非正規部門就業大多不可持續,由于缺乏就業保障,經常出現返鄉務農,甚至返貧現象;第三,外出務工者在縣域范圍內就業者很少,大多數為跨省、市就業,家庭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很難兼顧家庭其他生計活動。同時,由于外出務工者工作地、工作時間很難穩定,村內留守兒童撫育、留守老人贍養等問題難以解決。
Scoones認為農戶生計一般策略有三種,繼續保持農業專業化生產而提高產量;一系列的非農多樣化生產以獲得更高收入;或者選擇移居到其他地方以尋求新的生計。這對山區農戶的生計轉型與發展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基層政府及村民自治組織對農戶的引導應該一方面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目標,另一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從業應從專業化、多樣化以及精準幫扶等多種路徑展開農戶生計引導。
筆者調研中發現,六合店村蔬菜種植農戶數量雖然不多,但在吸納留守婦女就近就業、增加農戶收入、促進鄉村轉型發展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未來發展中要注意,應充分理解國家在鄉村振興中有機銜接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在發展現代蔬菜產業的同時,鼓勵并堅持以適度規模經營的小農戶基礎地位,不過度擠小戶、壘大戶。當前,六合店村蔬菜產業較為“粗放”,將來應不斷向“精細”專業化轉型。首先,利用國家相關扶貧政策,引導具備適度規模經營的小農戶從事蔬菜產業;其次,生產方面要積極強化種植技術培訓,由冷棚種植逐漸向暖棚種植升級;最后,轉變當前被動銷售局面,積極探索合作營銷模式,發展訂單農業、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等多種現代營銷渠道。
生計多樣化發展是農戶規避生計風險做出的合理選擇,更是鄉村振興中拓展農戶增收渠道的關鍵所在。當前,六合店村最主要的生計組合方式為村內大田種植和外出務工的組合,未來發展應該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從宏觀層面應著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引導跨省域務工者返回縣域勞動力市場,促進農戶實現市域、縣域范圍內居鄉兼業,以此緩解耕地拋荒、留守兒童等現實問題;其次,從基層政府而言,應充分利用精準扶貧工作組的技術幫扶展開農民工技術培訓,增強農戶就業能力;最后,要努力挖掘村域內的農業資源,如依托本地沒有污染的自然條件,充分利用條件較差的山坡地,適度種植具有一定經濟附加值的板藍根等中草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對于村內貧困人口應給予科學精準識別,并實施動態管理。其中,對于年齡偏大、缺乏勞動能力的農戶,應實施保障性扶貧政策,進行兜底幫扶;對于一般貧困農戶,應重點進行就業扶持,即通過增強勞務輸出培訓、完善就業服務平臺等方法,特別是對于貧困家庭中大學生,支持其職業培訓,鼓勵其返鄉創業,引導一般貧困農戶通過就業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