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永存/河北省灤南縣農業農村局 063500
黃曲霉毒素中毒最早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英國的蘇格蘭地區,之后在其他地區相繼出現。在溫暖環境中霉菌的生長速度比較快,因此,該病在我國南方地區普遍發生,尤其是夏季發病率要高于冬季。為了科學的防控該病,應該重點研究黃曲霉毒素產生的原理、發病表現和防護措施。
黃曲霉毒素不是單一的某種物質,是黃曲霉和寄生曲霉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產物。相關的研究顯示,該種毒素的種類已經達到20多種,不同種類毒素的毒性存在差異性,同時對豬的危害程度也不同,有的甚至導致細胞癌變。在紫外線的照射下,黃曲霉素能夠發出熒光的特征。該毒素除了威脅動物之外,一旦人類食用了霉變食品也會造成中毒現象。
黃曲霉毒素主要侵害動物的肝臟部位,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進入腸道被血液吸收,對肝臟部位的傷害最大。黃曲霉毒素通過肝臟中的干燥細胞氧化酶進行催化,在此過程中對肝細胞中的DNA和RNA的合成造成嚴重影響,同時還能影響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最為重要的是對線粒體代謝和溶酶體的結構和功能造成損傷。其次,肝臟一旦受到影響,膽汁合成將出現問題,豬飼料中物質的分解將受到影響,影響豬對糖原的吸收和轉化,一旦豬劇烈運動之后血糖供應不上,極易出現低血糖的癥狀。此外,還能造成血液中的膽紅素上升,使豬出現黃疸。
黃曲霉毒素中毒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飼料不合規定,如果豬長期食用霉菌超標的飼料,很容易感染該病。結合臨床癥狀的表現可以將該病分為急型;亞急型和慢性型。
3.1 急性型主要威脅仔豬,尤其是4月齡以下的仔豬,在保育階段發病率較高。對于一些身體健壯、采食量比較大的豬危害嚴重。研究顯示,許多豬在中毒之后臨床癥狀不明顯,潛伏期多數為2d,發病之后可能迅速死亡。
3.2 亞急性型中毒豬發病比較緩慢,當體溫升高到39.5~40℃時,豬的采食量出現下降,食欲不振,喜歡獨自窩在一角,病豬的糞便呈干硬球狀。病豬在發病的后期階段可能出現貧血的癥狀,一般情況下,在發病之后的3d內死亡。之后臨床表現為食欲廢絕、走路無力,同時出現神經癥狀。
3.3 慢性型豬和成年豬比較容易發生該類型疾病,發病病程時間長,速度慢,甚至有的發病時間達1個月,病豬逐漸消瘦,一些病豬皮膚表面出現紫斑。病情發展的同時臨床癥狀也表現出差異性,主要有興奮、長期不安,最終因為衰竭而死亡。
4.1 霉變飼料要脫毒在多種霉菌毒素中黃曲霉毒素是比較穩定的一種,其主要特點是耐高溫,即使加熱也很難被降解,尤其已經霉變的飼料脫毒比較困難,對這種飼料必須丟棄,如果是輕度霉變的飼料,經過特殊處理之后可以使用。經過處理之后的黃曲霉毒素中的一些有害物質會容易被破壞,然后通過水洗的方法能夠將毒素去除。為此,可以將霉變飼料使用石灰水浸泡5~6h,再用清水進行淘洗,目的是洗去飼料中殘留的一些有害物質,清洗之后晾干作為飼料喂養生豬。該種脫毒方法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雖然堿能夠破壞黃曲霉毒素,同樣也會破壞飼料中的維生素,破壞飼料營養,應該在飼料中添加適當的營養物質。
4.2 加強對飼料的管理飼料很容易受到毒素的影響,為此,應該重視飼料原料的科學管理,嚴格檢驗,保證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尤其要注意原料和飼料的保存,必須在干燥通風和適宜的環境中保存。尤其使在南方的梅雨季節,應該將飼料放在防潮的塑料布中,同時隨時檢查飼料的質量,查看是否發生霉變。在喂養過程中,一旦發現有霉變,必須丟棄。
4.3 合理使用脫霉劑通常使用含葡萄糖氧化酶成分的獸藥產品進行預防和治療,其進入腸道能夠產生過氧化氫,過氧化氫能夠分解為水和單原子氧,其中單原子氧的氧化性比較強,能夠分解黃曲霉毒素,降低該毒素對豬血液和機體造成的影響。此外,蒙脫石也是比較重要的脫毒劑,因為蒙脫石的吸附性比較強,能夠吸附一部分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從而達到預防和防治的效果。
4.4 科學的使用發酵產品為了降低黃曲霉毒素病的發生,科學的使用發酵產品,比較常見的有豆粕,經過益生菌發酵后,對一些蛋白進行分解,一些黃曲霉毒素也能被分解,從而提高了飼料干凈度。研究顯示,如果長期使用發酵飼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黃曲霉毒素中毒的發生。
綜上所述,黃曲霉毒素中毒在養豬業中經常發生,應該采取科學的預防和防治措施,不斷促進我國養豬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