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祥 韋寬謀 黃曉莉 譚珊
1.廣西南丹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47299
2.廣西南丹縣畜牧管理和水產技術推廣站 547299
羊接觸傳染性膿皰皮炎致使病畜因采食或吮乳困難而引起機體消瘦、生長發育緩慢,給養殖戶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同時本病作為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ORFV能夠感染人,嚴重威脅獸醫工作者的身體健康及公共衛生安全,為此做好本病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本病無品種和性別差異,以3~6月齡的羔羊最易感染,具有較高的病死率。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該病,多發于春秋時節。患病羊、帶毒羊作為主要傳染源,經損傷的皮膚或黏膜進行傳播。
1.2 本病于自然條件下通過污染的羊舍、墊草、飼具、飼料、土壤和吮乳等,經接觸黏膜或皮膚而感染,亦可通過呼吸道感染。ORFV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感染動物與易感動物直接接觸。在草料缺乏、羊舍衛生條件差、飼養密度大、羔羊缺奶及其體質虛弱,致使抗病力下降,更易發生本病。
1.3 本病流行地域廣,具有接觸傳染性,極易導致群體特別是飼養密度較大的羊群發病,呈群發性流行,對羊的生產性能構成嚴重影響。如存在肺臟繼發感染,則會加大病死率。
本病在臨床上分為三種類型:1)蹄型:常見于綿羊單蹄感染,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膿皰,破裂后轉變為潰瘍,若繼發感染細菌則發生腐蹄病。2)外陰型:患病公畜陰莖、陰囊腫脹,存在膿皰與潰瘍;患病母畜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從陰道流出,陰唇腫脹,出現潰瘍,乳腺存在膿皰與結痂等。3)唇型:臨床以該類型感染為主。病畜被毛粗亂無光澤、精神頹廢,往往臥地不起,采食量降低,病初口唇、鼻鏡及周邊皮膚出現小結節、小丘疹,逐步轉為水皰、膿皰,破裂后變為硬痂呈棕黃色。良性通常經過1~2周康愈,倘若病情加重發展,則病畜眼瞼、臉頰、齒齦等部位出現水皰,轉為膿皰后破裂形成爛斑,直至轉為結痂,擴散至眼瞼、口唇周圍,結痂下有肉芽組織增生致使嘴唇腫大外翻呈桑葚狀突起,病畜因采食或吮乳困難而逐漸消瘦,最終衰竭死亡。
鑒于本病臨床癥狀典型,為此可依據流行病學、發病特點和臨床癥狀等方面做出初步診斷。
3.1 動物接種試驗無菌采取患病畜唇部皮膚、膿皰液作為病料,病料研磨后對健康羊做股內側和乳房部位的皮膚以及口唇黏膜劃痕接種,接種3d后可見接種部位發生紅腫,繼而出現丘疹、水皰及膿皰,膿皰破潰后結痂等變化。
3.2 鑒別診斷羊感染羊痘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后,臨床癥狀與本病相似,臨床上應注意鑒別診斷。羊痘病例體溫突然升高,可達42℃呈高熱狀,病羊皮膚、黏膜等位置出現特異性的痘疹。口蹄疫病例口腔黏膜、蹄部與乳頭皮膚出現水皰和潰瘍,惡性口蹄疫時可見虎斑心。
目前針對本病尚無特效的藥物,發病后主要采取瘡面清洗、消炎和對癥治療的方法。
4.1 隔離消毒病羊及時隔離,采用10%石灰乳、1%石碳酸溶液、2%熱火堿等消毒藥對羊舍、飼具、場地及其周邊環境進行消毒;病死畜及其排泄物和污染物進行焚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
4.2 瘡面清洗蹄型病畜可每天采用5%福爾馬林溶液浸泡蹄部3次,間隔6h/次,浸泡時間1min/次,次日采用土霉素軟膏或3%龍膽紫溶液涂抹患部;外陰型、唇型病畜先清除痂皮,再用0.2% KMnO4溶液沖洗創面后,采用5%碘甘油涂擦瘡面,3次/d,直至痊愈。
4.3 對癥治療采食困難、機體消瘦的病畜應給予柔嫩多汁、營養豐富的飼草飼料,同時輔以靜脈注射含氨基酸、葡萄糖、ATP和VC等成分的混合溶液,以提高機體抗病力。無法吮乳的病羔要進行人工哺乳。采用青霉素、鏈霉素等抗生素防止病羊繼發感染。
首先,堅持自繁自養模式,謹慎引種,從異地引進的羊只必須嚴格檢疫,確保健康無病后才能混群飼養。其次,注重飼養管理,飼喂全價飼料,避免飼喂有刺飼草,同時注意清除墊草中竹簽、芒刺等尖銳物體,防止損傷羊只皮膚和黏膜,給予羊只潔凈飲水,并適當補充淡鹽水。最后,確保飼養密度合理,協調處理羊舍御寒保暖、通風工作,保持羊舍和場地環境潔凈、干燥,加強日常消毒;同時采用羊傳染性膿皰皮炎活疫苗對羔羊進行下唇黏膜劃痕接種,對羊接觸傳染性膿皰皮炎的防疫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