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鳳/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 623300
動物檢疫部門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對牛只定期開展檢疫活動,牛檢疫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產地檢疫以及屠宰檢疫兩個部分。產地檢疫的最終目的是防止各種疫病通過流通進行傳播蔓延,從根本上阻斷傳染性疾病的傳播以及流行。在產地檢疫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嚴格按照標準規范進行操作,保證檢疫工作的科學合理,盡可能做到實事求是,以防帶病動物流入市場導致疫病傳播蔓延速度的加快。屠宰檢疫工作的開展可以幫助人們及時發現患病以及帶菌牛只,作為牛只及其相關制品進入到市場的最后一個環節,如果沒有做好屠宰檢疫工作,極容易導致各種疫病的進一步傳播以及蔓延[1]。因而,屠宰檢疫人員在實際工作當中,必須明確屠宰檢疫制度,按照國家規定在屠宰廠內全面調查牛只的健康狀況,嚴格檢查、登記以及審核產地檢疫證明。在屠宰檢疫過程中,一旦發現患病牛只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處理。經過屠宰檢疫確定為合格產品的,應當立即加蓋合格印章,同時出具檢疫合格證明。
2.1 群體檢查牛的群體檢查具體可以分為靜態檢查、動態檢查以及飲食檢查三個部分。
靜態檢查就是對處于休息狀態的牛群進行檢查。檢疫人員需要仔細觀察牛的站立、睡臥姿態,認真細致的檢查牛只皮毛以及肛門污染情況。通常情況下,健康牛只體表皮膚充滿彈性,毛發光亮,嘴角干凈,呼吸平順,可以正常進行噯氣以及排氣。如果牛只攜帶有某些致病菌,其局部皮膚緊張腫脹,皮毛雜亂,噯氣消失,在肛門位置可以看到大量糞便,后軀部位嚴重污染。
動態檢查主要是牛只到達養殖場以后,在放牧或者裝卸過程中對牛群所開展的檢查工作,或者觀察牛在驅趕狀態下的健康狀況。動態檢查主要是觀察牛的站姿以及行走時的精神狀態。如果牛只身體健康,通常行走平穩,精力充沛,四肢有力,雙眼有神。如果牛只患有某些傳染性疾病,通常無法正常行走,即使可以正常行走也存在著左右搖擺的現象,精神萎靡,對外界刺激無法做出敏感反應[2]。
飲食檢查就是對牛群的采食以及飲食情況進行觀察。在實際的檢查過程中,牛只在開展劇烈運動以后如果不存在明顯的咳嗽現象,同時表現咀嚼有力、正常飲水,通常牛群處于健康狀態。如果牛群在采食、飲水過程中或者劇烈運動后存在較為嚴重的咳嗽現象,同時精神萎靡,食欲較差,飲欲不佳,牛只通常患有某種傳染性疾病。
2.2 個體檢查在對牛只開展個體檢查時,需要對口蹄疫、布魯氏菌病、藍舌病以及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等各種傳染性疾病開展嚴格的檢查以及檢疫。檢驗檢疫人員不僅要對牛只的健康狀況進行仔細觀察,牛只體表皮膚、脈搏、心跳、體溫等也是需要重點檢查的內容。如果牛只患有某種急性傳染性疾病,通常表現體溫升高,同時其口腔黏膜以及蹄部出現水皰病變。牛只不同傳染性疾病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牛只乳房部位皮膚以及少毛區域皮膚存在圓形的皰疹,則可能患有牛瘟。如果牛只鼻鏡干燥、龜裂,同時表現出明顯的消化道癥狀,則可能患有瘋牛病或者惡性卡他[3]。
3.1 布氏桿菌布氏桿菌具有慢性以及隱性感染的特點,在對布氏桿菌進行檢疫過程中,通常采用變態反應或者血清學檢查方法。
變態反應主要用于大群牛只的檢疫,通常為牛只注射布氏桿菌水解素,其注射劑量一般為0.2~0.3mL,接著進行24~48h的觀察,如果出現紅腫現象,表明已經感染布氏桿菌。變態反應檢疫方法具備較高的準確率,在注射水解素后通常不會產生抗體,不會對后期的血清學檢查造成任何影響。
血清學檢查包括以下兩種:首先,采用已知抗體對病料進行檢查,其檢查方法有間接炭凝集反應、熒光抗體技術、免疫組化法以及反向間接凝集試驗等。其次,對感染1~2周的可疑牛只采用已知抗原進行檢測,如ELISA以及抗體凝集試驗等。
3.2 沙門氏菌沙門氏菌感染主要病變集中于腸道以及生殖道內。在進行沙門氏菌檢疫過程中,常常與大腸桿菌混淆,因而,需要采取生化檢測方法來區分二者。由于大腸桿菌可以發酵并生成乳糖這一產物,但是沙門氏菌無法進行發酵,因而通常情況下采取鑒別培養基法來進行監測。在麥康凱培養基上大腸桿菌會出現紅色的菌落,而沙門氏菌則表現為無色菌落。與此同時,沙門氏菌會通過代謝生成硫化氫這一產物,一旦遇到亞鐵離子,常常會出現黑色沉淀物,因而通過三糖鐵培養基可以實現二者的有效區分。采取生化反應來區分大腸桿菌以及沙門氏菌,可以對牛只的病情進行準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