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平/甘肅省合作市卡加道鄉畜牧獸醫站 747000
畜牧業是我國農民的最大的經濟來源,給農民帶來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同時畜牧業也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動物源性食品,保證人民飲食結構合理化。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農產業的基礎和支柱。近十幾年來,我國的畜牧業發展已取得傲人的成績,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然有許多問題,存在著很大的發展上升空間。
1.1 飼養管理不當我國目前的物質基礎尤為匱乏,造成養殖成本較少,這是導致畜牧業發展遲緩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國的畜牧業歷史悠久,但是始終未形成較完善的管理養殖體系。國內多數農民缺乏養殖的專業知識,不懂得做好疾病防控,養殖經驗也較少,這就導致畜牧產業的結構不能一體化,降低畜牧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國內很多散戶的牲畜老齡化嚴重,養殖戶沒有意識去淘汰老齡化的牲畜,提高產出率[1],多數養殖戶對防疫措施等也不夠了解。此外,國內畜牧業的生產水平和發展水平都較國外較低,所以,我國畜牧業的管理體制要盡早的完善,使畜牧業的利益達到最大化。
1.2 養殖結構失衡目前,我國畜牧業的養殖結構明顯失衡。養殖戶飼養畜禽種類少,過于單一。養殖戶會根據市場價格去選擇飼養畜禽的種類,導致多數養殖戶飼養同種畜禽,其他畜禽的養殖減少,就造成主流畜禽供過于求,而少數畜禽產品供不應求。這樣畜禽的市場價格又會有大幅度的波動,破壞市場的均衡化。在畜禽品種改良方面進行的比較緩慢,多數散戶和企業選擇普通豬牛羊作為主流牲畜,這樣飼料利用率低,導致其利益無法達到最大化[2]。其次,我國畜牧產業以散戶居多,都是個體養殖模式。個體養殖的缺點就很多,畜禽種類不能多樣化選擇,很難形成完整的畜牧業產鏈,對畜牧業的長期發展不利。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也是頗多,與畜禽相比,我國水產業的生產水平還有待提高。
1.3 動物疫病蔓延我國地方對畜禽的檢測力度不夠,散戶隨意進行引種,養殖戶疾病防控意識薄弱等,導致動物疫病的蔓延。畜禽患病必然會使產出受到影響,會影響其產奶產蛋產肉,嚴重的疫病直接導致畜禽的死亡,給養殖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2.1 提高生產力想要提高生產力,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對畜牧業加以重視,對養殖戶普及專業知識,提高管理技術,推動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提高飼料利用率,可以降低養殖戶養殖成本,養殖戶應該注重飼料的研發,運用先進技術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
2.2 優化畜牧業結構牛羊的養殖規模繼續擴大,豬禽的生產維持不變,使養殖類別發展相對平衡。推行規模化發展,對地方品種要極力保護,形成當地獨特的消費鏈條和富有特色的畜牧產業。
2.3 控制動物疫病政府相關部門要對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機制不斷進行完善與健全,疫病防控小組對養殖戶普及知識,完善重大疫病的責任體系,對于患一類疫病的動物要采取捕殺等方法,有效控制疫病蔓延。
未來我國畜牧產業會向著現代畜牧業的方向繼續發展。對于畜禽品種而言,相關人員要優化培育出適應力強、飼料利用率高的優等品種。對于動物飼料而言,飼草產業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我國草地資源豐富,做好飼草行業發展,解決飼料缺少的問題[3]。對于畜禽產品而言,要大力發展有機綠色的產品,讓人民群眾吃到營養價值高、安全衛生的動物性食品。對于畜牧業總體的模式發展而言,我國土地面積較大,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比較有利的條件,相關部門應該重視畜牧業發展的智能化、數字化和多元化。此外,未來的階段,動物福利將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政府會成為一個更好的監督者和管理者。
綜上所述,我國畜牧業存在著諸多的挑戰,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形成產業化鏈條。我國畜牧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生產水平不高,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嚴重,動物性食品的食品安全等方面仍存在問題。我國應該高度重視畜牧業的發展,明確發展目標,轉換生產方式,積極配合農業部門,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實現畜牧業的科學化、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