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學/河南省鹿邑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77200
陳濤/河南省周口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66000
保育豬是指斷奶后在保育舍內飼養的仔豬,即從離開產房開始,到轉出保育舍為止,一般指30~70日齡、體重在20~60kg的仔豬。保育階段是仔豬斷奶后進入育肥前的過渡時期,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影響育肥階段的生長和發育[1]。
保育豬剛斷奶,日齡剛過1個月,骨骼、肌肉及內臟的發育進入一個快速發育期,機體需要大量的營養,特別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非常高,食欲旺盛,喂料時常出現多個仔豬搶食現象。此時如果飼喂得當,飼料各種營養成分平衡,每天體重增長很快,而生長發育快是保育期的主要特點[2],另外一個特點是免疫力差。仔豬在未斷奶前,由于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母源抗體,能為仔豬提供保護,當斷奶后,其體內母源抗體含量逐漸下降,而此時免疫系統仍未發育完全,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很容易發生感染,故此時一定要做好環境消毒和疫苗免疫工作,同時對環境的溫濕度進行嚴格控制,防止受寒感冒。
2.1 斷奶要逐漸過渡仔豬斷奶時一定要逐漸過渡,保育階段是仔豬第一次離開母豬而進行獨立生活,有很多方面需要重新適應。逐漸過渡斷奶有利于腸道菌群的調整,以適應保育料的消化和吸收。可以在斷奶前2d通過補飼保育料的方法讓胃腸道先期適應。斷奶應激反應大的仔豬,可灌服乳酸菌類的微生態制劑來抗應激。
2.2 做好保育前的準備工作將保育舍提前消毒,所有仔豬統一斷奶和分圈,實行全進全出的制度,進豬前一定要先將豬舍提前升溫,維持溫度在25~30℃之間,保育舍也要沖洗干凈,確保無糞便和污漬殘留。沖洗時,一定不要嫌麻煩,必要時將所有欄板、飼料槽等拆了用高壓水槍沖洗,水中可加入適量洗衣粉和0.1%的過硫酸氫鉀,順帶起到消毒作用。對舍內的各種設備進行逐級檢查,如有損壞及時維修,確保仔豬生活得舒適。
2.3 預防合群后的打斗仔豬剛斷奶進入保育階段進行合群時,由于不同的豬來自不同的母豬,每頭豬身上的氣味并不相同,剛合群時很容易發生打斗。打斗行為是動物為了爭奪生活空間而發生的一種社群行為,是生產常見現象,但對于集約化和規模化飼養場來講,打斗很容易造成應激,對仔豬的生長和發育也會產生不利。仔豬剛合群時,可在飲水中加入電解多維,在飼料中拌入微生態制劑。電解多維能促進機體的代謝,提升機體免疫力,微生態制劑可使腸道益生菌群處于優勢地位,促進腸道微生態平衡,減輕因打斗造成的應激。
2.4 加強疾病的防控仔豬斷奶后最容易發生的疾病是圓環病毒感染,斷奶后1周一定要觀察仔豬生長發育情況,如果發現吃料和飲水都正常或增多,但體重不斷下降,機體不斷衰弱,還容易發生死亡時一定要留意本病。保育豬需做好寄生蟲病的預防,在飼料中加入伊維菌素阿苯達唑粉,從而對體內外線蟲、吸蟲、絳蟲以及體表節肢動物類寄生蟲進行驅殺。養殖環境衛生較差的豬場可在飼料內加入微生態制劑,該制劑以益生菌為主要成分,口服后不僅能對腸道起到調理作用,隨糞便排出體外后,在外界環境中同樣能抑制糞便中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等病原繁殖,從而減少代謝過程中產生有害氣體的污染,如硫化氫、氨氣等,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
2.5 注重營養的供給保育豬一定要使用全價保育料,飼料盡量選擇大品牌企業的產品,確保無霉變,營養成分配比合理,適口性好,過期飼料禁止飼喂。有條件的豬場可在豬40日齡后每天補飼青綠飼料,如牧草、菜葉、瓜果等,促進胃腸機能的提高。
除了上述幾項之外,保育階段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有很多,如注意飼養密度,豬舍不宜太擁擠,加強豬舍的通風管理,定期帶豬消毒,不濫用藥物,加強豬舍環境衛生管理等。保育階段是商品豬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養殖場一定要加強該階段的管理體系建設,規模化豬場還要派專人進行科學管理,從而將仔豬階段的生產性能充分發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