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衛/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719000
為了更好的滿足畜牧振興計劃,通過畜牧業的發展實現產業扶貧,一些地區建立了肉牛養殖基地,采取肉牛養殖技術推廣措施,實現養殖戶的增產增收。
在肉牛養殖過程中經常存在一些問題,如生產性能低下、受胎率低、疫病多發等,在養殖的過程中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為此,應該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加強肉牛養殖業的發展,在實現肉牛增產增收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
2.1 通過培訓和宣傳的方式將母牛健康養殖循環體系貫穿于整個養殖過程中在肉牛養殖過程中,為了保證母牛的健康成長,應該重視以下幾方面的建設:抓住環境控制技術、疫病防控技術;營養供給技術和疾病治療技術,讓實現養殖效益的最大化。
2.2 重視品種的改良為促進肉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應該采取科學的人工授精技術改良本地區黃牛、低產奶牛和雜交改良牛。
2.2.1 金色阿奎丹肉牛凍冷精液人工配種改良相關的調查顯示,金色阿奎丹肉牛冷凍精液人工配種改良技術優勢明顯,該技術的人工配種受胎率能夠達到95%。
2.2.2 重視對公牛的管理人工授精技術雖然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是要注意很多關鍵環節。首先,對育肥公牛進行拴系飼養,更好的促進冷凍精液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和使用。其次,加強對公牛的飼養管理,保證精液品質良好和輸精技術成熟。在輸精過程中保證無菌操作,嚴格操作程序。
2.3 建立疫病凈化綜合技術模式深入到養殖場為養殖戶指導管理、消毒;免疫、隔離等凈化疫病的措施。對于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場,要從選址、設計、品種選擇、飼料管理等方面進行指導和跟蹤。
2.4 加強管理,提高母牛的繁殖率
2.4.1 推廣補飼配合料和添加劑技術首先,改變過去傳統養牛業補料品種單一的舊習慣,大力推廣科學飼養技術。其次,推廣應用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為肉牛的生長提供充足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再次,給母牛補充充足的胡蘿卜,保證其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維生素。
2.4.2 提高母牛的繁殖率因環境條件惡劣和飼草質量差直接影響母牛的繁殖率。為提高母牛的繁殖率和犢牛的成活率,應該重視對飼料的管理,增加飼料營養,每天喂養的次數可以增加到3次,保證飲水的充足,定期對產房進行消毒。科學的飼養管理和膘情控制能夠很好的促進母牛發情配種和減少疫病的發生。
2.5 加強母牛疾病的防控放牧和舍飼是主要的肉牛飼養方式,該種飼養方式可能引發普通病和傳染病。
2.5.1 免疫與監測相結合控制疫病的發生對肉牛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結核病等疾病需要采取免疫和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如果是大型的肉牛養殖場,需要按照程序進行免疫。如果是散養戶,需要春季和秋季兩次集中免疫。此外,應該堅持疫病監測預警,采取科學的預防措施。建立詳細的檔案,檔案包括免疫、檢疫檔案和生產檔案,對肉牛的出欄和產犢等一系列活動進行詳細的記錄。
2.5.2 堅持驅蟲在肉牛養殖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寄生蟲疾病,該疾病的危害比較大,可以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進行兩次統一的預防性驅蟲,將寄生蟲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3.1 經濟效益經過一系列的措施后,犢牛成活率提高了5.4%,配種受胎率提高了9%。經過全年跟蹤調查發現,結核病和布魯氏菌病等重要的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將肉牛養殖技術推廣到其他地區,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產業的發展。此外,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污物進行堆積發酵之后應用于農作物的種植,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3.2 生態效益采取科學的預防為主和綜合防治的策略能夠提高畜產品安全和保護環境,在肉牛養殖過程中盡量減少使用藥物,禁止使用違禁藥物和添加劑。此外,對病死牲畜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養殖場中產生的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可以發酵之后用于農作物生長,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肉牛養殖業的發展能夠更好的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能夠吸引一部分外出打工人員返鄉,改善農村地區空巢老人的現象。推廣技術能夠吸引有技術和有知識的人才返鄉建設家鄉,帶動城鄉勞動力的發展,對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肉牛養殖業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使農村中的生態資源能得到有效利用,如旅游資源的開發、秸稈的利用、肉牛加工業的發展。最后,能夠控制疫病的發生,保障畜產品的質量安全。采取科學的防控措施能夠減少人畜方面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在提高養殖戶經濟收益的同時促進養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對穩定社會秩序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