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福/陜西省略陽縣興州街道辦畜牧獸醫站 724300
張明成/陜西省略陽縣白水江畜牧獸醫站 724300
林偉峰/陜西省略陽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中心 724300
陜南屬于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降水豐富,三市(漢中、安康、商洛)羊存欄占全省的14.2%,出欄量占全省21.1%。近年來陜南山區適度規模養羊快速發展,養殖技術需要及時掌握更新,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山羊品種、虛角樓式羊舍的修建、放牧和舍飼技術、常見疾病防治。
適合陜南的肉羊品種是布爾山羊(公)和陜南白山羊(母)雜交模式。以布爾山羊為種公羊與優質本地白山羊、南江黃羊、奶山羊做繁殖母羊進行雜交,種公羊和繁殖母羊比例一般為1∶35~50進行本交繁殖。選擇優秀父本布爾山良種羊,其特點是采食性廣、生長快,具有良好適應性和抗病力、性情溫順、長肉多、肉質好等優點。選擇本地白山羊、南江黃羊,都具有良好的繁殖性能,胸部發達,背腰長而平直,腹圍大而緊湊,四肢粗壯,被毛有光澤。本地白山羊分短毛和長毛兩型,主要以短毛型為主。短毛型早熟、易肥,長毛型性好斗。養羊場全年能繁母羊占比在45%~50%,以優配優、全配滿懷的生產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2.1 陜南山區養羊場址選擇和羊舍建筑,需要根據養羊發展規模以及資金狀況等來制定規劃。同時,還應充分考慮當地條件,降低生產成本等。羊舍靠山體斜坡而建,選址地勢高燥,排水良好,通風干燥,向陽透光,有水源的斜坡地。
2.2 主要適用于山區,平地比較少,而且濕度較大的地方。利用山地斜坡修建的羊舍,稱之為“虛角樓式羊舍”。分為過道和羊舍,羊舍分為上下兩層,一層(地面斜坡層)主要用于羊糞尿的收集。二層為羊舍,羊床用竹竿或木材組建,屋頂和墻面采用保溫彩鋼瓦。
陜南山區養羊適合夏秋放牧、春冬舍飼。在夏秋季節,羊群每天在半山坡放牧數小時,最好進行分群、跟群放牧,采食綠色多汁牧草,滿足營養需要,可以適當的給育肥羊進行補飼。春冬季節早晚補飼,中間放牧,夏秋季節早晚放牧,晚上補飼。合理配合飼草,補充苜蓿和青貯秸稈。禁止飼喂霉變飼料,每天清理食槽水槽,保持圈舍干燥,做好糞污堆積發酵。放牧+舍飼的優點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尊重其生物學特性和行為習慣。為羊提供適宜的環境,配備良好設施,日常管理要精細,提供優質的水、日糧、青儲飼料,做好舍內溫度、濕度、空氣質量控制。
羊場要加強科學飼養管理。優化羊群結構,逐年淘汰老羊及生產狀況差的羊。細心觀察羊群的胃口、反芻、糞便、飲水和腹圍等情況有無異常。定期做好羊場衛生清潔、消毒和驅蟲工作。根據當地流行病情況,打好預防針。一般接種羊四聯苗、口蹄疫滅活苗、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和羊痘弱毒凍干苗。定期接受監測和檢疫,配合畜牧獸醫部門做好結核病和布病凈化工作。定期驅蟲,驅蟲藥物選用丙硫咪唑(抗蠕敏)、左旋咪唑、伊維菌素等。冬春季羊舍病原微生物孳生,舍內高濕環境會造成蹄質軟化,嚴重會造成中毒反應。高溫環境會造成熱應激,采食量下降,跛足,喘氣造成的瘤胃發酵緩慢。精細化管理能最大限度減少羊場的淘汰率。
4.1 羊口瘡(羊傳染性膿皰)是由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皰、膿皰和結成疣狀結痂。癥狀:先在口唇部發生丘疹,繼而形成水皰、膿皰,破后潰瘍,結成棕色疣狀硬痂,一般無全身癥狀,病程2周左右,痂皮干燥而脫落而痊愈,但嚴重病例,痂詬不斷增厚,肉芽組織增生,整個口唇和鼻端腫大外翻呈桑椹狀隆起,阻礙羔羊吸吮,導致瘦弱而死。治療:先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患部去凈痂詬,然后涂上病毒靈和VB2的紅霉素軟膏,或碘甘油,每日2次。
4.2 傳染性胸膜肺炎(羊支原體肺炎)病原: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山羊)和綿羊肺炎支原體(綿羊、山羊),兩者無交互免疫性,是一種細小多形性微生物,革蘭氏染色為陰性。前者對紅霉素高度敏感,四環素較敏感,但對青霉素、鏈霉素不敏感。而后者對紅霉素不敏感。流行病學:3歲以下的山羊最易感染,冬春多發,以呼吸道傳播。常呈地方流行性,冬季流行平均為15d,夏季可維持2個月以上。誘因:陰雨連綿,寒冷潮濕,感冒;羊群密集、擁擠;多發生在山區;營養缺乏。癥狀:最急性:體溫升高,可達41~42℃,沉郁,不食,呼吸急促,隨之呼吸困難,咳嗽,流漿液性鼻液,黏膜發紺,呻吟哀鳴,臥地不起,多于1~3d死亡。急性:體溫升高,初為濕咳,流漿液性鼻液,后變為有痛苦的干咳,流粘膿性鐵銹色鼻液。胸部敏感、疼痛,病側叩診常有實音區,聽診有支氣管呼吸音與摩擦音。高熱不退,呼吸困難,呻吟痛苦。弓腰伸頸,腹肋緊縮,孕羊大批流產。最后倒臥,萎頓,衰竭死亡。病期1~2周,有的達3周以上。慢性:多見于夏季。全身癥狀較輕,體溫降至40℃左右,有咳嗽、腹瀉、流鼻,身體衰弱,被毛粗亂。此時如再度感染或有并發癥則加速死亡。防治措施:1)防止引入疫區羊只。隔離檢疫(1個月),健康混群。2)免疫: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氫氧化鋁苗半歲以上5mL,半歲以下3mL,皮下或肌肉注射。3)發病羊群應進行隔離,及時對全群進行逐頭檢查,對病羊、可疑病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離和治療;對被污染的羊舍、場地、飼管用具和病羊的尸體、糞便等,應進行徹底消毒或無害處理。
4.3 羊鏈球菌病羊鏈球菌病原體存在于病羊的各個組織臟器及各種分泌物和排泄物中,而以鼻液、鼻腔、氣管和肺為最多。主要由呼吸道排菌,部分慢性經過的病羊可成為帶菌者。本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在-20℃的條件下生存1年以上。對消毒藥的抵抗力不強,2%來蘇爾和0.5%漂白粉均可滅火。潛伏期2~4d,體溫升高至41℃,呼吸困難,精神差,口流涎水;混有泡沫,鼻流漿性分泌物;咽喉腫脹,頜下淋巴結腫大,有的頭部及乳房部腫脹,糞便松軟、帶粘液或血,有時腹瀉;結膜色淡,或發黃,血液稀薄,尿色深;流產,病程2~5d,嚴重者很快死亡。預防:減少應激等誘因。不購入疫區羊只及其產品。治療:病羊的治療可用青霉素或10%磺胺嘧啶,肌肉注射每天1~2次,連用3d。
4.4 羊痘病原:綿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均屬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兩者不能相互傳染,本病毒對直射陽光和高熱敏感,常用消毒劑均可殺滅。綿羊痘只發生于綿羊,不傳染給山羊,山羊痘只發生于山羊,不傳染給綿羊和其他家畜。病羊和帶毒羊為主要傳染源,通過呼吸道,損傷的皮膚和黏膜感染。一般冬末春初多發。潛伏期6~8d,體溫升高達41~42℃。1~4d發痘,多發于皮膚、黏膜無毛或少毛部位,如眼周圍、唇、鼻頰、四肢和尾的內側、乳房、陰囊等。紅斑1~2d、丘疹2~3d、水皰 1~2d破潰,病死率達25%~50%。防治措施:不從疫區引入病羊。用山羊痘活疫苗預防綿羊和山羊痘,每只羊尾根內側皮內注射0.5mL,免疫期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