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麗娟/哈爾濱元亨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畜禽養殖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給廣大養殖戶和農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支柱產業。為有效解決畜禽養殖業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突出矛盾,《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于2013年10月8日在國務院第26次常務會議上通過,并于2014 年1月1日開始施行。條例明確指出:科學處理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推動畜牧業發展轉型的重要支撐,是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2]。
近幾年,我國農業污染排放總量逐年呈減少趨勢,但畜禽養殖污染排放量所占農業污染排放總量的比例卻一直很高。畜禽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物嚴重堆積,無法得到科學、集中的處理,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極大,嚴重束縛了我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1.1 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1.1 影響水源水污染主要是指有機物和氮、磷對于水源的污染。目前我國養殖業飼料轉化率低,未被吸收的營養物質隨糞便排出動物體外,含有大量烴、氮、磷的化合物、有機污染物和營養元素的糞便排入水體后,會使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水中藻類迅速生長,使得水體中氧溶解度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腐敗的水生生物尸體會使厭氧細菌快速生長,導致水體內細菌指數超標,繼而散發出惡臭味。此外,糞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可直接通過水體或水生動植物進行擴散和傳播,危害人畜健康[3]。同時,糞污中含有的抗生素、激素、微量元素等,以及養殖場使用的清潔劑、消毒劑等對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也會間接危害人畜健康。
1.1.2 影響土壤主要表現在過量施用畜禽糞便造成的土壤結構失衡和有害物質在土壤中的積累。目前,養殖場大量使用飼料添加劑、抗生素,使得糞污中銅、鐵、鋅、磷、抗生素等有害物質在畜禽糞便中殘留,大量糞污不經無害化處理直接施用到農田土壤則造成重金屬和抗生素超標,產生惡臭物質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從而導致土壤的組成和性狀發生改變,破壞其原有的基本功能[4]。這會對土壤造成污染,也會使土壤結構失衡,對農作物的生長不利,對食品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1.1.3 影響空氣畜牧業對空氣的污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畜禽糞便所產生的惡臭氣味。規模化養殖場的飼養密度大、環境濕度大,糞污若未進行有效的處理,通常會產生難聞的惡臭,長期吸入會導致代謝機能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也可引起口蹄疫、豬肺疫等疫病的傳播,提高人畜的眼病、呼吸道疾病發病率,危害人畜健康[5]。另一方面是畜禽飼養造成的溫室效應。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中,有15%左右都來自于畜牧業。目前畜牧業也是我國農業領域第一大甲烷排放源,同時也是全球排名第二的溫室氣體來源[6]。
1.2 對社會環境的影響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以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有關資料統計顯示:目前全球已知的各類“人畜共患疾病”約250種,在我國就存在120多種,其中危害較大的有98種,可以由畜禽直接傳染給人。其中馬和豬傳播的疾病有13種、羊傳播的疾病有25種、牛傳播的疾病有26種、家禽傳播的疾病有24種。比較典型的禽流感就屬于人畜共患疾病,一旦出現就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7]。
由于畜禽飼料里含有多種添加劑,養殖者在使用時缺乏規范,導致畜產品里殘留激素和抗生素。抗生素會增強很多細菌的抗藥性,殘留獸藥可引發畸形、癌癥、變態反應,出現細菌交替感染等。此外,哮喘藥鹽酸克倫特羅(瘦肉精)屬于興奮劑,能加快動物長肉的速度,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十分誘人的,但“瘦肉精”殘留在動物體內卻容易造成食用者出現心律異常、手顫、心跳加速等癥狀,甚至還可能導致心臟病致人死亡[8]。
2.1 經營方式的轉變我國傳統畜牧業的規模一般較小,僅作為一種家庭副業來經營, 所以污染影響并不大。近年來我國畜牧業大多由分散經營模式轉變為集約經營模式,養殖規模變大, 使得排泄物的產生和排放也相對集中且量大[9]。但如今為了順應市場需求畜牧場地正在由農區、牧區逐漸向城鎮、郊區轉移, 這樣就造成農牧脫節, 家畜糞肥不能及時施用于農田而造成糞便囤積。加之目前我國存在動物糞便無害化處理程度低、資源化利用率不高等諸多問題,使多數糞污未得到及時處理和利用,對人類和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2.2 獸藥、飼料添加劑使用不當由于當前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使用抗生素、激素、金屬微量元素等已成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催長的需要。一些飼養人員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加之科學知識的不足, 濫用藥物的現象普遍存在[10],久而久之造成了畜產品的藥物殘留以及排泄物對環境的污染,影響人們的健康。
2.3 治污力度不足從技術層面來講,畜牧業產生的許多污染問題都可以通過后期處理進行解決,但是在我國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部分養殖業主卻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缺乏治污常識、不了解養殖業污染治理技術,加之畜牧業屬微利行業,糞污治理設施需要投入資金較多,且需有一定的運行和維護費用,這就使生產成本增加[11]。僅憑養殖場自身資本難以承受,導致養殖場的治污動力不足,糞便大多不經處理直接還田。雖然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對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有一定的投入,但主要用于大型養殖場,對于數量多、分布廣的中小型規模養殖場,扶持資金較少或基本沒有,遠遠不能滿足治污的需要。造成污水、糞便的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畜牧業的自身發展,這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破壞。
2.4 環保意識淡薄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最根本原因還是人們對于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到位。部分養殖業主過度追求經濟效益,缺少環境保護意識,忽略了畜牧養殖業污染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嚴重的危害。因此,養殖業污染處理的主動意識缺失,也是產生污染問題的重要原因。
3.1 畜牧場地要合理規劃和選址一是要考慮飼養區盡量不污染周圍環境,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周圍環境對飼養區的污染。在交通便利、用水條件良好的前提下盡可能將牧場建立在遠離城市、工業區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可以劃定禁養區和限養區,比如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和城鎮中居民區、文教醫療和人口集中地區等必須劃定為畜禽養殖禁養區。在人口相對稀疏、交通相對便利、自然環境良好的地區發展限養區。堅持農牧結合、糞尿及污水排放和良性循環利用的原則,還需嚴格控制單位耕地面積的畜禽養殖量[12]。農業部門對畜禽養殖要正確引導,科學規劃,有序發展,合理布局。
3.2 選擇合理、高效率的飼料原料獸藥、飼料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禁止購買國家命令禁止的高殘留獸藥、飼料產品[13]。此外還應大力推行農牧結合生態養殖模式,引導和鼓勵農民施用有機肥。濕拌料飼養是一種減少飼料浪費而改善畜禽環境的較好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飼料浪費。
3.3 推廣技術和資金大力扶持近年來,我國為有效治理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分別于2001 年和 2002 年相繼出臺并實施《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等條例,各級各地政府也應在技術和項目資金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14]。在技術上進行指導,推廣養殖場糞污和廢棄物處理技術,推廣不同的生產模式不斷提升對環境污染的整體防治水平。在資金上予以支持,例如建立整合養殖場糞污整治專項資金、標準化養殖場建設資金以及各類補貼等。對達標的養殖企業予以不同標準和比例的獎勵或補助,對不能達標的養殖企業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經政府批準實施搬遷或關閉措施。
3.4 提高環保意識各級畜牧主管部門和環保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相關法規、政策的宣傳和培訓力度,提高廣大畜牧養殖者的環保意識,知法守法,改變傳統落后的養殖方式,使其在發展經濟效益的同時最大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這是處理畜牧污染問題的必要條件[15]。可以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發放養殖業治污技術資料等方式,對畜禽養殖者進行技術培訓,使養殖者掌握更多治污方法,使其充分認識到他們是污染治理的主體,提高他們的環境責任意識和治污能力。
總之,畜牧業發展對環境的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如何處理好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如何建立符合生態化要求的畜牧生產環境,將是畜牧工作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大問題。為了全人類的安全與健康,我們必須平衡好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努力走出一條生產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優質安全的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