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飛/福建省南安市農業農村局 362300
益生菌是相對于機體內的有害菌而言的,是對畜禽的生長和發育有促進作用的微生物,對疾病也有較好的防控功效[1]。很多養殖朋友對益生菌類的添加劑認識不深,本文將從益生菌功能角度進行分析。
常用的益生菌種類有釀酒酵母菌、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植物乳桿菌、乳酸乳球菌、糞腸球菌、丁酸梭菌和凝結芽孢桿菌等,這些益生菌大致劃分為乳酸菌類、芽孢桿菌類和酵母菌類三大類。乳酸菌類以植物乳桿菌、乳酸乳球菌、糞腸球菌等為代表,進入腸道后在繁殖代謝過程中可分泌乳酸,乳酸對腸道致病菌有抑殺作用。芽孢桿菌類以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等為代表,芽孢形成后可長時間存在于自然界,保質期大大延長,一般含有芽孢桿菌的添加劑制品保質期都在2年以上。酵母菌類以釀酒酵母為代表,使用后可在腸道內產生少量氣體,有利于腸道的疏通,動物使用后可防止便秘,對整個消化道的微生態能起到平衡作用。
益生菌制品在獸醫臨床已經使用20年以上,其主要功能體現在防控疾病、增加營養、促進黏膜免疫、抵抗應激和促進飼料消化等方面。
2.1 防控疾病益生菌通過與有害菌競爭營養和空間從而抑制其繁殖,最終起到防控疾病的功效[2]。益生菌通過以下機理起到防控疾病的作用:1)益生菌能分泌一些抗菌物質,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繁殖。2)益生菌通過競爭腸道內空間和營養,使有害菌處于劣勢地位,無法大規模繁殖。3)益生菌繁殖過程能消耗腸道內的氧氣,使環境缺氧,不利于有害菌的生長。4)以乳酸菌為代表的益生菌口服后可在腸道黏膜進行定植,通過占位效益,使有害菌無法定植在腸壁黏膜上,最終隨糞便排出體外。
2.2 增加營養益生菌在繁殖過程中,可產生維生素、促生長因子、黏膜修復因子、小肽等。維生素以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等為代表,可經腸道黏膜上皮而吸收,從而起到增加營養的作用。促生長因子能夠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轉化,使飼料中的營養更多地被利用,從而起到降低料肉(蛋)比的功效。黏膜修復因子主要起到修復受損的腸黏膜作用,很多動物感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等有害菌后,這些有害菌分泌的外毒素對腸道黏膜造成損害,嚴重的可出現水腫和脫落,而黏膜修復因子有利于新生組織黏膜的生長,從而加速疾病康復。
2.3 黏膜免疫經常使用益生菌制劑的養殖場,動物的腸道無論是長度還是黏膜厚度都比同日齡不使用益生菌制品的要更長和更厚。這主要和微生態中的益生菌成分刺激組織黏膜生長有關,這些黏膜下都有隱藏的淋巴組織,益生菌可將這些淋巴組織內的免疫細胞激活,使其產生分泌性抗體IgA,這些抗體能持續存在較長時間,一旦發生野毒的入侵,抗體可第一時間將其中和,防止疾病的發生。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黏膜免疫的過程,可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2.4 抵抗應激益生菌制劑有很強的抗應激作用,動物長途運輸前可提前1d大群使用,能大大減小運輸應激。除此之外,天氣突變、飼養員變更、斷水斷料、注射疫苗、飼養密度過大和轉群等都是臨床常見的應激,這些應激發生之前,可提前使用微生態制劑,加強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從而起到抵抗應激的作用。
2.5 促進飼料的消化益生菌進入腸道后,其在繁殖代謝過程中,能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肽酶、脂酶等,這些酶和腸道內原有的消化酶一起對飼料起到分解和消化作用。淀粉酶可將玉米中的淀粉分解為葡萄糖而吸收,蛋白酶能將飼料中的豆粕類蛋白原料降解為多肽和氨基酸,從而供腸道黏膜上皮吸收。脂酶有助于脂肪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通過腸淋巴管吸收入血,最終轉化為機體能量物質。促消化作用有助于提高飼料消化利用率,降低料肉(蛋)比,防止糞便中過料現象的發生,提高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益生菌已經在養殖業應用多年,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畜牧業的發展,為我國疫病防控及動物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3]。臨床養殖生產過程中,建議大家將益生菌作為常用品類進行使用,不但符合“養大預防、防大于治”的養殖理念,減少疾病的發生,還能達到提升養殖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