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菊花/河南省正陽縣獸藥飼料質量檢驗監測中心 463600
余剛/河南省正陽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463600
1.1 非瘟病毒的毒力病原的數量可以通過生物安全措施使其數量降低到最低,直到最低感染量以下。豬的綜合抵抗力分為特異性抵抗力及非特異性抵抗力。特異性抵抗力往往通過疫苗實現,目前為止,非瘟病毒還沒有疫苗。
1.2 非特異性免疫力包括組織屏障(皮膚和黏膜系統、血腦屏障、胎盤屏障等)、固有免疫細胞(吞噬細胞、殺傷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免疫分子(補體、細胞因子、酶類等物質)。中藥對腸道細胞的改變,效果非常顯著且容易評估。很多研究表明,某些復方中藥能夠使腸細胞更緊密,通過豬腸道的物理特性檢測,我們會發現豬的腸道變得更有彈性和韌性。非瘟病毒感染后,出現紅細胞粘附在免疫細胞上的細胞聚集現象。病理學上,可以看作是血栓與血瘀。中藥中很多能活血化瘀的中藥,可增強血液的流動性、減少紅細胞聚集。
豬感染非瘟后,存在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現象,可能是非瘟病毒侵害免疫系統,使免疫系統功能紊亂,也可能是非瘟病毒損傷機體的實質器官,受損細胞進一步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了針對自身細胞的免疫。過度的免疫反應使體溫迅速升高,破壞了正常的體內生化反應。中藥對免疫系統的調控是雙向的,既能抑制免疫,也能增強免疫,能起到免疫平衡作用。從現代藥理學的角度,中藥對免疫系統的平衡作用主要體現在免疫相關的細胞因子的絕對數量正常及相對值平衡上。
2.1 很多單味或復方中藥能夠起到免疫抑制作用很多單味或復方中藥能夠起到免疫增強作用,比如黃芪提取物、參麥飲等。機體在對抗病毒感染的時候,免疫機制的啟動速度決定了疾病發展的最終結果。免疫機制啟動越快,患病動物的存活幾率越高。非瘟是免疫器官損傷性大的烈性病毒病,病毒損傷豬實質器官的速度非常快,因此,需要提前把豬的免疫系統調節到最佳狀態。
2.2 中藥中很多成分具有抑制病毒的作用任何一種抑制病毒的物質要起效果,必須在體內達到最低抑制濃度。因此,試圖依靠任何一種抑制病毒的模式去控制病毒病,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1)在病毒感染48h內,才能起效果。一旦病毒進入細胞,任何抗病毒藥都無效。.2)必須每天服用,使抑制病毒的物質維持有效濃度。中藥中抑制病毒的有效成分,實際上含量很低,要想獲得足夠量的有效物質,需要大量的投入。因此,中藥的抗病毒機理,往往是體現在對免疫的調控及抗機體損傷上,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病毒本身。
清代葉天士的《溫熱論》把外感溫病由淺入深或輕而重的病理過程分為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四個階段。中醫用衛氣營血的辯證方法對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和概括,以區分病程,辨別病變部位,歸納證候類型,判斷病機本質,決定治療原則。
3.1 溫病發生初期,衛分證的證型
3.1.1 風熱犯衛癥見:發熱、惡寒、咽紅或痛、鼻塞流濁涕、口微渴。
3.1.2 暑濕犯衛癥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重、胃脘部痞滿、心煩口渴。
3.1.3 燥熱犯衛癥見:發熱、微惡風寒、皮膚及口鼻干燥、咽喉干疼、干咳少痰。
從傳統中醫思維的角度,非瘟前期的臨床表現,如發熱、拱料不吃等癥狀的證候應歸為風熱、暑濕、燥熱。
3.2 溫病發生中期溫熱病邪由表入里、陽熱亢盛的里熱證候。氣分病變涉及臟腑較多,證候類型比較復雜。證候類型:1)邪熱雍肺,癥見:口渴、咳喘、胸痛、黃稠痰。2)熱在肺胃,癥見:喘急、煩悶、渴甚。3)腸腑燥實,癥見:高熱、腹滿疼痛、大便秘結,甚者煩躁神昏。非瘟中期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喘氣、嘔吐、便秘。通過臨床表現,確認病變部位與臟器。
3.3 溫病發生中后期溫熱病邪內陷營陰的深重階段,病位多在心與心包絡,以營陰受損、心神被擾為特點。
中醫歸納溫病后期的癥狀為熱久傷陰,癥見身熱夜甚、口干而不甚渴飲、心煩不寐、神昏亂語或昏憒不語,或見斑疹隱隱。而非瘟中后期,耳部、腹部等出現紫色斑、血斑等臨床癥狀。解剖特征出現心包積液、心外膜出血等。這些臨床癥狀與解剖特征很符合中醫歸納的溫病中后期的特征。
3.4 溫病發生的后期邪熱深入血分而引氣耗血動血的證候,是衛氣營血病變的最后階段,累及臟腑以心、肝、腎為主。
非瘟發展最后階段的臨床特征為吐血、便血、斑疹、神昏等,很符合傳統中醫溫病的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