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開放大學 廣東 茂名 525000)
居民個體參加體育鍛煉對其身心健康有著重要作用,社區作為城市居民聚集的主要單元,探究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對城市經濟文化和全民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以切實可行的措施,抓好群眾體育工作,保障全民運動大環境,構建全民健身體系。”《健康中國2030》中提出:“要從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等方面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健康是促進人們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振興的重要標準,也是人們共同追求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并將健康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系列健康政策引導下,社區居民更加重視自己的健康。但是,受環境、社會、家庭、個體等因素的影響,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和目的各有不同,鍛煉方式、鍛煉持續性、鍛煉科學性各異。例如:“2019-nCov”疫情對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疫情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將改變社會大眾的體育鍛煉行為,為進一步深化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認知和行為,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健康體育鍛煉中心,以疫情控制后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變化為依據提出措施,為推動大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為保障社區居民健康體育鍛煉行為提供依據。健康中國視域下全民健身是一種社會新常態。受多種因素影響,疫情控制后社區居民體育鍛煉欲望明顯增強,通過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分析,有較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文立足大健康中國戰略下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以健美操在社區居民中推廣為抓手,探索了推動健美操常態化運行的策略,希望進一步豐富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方式。
健美操運動同樣起源于美國,并且在美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健美操運動出現的起初目的是鍛煉人們身體中的心肺功能,隨著健美操運動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于20世紀70年代末被最終確立為體育競技項目。健美操運動在隨后的幾年里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世界各國建立了許多健美操運動館。健美操運動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傳入我國,在起初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健美操動作,由于健美操運動的動作比較簡單易記并且節奏性強,得到了我國男女老少的喜愛。在我國發展了幾年后,健美操運動被引入到了校園體育教學中,成為體育課程中主要的運動項目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逐漸認識到健美操運動的重要性,在國家倡導社區運動后健美操運動逐漸從教育走向社區生活。
國內外學者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證明了健美操體育鍛煉對人的健康和健康促進有直接作用。他們通過運動項目鍛煉對社區居民健康的影響展開了系列研究:徐倩,曾承志(2019)通過對旬陽縣社區居展開調查發現,該社區居民體育鍛煉以健美操運動為主,在調查中對連續健美操運動一個月的中老年人進行觀察,通過觀察發現:長期堅持健美操運動鍛煉可以增強居民協調性、提高呼吸技能、增強心血管功能,對控制社區老年人“三高”有積極作用。同時,我國眾多學者從醫學角度出發,將健美操運動和慢性病老年人協調性和抗跌倒風險指數結合起來,指出了健美操運動在社區運動方式中對于中老年人的身體協調性和抗跌倒有著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其中,譚丹華(2019)對社區居民體育運動鍛煉的現狀和參與健美操鍛煉的社區居民進行研究,持續觀察了一周參與體育鍛煉社區居民的心鏡狀態剖面圖,評價不同鍛煉方式和健美操鍛煉方式社區居民體育鍛煉心理健康效應,研究結果顯示了每天參與鍛煉1h健美操的社區居民與其他鍛煉方式的社區居民心理 (緊張、抑郁、易怒)量表評分有明顯差異。參與健美操鍛煉的居民心理評分比較平衡,并且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堅持健美操鍛煉的居民心理狀態比較好。由此可見,社區健美操運動可以增強社區居民的身體素質,促進心理健康,在生活中產生了積極意義。
國內外學者將健康信念模型、計劃行為理論等理論運用到個體體育鍛煉心理干預和社區健美操運動現狀中去。通過研究發現,社區居民個體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是有一定效用的,而個體需求和社會因素影響的激勵的作用有限。而社區健美操運動現狀,社區區民參與健美操鍛煉的行為持續性明顯不高,受到一定社會因素的影響,社區健美操運動往往能持續一段時間,但是一旦這種“熱潮”一過,社區居民的社區健美操運動行為會逐漸衰退。
為此,國內外學者將研究重點轉移到社會生態學模式,將心理因素和其他影響因素統籌到社會居民體育鍛煉行為中去。個體行為產生和其所處社會環境密切相關,而且極其容易受到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關注人的行為與自然、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Akasiadis(2016)等提出,社會生態學模式重點強調了體育鍛煉行為多因素影響,該學者認為個體認知、人際間水平、組織因素、社區因素和政策因素等五個因素都將影響到人的體育鍛煉行為。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印證了社區健美操運動常態化推行的影響因素與此一致。建議通過團隊組織形式和健康觀念相互滲透方式去影響社區居民行為,通過綜合因素促進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社區健美操運動中去。
多因素干預策略對于社會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干預最有效,多種因素作用到個體體育鍛煉行為,將不斷優化體育鍛煉行為,保持體育鍛煉的持續性。但是,體育鍛煉行為的社會屬性對社區居民體育運動和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較大,以社區廣場舞主要社區體育鍛煉運動嚴重壓縮了社區健美操運動空間。同時,加上社區健美操運動自身的專業性,社區居民常態化開展健美操運動的相對較少。目前社區主要的體育運動依然集中在廣場舞,要想推動社區健美操運動常態化運行,必須尋找社區居民需求和健美操運動的結合點。
2014年國務院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了重視體育事業持續發展,支持各類積極向上的體育項目開展,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和《“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地將全面健身和健康中國戰略統籌起來。同時,在《意見》中明確指出了必須加快社會資源共享,將體育設施建設與社區資源共享結合起來,共同滿足社區居民體育鍛煉需求。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和健康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身體健康理念逐漸轉向身心健康,健康行為和體育鍛煉行為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社區居民健康觀變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傳統的健康觀念更加注重身體健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健康理念深入,社區居民的健康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身體健康理念向全面健康思維轉變。首先,通過體育鍛煉培養自身的穩定情緒,是評價人心理健康素質的一個關鍵指標,如一個人不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應當盡量保持樂觀、開朗、積極,面對困難、挫折不自暴自棄,從而塑造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其次,通過體育鍛煉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就是一個人在日常行為表現出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包含了克制力、拼搏、自覺、堅強等。體育訓練往往需要一定的運動量,社區居民往往會感到緊張、疲憊,這些情緒就會影響居民的意志力;再次,在運動中清醒地認識自我。自我認識關系著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質。體育鍛煉可以幫助其客觀的認識自我,并且還要將這種對自我的客觀認識,從身體素質方面,擴展到學習能力、人格品質、生活能力等各方面。同時,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處理好人際關系。能否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同樣是人心理健康素質的一個重要反映,而且其影響著一個人在社會中的立足于發展。
傳統體育運動觀注重強身健體,大健康視域下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觀更加注重自我滿足和健康預防。其價值理念和運動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是社區居民層面體育鍛煉理念發生變化。大健康中國戰略下,社會越來越重視文體活動中心和體育競技等方式將社會交流、減緩工作壓力、工作競技和個人核心素養培養等融合起來。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與社會需求緊密融合,形成了以精神層面需求為核心的鍛煉理念和模式;二是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以健康預防為主。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大眾逐漸認識到體育運動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社會體育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明顯增加,社會資源與基礎設施保障下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常態化發展趨勢愈加明顯。
隨著社區居民健康觀的變化,社區盛行的廣場舞已經無法滿足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需求,鍛煉類型多元化需求和個性化需求趨勢明顯。健美操具備天然的簡單、易學和美學藝術等特點,逐漸進入社區體育鍛煉視野。面對社區居民健康觀變化,在社區推動健美操運動,實現健美操常態化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推行不僅要以保障性促進科學發展,還得堅持與時俱進的共享理念,打造現代化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格局,實現鍛煉社會效益最大化。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推行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節奏,重視資源本身與社會大眾需求的適應性,強調基礎資源帶來的社會效益,保障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推行的科學化發展。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推行必須重視資源的科學性原則,科學合理地把握社區體育鍛煉資源共享原則,打造錯開性、差異性健康運動理念,形成長效發展的社區鍛煉模式。
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推行必須堅持保障社區居民體育運動需求的前提下推進常態化。因此,推進社區健美操常態化首先不能影響社區居民正常生活,同時滿足各類群體健美操鍛煉需求。以“滿足體育鍛煉”為前提,錯開社會工作時間,保障鍛煉資源需求的前提下推進鍛煉資源常態化建設。社區健美操推行中需要遵循社會性原則,將社會屬性和社區鍛煉納入到整體建設中去,將社會大眾健身鍛煉時間節點統籌起來,科學合理地開展健美操鍛煉。
基于社區健美操常態化不足的問題,堅持資源整合和鍛煉方式整合是推動健美操體育鍛煉常態化的基礎。回歸體育鍛煉陣地本源,強調社區鍛煉屬性,整合社會體育資源,推動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推行思想碰撞,激發創新鍛煉火花。從社區健美操運動出發,將社會體育精神和社區體育鍛煉需求結合起來,將社會體育精神需求前置到社區健美操體育鍛煉中,是轉變社區居民思維、明確健美操體育鍛煉價值。同時,整合社區體育鍛煉需求觀。將社區居民現有的鍛煉形式與健美操運動相結合,創新健美操體育鍛煉模式,進一步推動健美操體育運動在社區中常態化運行。
《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實施以來,以體育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在全民健身戰略背景下,社區必須創新體育運動模式,重視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需求,結合健美操運動的重要意義,推動社區健美操常態化運行。
在社會體育公共設施建設和基礎設施保障下,社區具備了相對豐富的物質基礎,基本上滿足社區居民體育運動和體育鍛煉需求。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推行需要大力整合社區資源,進一步保障社區居民體育文化發展需求。一是整合社區優勢體育鍛煉場館資源。全民健康視域下推動社區健美操常態化發展,必須將區域內優勢場館體育資源整合到社會體育文化發展中。借助社區體育物質資源打造社區健美操文體活動中心,豐富社區體育文化活動,促進社會體育文化的發展與進步;二是搭建健美操資源共建平臺。借助社區健美操優勢資源團隊,打造區域健美操團隊聯盟,堅持“以點帶面”推行方針,滿足不同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推行中的資源需求;三是借助區域專業的技術指導。重視區域專業健美操體育教師與社區體育文化發展需求深度融合,借助區域專業教師為社區健美操文體活動作出指導,促進企業體育活動專業化發展,實現社區體育文化又好又快發展。
在互聯網技術支撐下,重點打造社區健美操互聯網應用平臺。將互聯網應用與社區健美操運動陣地建設深度融合。一是社區健美操愛好者是平臺應用層面主要參與主體。相關人員應該結合參與主體健美操鍛煉需求,將日常訓練和日常鍛煉結合起來,展示社區健美操體育鍛煉需求和類型,從而彌補社區健美操推行專業化不足的問題;二是引入“鍛煉+社會”資源教育模式。社會資源可以有效地彌補社區體育鍛煉中的缺陷,探索社會資源“共享”路徑,將資源共享與社區健美操常態化推行相結合,探索出一條資源共享健美操推行之道。科學引入社會共享資源。整合現有的健美操社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拓展社區健美操運動陣地外沿,拓展鍛煉途徑。重點關注社會組織優勢資源和稀缺資源,將體育場館、專業場館等教育資源引入社區健美操陣地建設進程,打造新型健美操生態,推進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常態化發展。
體育精神主要是由人本精神、英雄主義、團隊競技和公平競爭四種要素構成。體育文化與活動在精神上不斷完善人的理念,促進個體精神文化積極正向發展。通過社區體育精神文化協同發展,以健美操體育運動精神帶動個人精神文化發展,實現精神文化升華。一是提煉健美操體育精神文化內核。將健美操體育精神與個人體育文化需求協同發展,提煉高校體育精神文化內核,豐富社區健美操體育文化精神;二是搭建社區健美操體育文化建設平臺。以健美操體育文化精神為指導,搭建社區文體活動平臺,發揮體育精神,統籌企社區健美操活動,運用體育的感染力與號召力強化社區內部交流,增強社區健美操體育運動分為;三是塑造社區健美操體育文化氛圍。以健美操體育精神為契合點重視社區體育文化塑造,將健美操體育文化與體育精神滲透到社區體育文化活動陣地建設中,逐步建立獨具社區特色的健美操鍛煉文化自覺,形成長效的社區體育文化自醒。
總得來講,從現有文獻研究現狀來看,學術界明確了體育鍛煉和人的身心健康之間的關系,影響居民體育鍛煉行為也從個體因素轉移到生態因素層面。從社會生態學模式看社區居民體育鍛煉行為,社區居民健美操體育鍛煉行為和社會因素和社會影響息息相關。我們必須看到健美操體育運動行為的重要意義,遵循社區居民需求原則,整合社區資源,保障文化發展需求、打造社區運動陣地、激活社區內在活力,在大健康中國視域下共同推動社區健美操常態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