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學院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38)
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是普通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途經,是全民健身的主要形式,也是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容,更是體育強國建設的基石。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不僅代表群眾體育發展水平,也直接影響群眾體育的健康發展。它既是廣大普通民眾參與體育活動,也是享受體育樂趣的重要平臺,更是民眾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2019年9月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就明確提出:建立群眾性競賽活動體系和激勵機制,探索多元主體辦賽機制。近年來,在全民健身戰略不斷深入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得到飛速發展,但是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表現在群眾性體育賽事相關管理部門協同欠佳,賽事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方面。賽事開展與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相矛盾,嚴重制約了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偏離了群眾體育利國利民的價值觀,造成當前群眾性體育賽事的表面繁榮。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途徑解決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值得全社會深思和探索。
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主要經歷了3個階段:(1)初步發展階段。建國以來,百廢待興,為改變“東亞病夫”的形象,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國民體質。1954年國家體委頒布了《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暫行條例和項目標準》(簡稱勞衛制),在全國掀起了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熱潮。1964年,以《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取代“勞衛制”,后又多次修改,以此來促進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這一時期,大型群眾性體育賽事相對較少,主要以地方體育行政部門、行業協會、廠礦企業及學校開展的業余群眾性體育活動為主,賽事少、形式和內容單一、規模較小;(2)規范化發展階段。上世紀90年代,為了促進體育事業規范化、法制化發展的現實需要。199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體育法明確指出:支持和扶助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鼓勵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活動、舉辦群眾性體育競賽。在《體育法》的指導下,國家體育總局(原國家體委)出臺了《全國體育競賽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體育賽事審批登記制度。通過體育賽事審批來加強體育賽事的宏觀管理,規范了群眾性體育賽事的舉辦。這一時期,群眾性體育賽事數量逐步增加,影響力逐漸擴大,賽事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進入“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發展模式;(3)快速發展階段。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全民健身戰略的深入開展,民眾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與體育產品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劇,行政審批制度已經嚴重制約群眾性體育賽事的發展。2014年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通過市場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承辦賽事。2014年12月,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于推進體育賽事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除全國綜合性運動會和少數特殊項目賽事外,包括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在內的全國性體育賽事審批一律取消。至此,制約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的制度枷鎖正式廢除,群眾性體育賽事得到飛速發展,賽事數量不斷增加,參賽人數逐年遞增,賽事規模不斷擴大,群眾性體育賽事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群眾性體育賽事是以普通大眾為主要參與對象,以滿足大眾體育需求,促進大眾身心健康發展為參賽目的,受一定競賽規則,文化習俗及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影響的具有較強娛樂性的體育競賽活動。群眾性性體育賽事是通過吸納民間社會資本參與的“草根”賽事,具有屬地性、節慶性、民族性、自為生存性特征。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經過多年發展,其發展特征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1)群眾性體育賽事開展廣泛。隨著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穩步推進,公共體育設施不斷改善,群眾性體育賽事不斷增多。群眾性體育賽事以舉辦地群眾喜愛的體育活動為主要內容,不僅形式多樣,地域特色突出,能夠滿足不同民眾的體育需求,深受廣大民眾喜愛。比如,當前呈現井噴的式發展的“馬拉松跑”、“自行車賽事”以及各級別的 “業余足球聯賽”、“誰是球王”、“東西南北中羽毛球賽”和北方的 “滑冰”南方的“游泳”等各種不同風格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此外,地方省、市、縣還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我要上全運”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賽事;(2)群眾性體育賽事功能得到逐步釋放。群眾性體育賽事的是以普通民眾為參與對象,以“健身、娛樂、交流”為參賽初衷,在比賽過程中展示體育技能,釋放體育熱情,不僅鍛煉身體、增進交往,還能娛樂身心、提高民眾身體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因此,群眾性體育賽事已成為普通民眾享受體育樂趣、釋放體育熱情、增強體質的重要途經,是體育惠民的重要舉措。群眾性體育賽事還因覆蓋人群廣泛、影響力大、關注度高等原因,具備極大的商業價值。通過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促進體育消費,釋放體育賽事活力,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提高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3)群眾性體育賽事組織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在群眾性體育賽事行政審批制度取消后,體育主管部門通過完善管理制度、規范賽事市場、建立行業協會等一系列措施指導下,體育賽事市場化發展模式逐步形成。目前,群眾性體育賽事已初步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公民主體、市場推動”的發展新模式。政府、市場、協會、社會團體、民眾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賽事發展的局面初步形成,體育賽事市場化開發不斷加大,賽事資源得到有效整合,賽事規模和服務得到整體提升;(4)群眾性體育賽事管理制度不斷完善。體育賽事主管部門通過對群眾性體育賽事舉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分析,出臺了大量規范性文件。如,《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加強體育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體育市場黑名單管理辦法》等相關管理性文件,群眾性體育賽事監督、管理體制逐步完善,賽事組織水平不斷提高,民眾參與體育賽事熱情逐年增加,賽事改革成效初顯。
(1)群眾性體育賽事協同管理機制不完善。具體表現在取消了賽事審批制度后,體育主管部門不再對群眾性體育賽事進行行政管理。以前有批文作為“通行證”,政府相關部門已形成相互信任的聯絡機制。如今沒有了行政批文,賽事承辦組織無法與公安、安保、交通、消防、醫療保障等相關部門建立有效溝通,無形中提高了賽事舉辦難度,增加了賽事舉辦成本;(2)賽事承辦機構選拔機制不健全。群眾性體育賽事舉辦門檻降低,意味著更多的社會團體能夠參與體育賽事舉辦,此時就需要對賽事的承辦組織機構進行必要的資格審查。目前缺乏資格審核機制,賽事承辦機構選擇不夠嚴格、透明,致使一些不具備承辦賽事的團體和個人獲得承辦權,不僅不利于群眾性體育賽事健康發展,還會導致“權力轉租”、“權力尋租”等新的腐敗問題;(3)群眾性體育賽事考核機制缺乏。群眾性體育賽事舉辦成功與否,需要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當前還沒有對賽事舉辦形成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缺乏考核機制必將造成群眾性體育賽事在宣傳、組織、運營、服務等方面出現問題。缺乏有效的懲罰措施,難以對賽事承辦者起到監督管理作用,對于一些違規或者不良的賽事行為不能有效干預,不利于群眾性體育賽事高質量發展。
群眾性體育賽事相關參與主體把商業價值、社會影響力、工作業績等利益因素放在賽事舉辦的主要位置,增加了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功利色彩。一些地方政府、體育組織和部門把舉辦群眾性體育賽事與自身政績緊密聯系在一起,將群眾性體育賽事舉辦演變成一場政治秀場,盲目追求賽事規模和層次,影響群眾性體育賽事健康發展,造成賽事畸形發展。此外,少數承辦組織將群眾性體育賽事作為商業性體育賽事運作,盲目追求賽事盈利空間,片面的追逐賽事商業價值。體育賽事利民的初衷缺失,造成群眾性體育賽事偏離惠民的價值觀,使群眾性體育賽事充斥著濃烈的商業氣息。體育賽事變成組織者、參與者、管理者等多方經濟利益分割的平臺,傷害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公益性本質。并且,由于賽事相關主體過于注重各自利益,必將造成賽事管理、賽事運營、后勤保障、賽事服務方面的資金欠缺,形成群眾性體育賽事整體質量不高的實情。
新時代的群眾性體育賽事主要以獨具民間特色的運動項目為載體,以滿足人民娛樂和休閑的需求為目的。賽事的舉辦是以化解廣大民眾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需求與體育產品供給之間的矛盾為目標,這與競技性體育賽事和商業性體育賽事的功能有很大差異。因此,群眾性體育賽事功能釋放十分重要,它直接反映出賽事的舉辦質量與發展方向。(1)群眾性體育賽事功能釋放不夠充分導致體育賽事無法提高民眾的關注度。群眾性體育賽事沒有完全發揮引導廣大普通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作用?,F實中,參加群眾性體育賽事的民眾多為相對固定的團隊及個人,賽事內容單一、競技性強,造成廣大普通民眾難以融入到賽事之中,使很多民眾遠離賽事,對群眾性體育賽事舉辦漠不關心;(2)群眾性體育賽事促進全民健身開展不充分。當前,群眾性體育賽事沒有完全遵循群眾體育發展特點和規律來設置賽事內容和形式,過度依賴競技體育賽事的規則和比賽內容,忽略普通民眾對體育賽事的需求。賽事內容無法滿足多數民眾的體育需求,引導民眾體育健身的路徑不暢,尤其是通過賽事弘揚體育精神、傳授體育知識、科普體育常識,宣傳體育健康理念,促進全民健身深入開展等方面略顯不足;(3)體育賽事促進體育產業發展不充分。群眾性體育賽事是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群眾性體育賽事促進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當前,群眾性體育賽事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國許多群眾性體育賽事與相關產業融合度不高,賽事附加值低,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集群,使得體育賽事沒有建立完整的體育產業經濟鏈,體育消費能力有限,無法對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為普通民眾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體育產品,滿足民眾多樣性的體育需求是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的根本目標。通過群眾性體育賽事豐富廣大民眾體育文化生活,為普通民眾體育需求提供途徑,讓民眾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釋放壓力,增進交往,娛樂身心。因此,滿足廣大普通民眾的現實體育需求是群眾性體育賽事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極不平衡,主要體現在:(1)群眾性體育賽事項目發展不平衡。目前,群眾性體育賽事項目設置主要是一些開設門檻低、裝備要求簡單,對場地設施要求不高的項目。如,馬拉松跑、自行車運動等大眾化項目。據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國共舉辦1828場次規模賽事(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及徒步活動),覆蓋了全國31個省市,參加人次達712萬;(2)群眾性體育賽事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域發展特點是影響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一是經濟發展制約群眾性體育賽事開展。目前我國公眾尤其東部沿海和經濟發達城市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眾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兼具娛樂和健康價值的群眾性體育賽事的需求不斷增加。經濟條件是群眾性體育賽事發展的基礎,經濟基礎優越的地區,廣大民眾的健康意識更強,更加注重身體健康,對通過體育鍛煉促進身體健康的認識更全面。而且,有經濟支撐,相關體育設施更加完善,體育賽事活動更加多種多樣,有利于群眾性體育賽事的發展;二是民眾的體育習俗制約群眾性體育賽事開展。不同地域的民眾具有自己的體育活動方式。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不同地區民眾在傳承古老的體育文化同時將地方特色融入到體育活動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體育活動項目。通過將地方體育項目與地方文化進行有效融合,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群眾性體育賽事。如,黔北的獨竹漂、云貴的射弩、朝鮮族的秋千、內蒙古的賽馬和博克、南方的游泳、端午節劃龍舟、北方的滑冰、滑雪等。
(1)構建體育賽事管理協同機制,為群眾性體育賽事舉辦提供便利。體育主管部門主動協調賽事相關管理、服務機構,設立體育賽事管理、服務平臺,通過統一平臺開展協同辦公,構建多部門聯合工作機制,為群眾性體育賽事舉辦提供一站式服務;(2)制定賽事承辦審查制度,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體育賽事承辦選拔程序。加快建立群眾性體育賽事承辦單位選拔標準,建立承辦單位信息庫,加強對賽事組織機構的監管。賽事承辦向社會公開,選拔接受廣大民眾監督,確保群眾性體育賽事在承辦選擇過程中陽光透明;(3)完善賽事組織考核制度,對賽事舉辦的相關內容進行系統考核。建立群眾性體育賽事評價系統,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賽事考核體系,對賽事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評價,對賽事承辦評價高的組織給予表彰,并且在體育賽事舉辦方面給與政策傾斜。對于評價一般的開展培訓、學習,督促其提升賽事承辦能力。對于評價不佳的組織機構建立黑名單,對社會進行通報批評,并取消其在本地區承辦體育賽事的資格。
只有明確群眾性體育賽事的公益性本質,才能最大限度的釋放群眾性體育賽事正能量。(1)群眾性體育賽事要始終堅持公益性的屬性。體育主管部門、社會團體、賽事承辦組織要明確群眾性體育賽事不同于競技體育賽事和商業性體育賽事的特殊性,堅守賽事惠民利民的底線,將向廣大民眾提供高質量的體育賽事為己任,在尊重體育賽事發展的規律基礎上,適度商業開發,為不同收入群體的普通民眾提供參與體育賽事的機會,彰顯群眾性體育賽事公益性的核心價值觀;(2)設立群眾性體育賽事公益金,對部分開展困難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提供資金扶助。通過社會捐贈、企業贊助、財政撥款、體育彩票公益金等方式設立群眾性體育賽事扶持基金,對一些受眾人數少、特色突出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提供資金補助,協助賽事開展,滿足民眾多樣性的體育賽事需求;(3)合理控制群眾性體育賽事的盈利標準。通過第三方介入等方式對賽事收入進行有效監管,合理控制賽事組織機構的盈利標準,將更多的賽事收入投入到體育賽事服務、賽事文化傳播、體育知識普及、體育用品售賣等與廣大民眾日常體育需求息息相關的服務之中,擴大賽事惠民空間,讓更多民眾從群眾性體育賽事舉辦中受益;(4)打造體育賽事產業鏈,增強賽事粘性,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將群眾性體育賽事與地方特色產業相結合,通過產業融合形成新的產業集群。打造集民眾參賽、觀賽、旅游、休閑、娛樂、消費、購物等多種消費形式的賽事綜合體,開發賽事經濟空間,促進體育賽事消費,力爭通過體育賽事,推動體育產業發展,釋放體育賽事經濟性屬性。
堅持創新群眾性體育賽事開展,才能促進群眾性體育賽事平衡發展。(1)創新群眾性體育賽事開展模式,為民眾提供多樣性的體育賽事產品。根據不同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民眾體育習俗、體育設施條件等實情,創新群眾性體育賽事開展模式。在合理開展各種體育賽事的同時,大力發展“互聯網+體育”的群眾性體育賽事開發模式,充分利用現代電子通訊產品,如賽事APP、微信、騰訊、視頻等相關軟件,加大線上群眾性體育賽事的開發,為民眾提供多樣性、便捷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滿足民眾不同體育賽事需求;(2)因地制宜開展群眾性體育賽事,打造精品群眾性體育賽事品牌。通過對地方體育傳統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對體育賽事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并結合地方民眾體育鍛煉習慣,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重點節點等時間發展地方特色鮮明、群眾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域風俗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如拔河、舞龍舞獅、高蹺、賽龍舟等,不斷豐富群眾性體育賽事內容和形式,促進群眾性體育賽事平衡發展;(3)加快各級各類體育行業協會及社會體育團體建設,構建完整的體育賽事組織機構,推動群眾性體育賽事廣泛開展。通過建設省(市)、縣(區)、鎮、村等體育賽事組織機構,吸納社會體育志愿者和體育愛好者參與,積極開展不同級別、不同形式、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群眾性體育賽事,構建完整的體育賽事組織體系,為廣大民眾打造身邊的群眾性體育賽事,讓群眾性體育賽事便民利民,促進賽事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