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琳,盧懷筍,邱軼芳,陳文苑,馬正東,張小紅,劉群娣
(廣東江門中醫藥職業學院,廣東 江門 529000)
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飛速發展,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更上升了一個臺階。2019年2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對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做出重要部署。“職教20條”中開篇就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面對職業教育改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作為一名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教師,高職護理基礎醫學教學應適應“職教20條”中明確提出的,職業教育要“以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但隨著護理科學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基礎醫學課程設置不合理日益顯現,從而引發筆者對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思考。
我國傳統的基礎醫學教育主要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的優點在于保存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便于教學的實施、管理與評價。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也存在著學科界限過于分明,知識的整體性、連續性不強,學科內容間存在過多交叉重復,與臨床聯系脫節等問題[1],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尤其對于高職院校護理專業的學生,其在校學習時間短,學習任務重,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學生醫學綜合能力及臨床思維的培養,不利于高職院校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尤其當國家擴大高職招生后,有部分是從中職護理考入高職護理的學生,已經對護理基礎及專業醫學課程有所了解,若仍以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基礎醫學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會讓學生有重復學習的感覺,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隨著現代醫學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內外有不少學校探索從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
20世紀50年代,歐美國家的醫學院校提出以醫學課程整合為特征的教育模式,以克服“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弊端。1952年,美國西儲大學醫學院首先提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學習(OBI)模式”,按系統器官、形態與功能重新組合課程,該模式使各學科之間交叉融合,基礎與臨床結合緊密。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從1985年開始實施“新路徑(New Pathway)”課程計劃[2],該計劃將基礎科學教育和以社區為基礎的臨床教學整合,實現以器官為中心的學科模塊化。英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在醫學教育課程中采取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注重基礎與臨床的整合,主要采用基于問題為導向的學習(PBI)等教育教學方法。日本80%的醫學院校已將PBI作為主要教學方法,并采用不同方式進行課程整合[3]。由此可見,國外已對醫學課程的改革進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注重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聯系,基礎與臨床的緊密結合,并且在教學模式上,也漸漸從傳統的課堂講授轉變為基于案例的PBI教學,注重盡早對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
我國醫學院校課程整合教育模式改革起步較晚,部分高校嘗試“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對基礎醫學課程進行整合。顧鳴敏等[4]對我國醫學課程整合的情況進行總結,2008年北京大學醫學部開展臨床八年制課程整合,主要是對基礎醫學形態與機能課程的融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曾在20世紀80年代初實施“以臨床問題為引導的基礎醫學教程(PBC)”,并以此為基礎對八年制臨床醫學進行“以器官系統為主線,基礎與臨床、醫學與人文為一體”的系統整合式課程體系的設計,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目前國內對于課程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科類院校及臨床醫學專業,如中國醫科大學、第二軍醫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學校先后在臨床醫學專業開展醫學基礎課程的整合教學改革。陳志武等[5-8]在臨床醫學專業中進行教學改革,實施“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對臨床專業基礎醫學課程之間教學內容中重復的部分進行整合,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對某個器官和系統從不同層面形成一個整體概念。而高職類院校護理專業開展整合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少,顧春娟等[9]結合護理崗位需求,將傳統基礎醫學教學中的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和藥理學課程,以人體器官系統為框架進行重組整合并開展教學。施風英等[10]結合護士資格考試嘗試“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階段性成果。
總結其他院校的經驗,筆者認為目前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一大難題是國內缺乏權威的“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材。對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整合,需結合護士資格考試及護理崗位需求,首先對基礎醫學課程中聯系相對密切的解剖與組胚學、生理學、病理學及病理生理學和藥理學四門醫學基礎課程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如韓璐等[11]將“三理一剖”課程與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了整合,并以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授課,提高了護理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合過程中刪除不同學科之間重復的知識點,并將基礎醫學理論知識與臨床護理實際工作需要相結合,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授課,制定教學大綱,整合課程體系及教學學時,優化教學內容,結合案例教學應用PBI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將各科的實驗課程分為以解剖為主的形態學實驗及以生理、病理與病理生理和藥理為主的機能學實驗,探尋適合高職護理專業學生的基礎醫學整合課程體系,整合后的內容能更好地與臨床實際相聯系,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育信息化為我們的教學帶來便利與革新。利用云課堂等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線下的教學,利于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PBI教學改革。線上發布預習案例、問題以及系統相關的“三理一剖”整合課程的課件、微課等教學資源,讓學生先結合課程內容進行預習討論,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帶著問題學習或進行線上交流。線下結合案例以及基礎醫學的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理一剖”基礎醫學課程的整合,將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護理應用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因此,課程整合后的教學評價體系也要有相應的改革,不能再以傳統的筆試成績為最終結果,應該重視學生的過程性評價以及其臨床思維能力、綜合考試成績和學生實驗課動手操作的能力3個方面來進行綜合教學評價。
基礎醫學課程的整合,對授課教師的要求較高,需要擁有多學科知識儲備,并且具備將各學科的知識點結合護理崗位需求進行融合的能力。融合多學科知識,結合臨床護理崗位的需求進行教學,同時也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