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宏緒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話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

煤炭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工作已連續開展近20屆,有力地推動了煤炭企業的管理現代化。通過對煤炭企業管理創新工作近20年發展的回顧與分析,對未來一個時期煤炭企業管理創新工作進行思考和展望,有助于煤炭行業實現高質量變革與發展。
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工作對于推動我國各類企業深化改革,加強管理,豐富企業管理理論,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02年以來,共評出獲獎成果2436項,其中特等獎14項,一等獎206項,二等獎768項,三等獎1448項,涉及戰略管理與商業模式、組織變革與集團管控、生產運營與安全管理、財務管理與金融服務、供應鏈與物流管理五大領域。同時,也獲得了國家級管理創新成果獎178項,其中一等獎23項,二等獎155項。
回顧20年來煤炭企業管理創新工作的實踐,管理領域不斷拓展,管理內涵不斷豐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廣大煤炭企業把開展管理創新作為保增長的重要抓手,堅持眼睛向內,深度挖掘管理潛力,狠抓降本增效控支出,保證了生產經營的平穩運行。
近年來,煤炭企業將風險管理納入日常管理,不斷完善重大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和動態預警機制,實施風險管理考核制度,強化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綜合采取風險回避、風險控制、風險轉移和處置等方式,不斷完善法律風險防范機制。通過管理創新找準風險點、筑牢防火墻,企業風險防控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廣大煤炭企業結合發展戰略和管理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對存在的管理短板和瓶頸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研究分析和攻關解決。
通過運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煤炭企業在黨建工作、產權管理、投資決策、科技創新、預算管理、安全生產、采購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社會責任等各個方面,都建立了科學高效、系統完善的管理體系,實現了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規范化。
強化管理對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夯實發展基礎的意義重大,向管理要效益、走內涵式發展道路逐漸成為共識。煤炭行業廣大干部職工自覺主動地將管理創新融入日常經營,內化于企業文化,轉變為思維模式和工作習慣,形成了濃厚的抓管理、增效益、創一流的氛圍。
從發展來看,煤炭企業管理創新工作始終圍繞行業改革發展的重點開展,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截至“十一五”末(2002--2010年),第二階段為“十二五”期間(2011-- 2015年),第三階段為“十三五”以來(2016年至今)。
從專業領域看,獲獎成果分為5個領域,具體情況是:戰略管理與商業模式504項,占獲獎總數的25.35%;組織變革與集團管控734項,占獲獎總數的36.92%;生產運營與安全管理497項,占獲獎總數的25%;財務管理與金融服務139項,占獲獎總數的6.99%;供應鏈與物流管理114項,占獲獎總數的5.73%。
戰略管理與商業模式領域可細分為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商業模式、品牌文化建設。其中,發展戰略在戰略管理與商業模式領域獲獎比重較大,并趨于穩定,商業模式和創新管理獲獎比重逐漸上升,發展模式和文化建設占比有下降趨勢。其中,發展戰略占32.54%,文化建設占15.67%,發展模式占19.44%,其余方面占32.34%。
截至“十一五”末,大型煤炭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斷深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快并不斷壯大,多元投融資機制基本形成,投融資能力明顯增強。煤炭企業投資境外煤礦邁出實質性步伐。此期間獲獎項目集中在發展戰略、文化建設和發展模式三個方面。
“十二五”期間,行業產業結構顯著優化,積極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建成一批大型、特大型現代化煤礦,煤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此期間獲獎項目集中在發展戰略、發展模式和創新三個方面。
“十三五”以來,煤炭行業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成效逐步顯現,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產業集中度大幅提高、技術升級有示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為行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此期間獲獎項目集中在發展戰略、創新和發展模式三個方面。
從獲獎情況來看,管理模式在組織變革與集團管控領域獲獎比重較大,風險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比重上升,逐漸受到煤炭企業的重視,人力資源和績效管理占比有下降趨勢。具體來看,內部控制占3.41%,管理模式占38.69%,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占9.26%,人力資源占16.35%,績效管理占15.53%,風險管理占14.17%。
截至“十一五”末,煤炭企業在管理模式上積極探索,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此期間,該領域獲獎項目多集中在管理模式、人力資源和績效管理三個方面。
“十二五”期間,對標管理在煤炭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隨著信息技術在煤炭企業管理中的廣泛應用,推進了“兩化融合”發展。在此期間,該領域獲獎項目多集中在管理模式、風險管理、績效管理和人力資源四個部分。
“十三五”以來,知識管理、契約化管理、運維管理、危機管理等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并完善,實現煤炭企業制度全面化、規范化、系統化發展。在此期間,該領域獲獎項目多集中在管理模式、風險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三個方面。
生產運營與安全管理領域可細分為安全管理、生產管理、生產技術、精益管理和兩化融合五個方面。創新成果以安全管理、生產管理和精益管理為主,特別是安全管理一直以來都是企業的重要抓手,突出了“以人為本”的安全生產思想。獲獎成果數量占據前三位的是:安全管理占40.44%,精益管理占23.94%,生產管理占22.13%。
截至“十一五”末,這一時期為煤炭安全生產持續改善的時期。煤炭企業不斷加強對安全管理、精益管理以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投入,推進煤炭發展安全管理方式的轉變。獲獎項目集中在煤礦精益管理和安全管理兩個方面。
“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過程中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獲獎項目集中在煤礦安全管理和生產管理方面。
“十三五”以來,煤炭行業以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為中心,去產能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財務管理與金融服務領域可細分為成本費用管控、全面預算管理、貨幣資金管理、應收賬款管控、審計評價、財務風險預警、金融服務等方面。其中,成本費用管控和全面預算管理一直是煤炭企業最為關注的財務管理研究方向。2012年后,企業開始探索貨幣資金管理、應收賬款管理與財務風險預警等方面的研究。2017年伴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投入到金融服務和審計評價兩個方面的研究,為企業多元化轉型給予支撐。獲獎成果中成本費用管理占到了總數的51.8%。
截至“十一五”末,是煤炭行業快速發展的時期。煤炭企業大規模進入市場,使煤炭市場迅速擴張,預算與成本管理成為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企業在全面預算管理和成本費用管控方面開展了探索研究,以應對市場競爭。在此期間,獲獎項目集中在全面預算和成本費用管控兩個方面。
“十二五”期間,煤炭行業處于脫困發展階段,企業積極探索降成本保生存的成本費用管理模式,獲獎項目集中在全面預算和成本費用管控兩個方面。
“十三五”以來,煤炭企業更側重于研究建立良好的資金管理系統和投融資服務平臺,通過挖掘企業自身的潛力,在經營過程中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優化資金資源的配置,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在此期間,獲獎項目主要集中在以成本費用管控和全面預算管理兩個方面。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領域可細分為企業內部物資管理、物流體系規劃和供應鏈管理。從三個階段管理創新獲獎情況來看,企業對于內部物資管理、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和供應鏈管理理念的踐行是非常符合煤炭企業基本特征的。由于煤炭生產的連續性、煤炭大宗商品的特性和煤炭對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對于生產物資管理和煤炭資源物流體系構建,煤炭企業更需滿足生產和消費的持續性。總體來看,獲獎成果中內部物資管理占48.25%,物流體系規劃占39.47%,供應鏈管理占12.28%。
截至“十一五”末,煤炭企業對物流的關注集中在企業內部的物資體系優化和物流體系構建上。此期間,獲獎項目集中在企業內部物資管理和物流體系規劃兩個方面。
“十二五”期間,煤炭企業對于物資、物流和供應鏈的探索向更精細的方向發展,供應鏈思想下的管理創新開始較多出現。在此期間,企業內部物資管理方面的獲獎項目依然占據半壁江山,其次為物流體系規劃。
“十三五”以來,去產能帶來的政策利好開始逐步釋放,供應鏈管理更為普及深入,企業物流體系也逐步成熟而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在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引導行業高質量變革與發展。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從改革的總體要求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條件等方面,全面提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2020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在國資國企改革方面,明確要“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意味著國企改革的目標、時間表、路線圖進一步明確,將進一步加速國企改革,從規模到質量上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進入“深化版”。
所有這些政策出臺都為行業企業深化改革推動管理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為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期間,煤炭行業貫徹落實推動能源安全新戰略,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產業技術升級、產品升級、質量升級、管理升級,促進煤炭上下游產業協同,煤炭與清潔能源協同發展,培育新模式、發展新業態、提升新動能,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促進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能源保障。
結合“十四五”煤炭工業的發展方向,重點關注以下七個方面:一是關注大型煤炭生產基地煤炭資源開發布局和功能定位;二是關注煤炭產業供需弱平衡的變化格局;三是關注煤炭企業業態的變革和發展;四是關注煤炭全產業鏈清潔高效利用;五是關注煤炭行業市場產品競爭的優勢;六是關注礦區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七是關注新興能源呈加快發展的戰略趨向。
一是關注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加快對加強企業集團融合發展和內部管控帶來的新挑戰。隨著我國煤炭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建設步伐加快。神華集團和國電集團合并重組成立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是做強做優做大央企,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團的重要舉措。今年,兗礦集團與山東能源集團也重組成立新的山東能源集團。當前,企業的管理和運營發生了深刻變化,管理的幅度在擴展,深度在增加,對企業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關注煤炭行業智能化發展對煤炭生產力水平提升和生產運作方式帶來的變革。2019年1月,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發布《煤礦機器人重點研發目錄》,為我國煤礦機器人研發和應用明確了方向。今年2月,國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全面推動我國煤礦智能化技術發展提出了明確目標和具體工作要求。主要產煤省份和大型煤炭企業積極響應,我國煤礦由智能化開采工作面示范起步,開始走上了煤礦“采掘機運通”以及安全、生產、調度、運銷全系統、全過程智能化發展道路,即將開啟煤炭工業現代化水平提升的新時期。這也將是煤炭企業管理生產運作模式的一次全新挑戰。
三是關注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對推動國有企業加強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的新要求。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的通知》,決定在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重點企業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加強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建設,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通知明確重點任務是綜合分析世界一流企業的優秀實踐,深入查找企業管理的薄弱環節,通過健全工作制度、完善運行機制、優化管理流程、明確崗位職責、嚴格監督檢查等措施,持續加強企業管理的制度體系、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執行體系、評價體系等建設,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四是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加強“一帶一路”資源開發與產能合作。近年來,以國家能源集團、原兗礦集團為代表的煤炭企業走出國門,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實現了跨國生產和經營,提高了我國煤炭產業國際化水平。中國煤炭企業的跨國經營已經成為世界煤炭市場的重要特征,加快緊缺型、復合型的專門化、國際化的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加快多元文化背景下管理模式的創新和發展,是煤炭“走出去”企業的重要內容。
管理是企業永恒的話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深化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我們加強和提升企業管理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廣大煤炭企業應當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加強管理和管理創新為基礎,以創新的精神、務實的態度、扎實的工作,不斷把管理創新工作引向深入,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為實現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