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天下英雄,只有你劉備和我老曹。到了宋朝,大詩人辛棄疾又加了一個——孫權。他在詞中寫道:“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如果以是否追求王權、建立帝業來說,這當然沒錯。如果從以民為本的角度看,三國時真正時英雄卻是劉璋、張魯與劉禪。
劉璋是漢室宗親,與劉備同源同根,但他是個懦弱的軍閥,沒有野心也沒有能力,同時也是一個體恤百姓的統治者。他割據西川幾十年,遠離中原的軍閥混戰,從無問鼎逐鹿之心,雖無恩澤施于百姓,倒也保了一方的平安,亦屬不易。隔壁的軍閥張魯眼紅他的土地,派兵來攻。劉璋馬上想到大耳朵的本家兄弟劉備,請他提兵入川幫助拒敵。結果是為驅狼而引虎,反為虎所害:劉備乘機入川,在劉璋的內奸張松、孟達、法正的幫助下,劉備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兵臨益州城下,要劉璋交出城池。劉璋氣得當場昏倒在地。
被眾官救醒后,劉璋說:“我自己糊涂,現在后悔也來不及了。不如開門投降,以救滿城百姓。”下屬董和說:“城中尚有兵三萬余人,錢帛糧草,可支一年,奈何便降?”劉璋說:“我父子在蜀二十余年,無恩德加于百姓。現在仗打了三年了,尸體遍野,都是我的罪惡造成。我心里怎會安寧?不如投降了,讓百姓安寧。”最后,劉璋投降。劉璋不是一個剛烈之人,但也正因為如此,益州避免了一場戰爭的浩劫。于益州民眾而言,他不正是一個最大的英雄嗎?
另一個是張魯。張魯是五斗米道的師君,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漢中政權,已有三十年。他是三國時代最忠實執行親民政策的君主,他領導的是當時唯一真正的為民政府,但是,恰恰是這個政府,最不堪一擊。不是張魯錯了,是那個時代錯了,或者說張魯生錯了時代。三國時代是亂世,亂世崇尚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并無仁義道德可言。曹操為消滅割據勢力,興兵伐張,步步勝利,張魯的敗局已定。張魯與弟弟張衛商量對策,張衛出了一條惡計——“將城里糧倉府庫全部燒毀,堅壁清野,然后我們退守巴中。”張魯說:“現在仗是肯定打不贏了,我們不得已只有逃走。但糧食、財產,都是國家所有,不可將它們糟蹋了。”下令將所有糧倉府庫封鎖上,自己才帶領全家老小逃命。最后他當然逃不掉,被捉住了,只好投降了曹操。曹操念他封糧鎖庫之心,對他倒也優禮相待,后來封張魯為鎮南將軍。
國力最弱的蜀漢政權內憂外患不斷,劉禪又不是中興之主,加上內部矛盾一直不斷,于是江河日下。終于,鄧艾的魏兵越過天塹直逼成都城下。劉禪一下子慌了手腳,曾勸當年的主子劉璋投降劉備的譙周,這一次又故技重演,一再勸劉阿斗投降。當然,也有人極力反對,包括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堅決要戰。但劉禪不愿“令滿城流血”,叫譙周起草了投降書,向魏國投降了。
從個人英雄主義的立場看,劉璋、張魯、劉禪都比較窩囊,沒有血戰到底的勇氣,是貪生怕死的孱頭。但如果從百姓的立場看,他們的舉動又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連年征戰,民窮國弱,赤地千里,無非是城頭變幻大王旗。老百姓的利益,一點也沒有保障。戰爭不結束,出人、出糧、出力、出物的,永遠是百姓,死在沙場的,家破人亡的,也還是老百姓。
(呂廣薦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