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歆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得到進一步的重視和滲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和“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大愛無疆”“同舟共濟”“齊心協力”等博大精深的成語,正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精神在中華優秀文化中的積淀與升華。然而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成語教學并未得到足夠重視。一些專家和一線語文教師把大多精力放到了閱讀上,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學生閱讀時也是在間接地獲取詞語,成語的學習學生自己查查字典,了解大意即可;甚至還有一些語文老師認為,寫作文時盡量不要用成語,以解決作文寫不長、寫不具體的問題。如何加強成語的教學,綻放她昔日的異彩,讓她盛開于我們的語文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的文化歸屬感和文化素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成語有著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大多來源于古代神話寓言故事、歷史故事、詩文詞句,雖然形式簡潔,但是含義豐富,需要一定的指導才能理解含義。正因為成語的特點,給成語的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心理學家特瑞赤拉提出:人們獲得知識,1%通過味覺,1.5%是通過觸覺,3.5%是通過嗅覺,11%是通過聽覺,83%是通過視覺。研究表明,在成語教學中引入視覺因素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記憶知識。著名畫家蔡志忠曾說:“圖像記憶是最牢固又最省記憶的,描寫一個環境只要一張圖片就行,如果用語言、文字的話就困難多了。”本文結合圖畫教學直觀性、趣味性、實踐性、啟發性的特點,從成語的表層記憶、理解與運用、現實意義等方面逐一闡述圖畫教學法在成語階梯式學習中的應用。
一、圖示輔助成語的表層記憶
圖示法用圖形來表示或說明某種東西,直觀、淺顯易懂,是一種記憶方法。圖示化思想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師生配以濃縮的文字、符號、線條等組成的“圖示”,是書面語表達思想的輔助方式和手段。一些包含有數字、動作、程度等的成語可以用圖示的方法記憶。例如包含數字的成語“四面八方”(圖1),它泛指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具體來說,“四面”指東、南、西、北;“八方”指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可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圖示表示“四面”,在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上下左右和四個角的位置用箭頭表示“八方”,如果句意是“從四面八方來”,箭頭則可以指向方形內部;反之則指向方形外部。例如表程度的成語“半生不熟”(圖2),它的本意是做飯或做菜沒有完全熟。米飯最具代表性,造型也最簡易,所以可選取米飯為代表。實際操作中米飯的半生不熟是整體的幾分熟或夾生夾熟,為了直觀達意,可畫一條分界線,一半畫小橢圓的“生米”、一半畫大橢圓的“熟飯”,在熟飯上再冒幾縷熱氣,以表示“半生不熟”。例如表動作的成語“捧腹大笑”(圖3),畫一個半身或全身的火柴棍人,頭部夸張他的笑臉,現實生活中的“捧腹大笑”手不一定要放置在腹部,但為了直觀地體現字面的意思,圖示中的手一定要放置在腹部。
猜字謎是我國傳統的文字游戲,近幾年在網絡上流行一些看圖猜成語的小游戲,以一些殘缺的字、拼合的字、圖等為元素,勾勒出成語的字面意思,讓參與者在娛樂和幽默中調動頭腦中一些已知的成語。當你抓破頭皮,四處尋覓到成語答案時,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在游戲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刺激了記憶,這種寓教于樂的闖關形式,贏得了青少年的喜愛。
二、圖像強化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學習成語是為了更好地實踐,如果使用成語只看表面意思,容易望文生義;如果只了解成語的本意,容易限制成語的使用范圍。只有在掌握成語字面意義的基礎上,準確理解成語的整體性,把握成語的內涵,才能正確地使用成語。圖像已經被廣泛用于各種科目的教學中,作為導入元素可以瞬間吸引學生的興趣;放在課中能有效緩解學生的疲勞、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放在課尾可以總結內容、深化主題,讓學生印象深刻。師生借助圖像,通過描述圖像中的場景,不僅可以感悟成語所表達的場面,立體理解成語所表達的意思,還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1982年楊蔭深主編的《繪圖兒童成語詞典》是一本具有特色的辭書,圖文并茂地向小朋友提供了有關成語的知識。作家冰心題寫前言道:“文字淺顯易懂,并有插圖四百多幅,是張樂平、阿達等兒童所歡迎的畫家繪圖的,圖文并茂,是一本適合兒童使用的工具書和課外讀物。”冰心給予這么高的評價是有原因的,例如成語“揠苗助長”,自己閱讀或教師講解這個成語需要花費三分鐘左右,如果配合若干張圖片來教學,其中包括“揠苗助長”寓意的情境圖,在不需要額外增加時間的基礎上,更加直觀,更容易強化學生的記憶。學生復習“揠苗助長”時,一秒鐘內可以再現圖片,浮現出該成語的意思。
三、簡筆畫檢驗成語的理解和運用
簡筆畫是提取客觀事物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洗練的筆法,描繪出既有概括性又有觀賞性的圖畫。學生以簡筆畫的形式,按照成語的含義,用簡練的線條較快地勾畫出知識點的主要特征,不僅可以檢驗學生對成語知識的理解程度,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畫的內容與成語要保持一致性,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地抓住文字,仔細研究文字所表現的內容,重點抓住文字內容中主要的情節及形象,然后應用造型手段展現在紙面上。例如成語“臥薪嘗膽”,教師講解完典故后,提取關鍵要素,如人物是越王勾踐,動作是“臥”,地點是“薪”,事件是“嘗膽”,緣由是“復仇”。學生在繪畫時,加深了對臥、嘗膽的記憶,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大部分學生往往不清楚“薪”的意思,簡筆畫誘發了學生的內驅力,為了把“薪”畫出來,不得不主動了解它的含義,這是一種高品質的學習狀態,最大的特點是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即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從而完成學習任務。
正確運用成語能夠增強表達效果;反之,隨意錯用、篡改成語會造成對成語的破壞,不利于語言詞匯系統的良性發展。例如“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記》中孫悟空能識別妖魔鬼怪的眼睛,在真實生活中我們用于形容人的眼光銳利,能夠識別真偽。現代生活中在什么樣的情境中可以運用呢?圖4:老師用火眼金睛觀察到有幾個在桌子上亂畫的學生;圖5:火眼金睛找出了錯別字;圖6:火眼金睛發現牛奶過期了;圖7:媽媽火眼金睛地看我寫作業,語境就不恰當。教師在寓教于樂中就可發現學生對成語的意義、使用范圍、感情色彩等是否真正的掌握。國家教委〔1991〕8號文《關于開展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意見》提出:“教師的簡筆畫是繼續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生的簡筆畫也是學習效果的反饋形式。
四、創意繪畫挖掘成語的現實意義
據專家統計,源于《周易》的成語有200余條,源自《論語》的成語有384條,源自《莊子》的成語有500余條,它們體現著古人的智慧。但是中國現已處于知識經濟轉型的時代,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已經全面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存方式與生活習慣,一些傳統成語暴露出時代滯后性。作者甘德安在《中國成語批判》一書中,精心挑選了諸多耳熟能詳的成語,賦予它們新理論、新思想、新觀點。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對傳統文明重新解讀,并讓學生保持一種批判、反思、揚棄的精神,學生不僅“不忘初心”,還能“與時俱進”。“愚公移山”的故事被一代一代地傳頌,“愚公移山”早已變成了一種精神、一種象征或符號,而人們卻常常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它。“精神”當然不可丟,但現代社會光用蠻力、僅靠“精神”已不足以應對諸多挑戰。假若面對同樣的問題,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中,有什么更好的解決方案呢?學生暢所欲言之后,解決方案可用繪畫的形式呈現。如果說圖示是一種圖符,簡筆畫是一種記錄的話,繪畫則是一種辯證思維的結晶。學生通過理解、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成語的含義、內外在矛盾進行思考,用發展變化的眼光認識成語在現代環境和語境中的價值。值得思辨的成語還有“開卷有益”“得寸進尺”“九牛一毛”“三寸金蓮”等。成語本身雖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為新文化,但其內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卻可以經過批判、改造、繼承、弘揚而再度成為新的文化生長點。
當今時代,快節奏的生活節奏和互聯網的滲透,“讀圖”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圖畫是簡潔明了的工具,能夠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感受,有利于學生快速提取和再現信息。教師運用圖示、圖畫、創意繪畫,階梯式地啟發、引導成語的字面意思、引申意義和現實價值,學生用圖畫進行學習和反饋,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理解上有自己的感受,表達獨立的見解,以此突破成語教學的難點,是成語教學行之有效的途徑。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一般課題“農村貧困地區小學美術教育與語文基礎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KX18B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