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范
摘 要:地方鄉土文化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鄉土文化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活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因此,分析了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的意義,提出了一些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鄉土文化;意義;途徑
地方鄉土文化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課本,應注重學生對鄉土文化資源的傳承和實際應用。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的局限性,解放學生的思想,豐富學生的人文內涵,促進學生對當地文化的理解,激發學生愛國愛鄉的情懷。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優化教學方法,滲透鄉土文化資源,幫助學生了解當地文化,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效。
一、轉變教學觀念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對漢語知識的掌握缺乏一定的認識,對某些特定的漢語知識缺乏認同感。要改變這種教學狀況,教師應重視地方文化,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地把地方文化與語文理論知識結合起來。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地方文化教學的有效性。地方文化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利用當地文化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情懷。例如,在講授古詩詞《回鄉偶書》時,可以利用當地文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在這首情景交融、語言優美的名詩中,對家的向往貫穿了整首詩。學生通過自己對家的認同感,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提高學習質量。此外,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他們還可以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有深刻的理解。教師利用當地文化為學生安排寫作材料,使學生能夠從生活中搜集材料,使創作的作文更具真實性。
二、教師應善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包含課堂講授資源和課后研習資源。適時、適度地把鄉土文化資源引入語文教學,將鄉土文化和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生活來加深對教材的理解,拉近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這樣不僅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還實現了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的自然延伸。在教授古代詩歌時,教師應該將自然風光、歷史遺跡、習俗等知識有效地滲透到小學語文課堂之中。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教師應善于挖掘它們,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可對學生開展漢語教學,提升學生的漢語綜合能力。如果教師對有效運用地方文化資源有著明確的認識,那么對促進區域文化的發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對于每一篇文章中涉及的一些語言知識和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地方文化知識,自覺引導學生探索學習。在動人的地方文化的感染下,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會不斷變化,學習積極性就會增強,從而為教學注入更多活力,提高教學效率。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教師要善于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利用聲情并茂的網絡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開發學生的大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提升學生的成績。
三、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挖掘鄉土文化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語文課程應根植于現實,應當挖掘教材以外的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鄉土文化資源。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我們應有意識地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自主地開展活動,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真正讓學生在“藍天下的學校”閱讀“生活的教科書”,尋找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習的第二課堂,鄉土文化中隱含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教師若能好好利用,一定會使語文教學錦上添花、大放異彩。社會生活是學生知識積累的廣闊天地,應該讓其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時間,將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去觀察并感受現實世界,充分挖掘語文資源,從而調動學生潛在的感知能力,使其在生活中體驗語文、積累知識。
教師使學生從小養成重視傳統優秀文化的習慣,并在今后的實踐中繼續貫徹落實。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師要認識到地方文化在小學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有助于更全面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塑造學生良好的文化價值觀,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產生愛鄉情懷。
參考文獻:
[1]楊辰.鄉土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學子(理論版),2016(19).
[2]倪燕.關于鄉土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滲透探討[J].中外交流,2017(22).
[3]孫瑞.鄉土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