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 要: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對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更加重視,以盡快實現情感與知識技能教學目標,帶動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夯實情感教育基礎,并采取以境生情等方法發展學科人文性與審美性等特征,以實現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感教育
語文學科教學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與人文素養等有著現實意義。但實際上,受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影響,教師相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教學目標,更注重知識與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與綜合實力提升。為了塑造學生的高尚情操與美好心靈,引導學生透過文本看到更多道理哲學實質,加強情感教育研究意義重大。
一、以言激情
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是激發學生情趣并且將文本內容嵌入學生心靈的重要手段。教師應當靈活運用語言營造氛圍,讓學生近距離接觸文本。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中,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調動學生情緒,給學生代入感,尤其是在讀“我下不來”“我似乎能辦到的”“我能辦到”等表現心理活動的語句時,應當在語調或短句上,體現出毫無信心與頓生信心、信心大增的過渡感,從而給學生代入感。再用描述方式帶入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讓學生感受作者爬懸崖的心理狀態變化。學生沉浸在克服困難的氛圍中并神情專注,仿佛身臨其境般地經歷了爬懸崖的體驗,畏懼感、絕望感、成就感等油然而生。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在生活中經歷的困難與挫折,結合心理狀態變化,逐步豐富學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與面對困難不畏懼害怕等啟示收獲[1]。
二、以境生情
情境更利于學生情感的激發,尤其是在新課導入環節,設計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促使學生思維自然過渡,更利于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進入到作品當中的前提是,對作者的心路歷程、人生經歷、寫作手法、寫作背景等有著全面深入的了解,感受作者創作時的內心世界,深入剖析作者的作品,才能夠使學生有效地對作品產生感悟,體會作者的寫作情感。教師可以創設激發學生表現欲望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最終實現學中做與做中學。教師除了運用導語創設情境外,也可以利用音樂烘托氛圍,或是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影視片段等再現真實情境,陶冶學生情操的同時,讓學生感受人文生活,最終激活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如在《紫藤蘿瀑布》教學中,在導入環節,向學生講述威靈頓受到蜘蛛拼力結網啟發,在滑鐵盧戰役中打敗拿破侖的事跡,營造積極對待生命態度的歷史情境,讓學生了解本課講述的主題與大致方向。同時講解作者宗璞創作本文的時代背景與人生際遇,引導學生感知作者的心理狀態與文章整體的情感基調。作者將花兒自衰到盛、人生不幸等遭遇與生命長河無止境等哲理整合,為了幫助學生深入感知文章情感,可利用多媒體呈現出與文章寫作手法或創作背景、結構等要素近似的文章,如《秋天的懷念》與《荷塘月色》等都是借景抒情類文章,通過比較異同點,更有利于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2]。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當中,通過聲情并茂地講述作品情境的方式,使學生能夠親身獲得情感體驗。
三、以情生情
在情感教育環節,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與自然,實現以愛育情與以情激情,教師要適當激勵學生,以此來活躍課堂氣氛。一個好的課堂,好的作業完成情況,都應該得到老師的獎勵,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當讓課堂充滿人文情懷,引導學生自然抒發感情。其中關注自我是必不可少的,以實現以情生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本著以生為本的理念,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賞識與尊重學生,推動學生全面發展。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聆聽學生想法,尊重其閱讀感受,更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或情感體驗等,說出內心真實想法,拓展其思維空間,促使其在理解鑒賞中有所發展與感悟。如在《皇帝的新裝》的教學中,讓學生分享從皇帝、大臣、騙子等人物身上獲得的感悟,學生之間互相補充。組織學生角色扮演,進一步區分小孩與皇帝等人物性格的差異,以此凸顯童話的神奇色彩與現實意義,更利于自身品行端正[3]。
傳統教學理念與模式下的弊端和問題逐漸顯現,教師應當積極營造開放性的教學氛圍,實現情感教育與理論傳授合理交叉,貫穿學生學習全程,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完善知識結構體系,快速實現整體教學目標,推動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以身作則的作用,用真摯情感打動與感染學生,發展學生個性,健全學生人格,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常小霞.淺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20(4):28-29.
[2]王君舟.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4):30.
[3]高明禮.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