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謙謙 王有龍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家庭教育呈現出新變化。但是,由于教育環境的深刻變革,互聯網對農村家庭教育帶來的種種困惑則成為當前教育研究工作的重點。從當前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特點和趨勢出發,探索家庭親子互動中互聯網帶來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并結合實際探究解決途徑,以期對互聯網時代更好地發揮農村家庭教育的主體性作用,建構農村家庭教育新模式提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學生;家庭教育;原因;途徑
一、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推動下,農村移動電信網絡大面積覆蓋,手機能上網且不斷升級,農村家庭成員持有手機率不斷提升,上網對農村學生已經不再是新鮮事,而利用互聯網展開家庭教育也成為一些家長的教育思路。但是,互聯網在為農村家長提供豐富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問題,例如,農村學生上網率整體高,特別是留守兒童上網率高,并出現沉迷網絡的現象;家庭教育干預不及時或缺乏效率,無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上網行為規范;不加篩選的網絡信息,使得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內容沖擊農村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影響了其身心健康發展等。這些問題的存在為互聯網環境下的農村家庭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教育工作者應依托課題研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探索互聯網下農村家庭教育新模式。
二、互聯網時代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
教育是一項復雜工程,其中涉及多個教育主體的相互協調,而一旦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其背后的原因自然也呈現多元化特點。因此,探究互聯網時代農村家庭教育問題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一)家長方面
許多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獨立思考,主要是延續傳統的教育觀念,這不僅造成教育觀念的僵化陳舊,更容易陷入教育認知偏差,如一些家長對孩子上網行為“一刀切”的全面禁止,還有一些家長認為孩子上學后,教育就是學校的事,這些教育觀念必然會對家庭教育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家長對學生上網行為缺乏監管力度,尤其是對于一些農村留守兒童而言,普遍存在上網失控的情況。
(二)家庭方面
一些家庭在家教和家風方面有所欠缺,沒有針對家庭成員的行為形成具體的行為規范,尤其是一些家長自己沉迷手機,卻禁止孩子上網,沒有形成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導致家庭教育無法對孩子形成正確的導引與熏陶。
(三)學校方面
學校對于農村學生上網情況缺乏深入調查,一些班主任、教師將孩子上網行為的管理工作推給家長,忽視在日常管理中針對家庭教育的學生行為規范,同時家校合作不到位,使得農村家庭教育得不到學校的有力支持。
(四)社會方面
當前社會監管不到位使得網絡環境較差,對農村學生的家庭教育產生了負面的傳遞效應,同時不良社會風氣使得一些家長的思想道德出現偏差,并對孩子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互聯網時代突破農村家庭教育困境的途徑
針對上述原因分析,我們應從家庭功能、學校功能和社會功能三方面出發,探究互聯網時代突破農村家庭教育困境的途徑。
(一)家長應提高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不斷強化自我學習
正所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質會對孩子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因此,農村家長應積極學習,主動面對互聯網環境下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轉變教育觀念,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對孩子形成積極健康的引導。
(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加強家風家規建設
在新時代背景下,家長應從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出發,從一個家庭的榮譽出發,培養良好的家風,利用家庭的力量抵御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以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主體作用。
(三)學校應積極展開家校合作
學校通過課題研究,了解互聯網背景下家庭教育的特點,明確對于孩子成長而言家校合作的重要意義,并展開合作教育活動,例如,組織家長參與線上線下教育,提升其教育指導能力;展開互動交流,及時溝通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并在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上達成一致;落實網絡教育工作,并要求家長積極配合等。
(四)社會應加強監管,營造良好的互聯網環境
相關部門應加強對互聯網的管理與規范,完善法律體系,凈化網絡環境,同時積極推動社會、家庭和學校三位一體機制的建立,明確不同主體在學生成長中的職責,協調彼此行為,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推動互聯網教育在農村家庭的滲透與落實,引導農村學生規范自身行為,并形成家、校、社會教育的合力。
總之,當前互聯網時代,農村家庭教育存在諸多困惑,而通過課題研究,我們能夠從家長、家庭、學校、社會等角度探知困惑背后的原因,并從多角度著眼,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積極構建健康向上的互聯網環境,以促進農村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樹云.“互聯網+”開辟農村家庭教育的新天地[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20,17(2):113.
[2]林敏.試論網絡教育在推動義務教育城鄉均衡發展方面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