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摘 要:合作學習是如今在教育領域中備受推崇和廣大師生青睞的教學方式,合理的運用能夠給學生創造愉悅的學習環境,還能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升學生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構建高效的信息技術課堂。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合作學習
作為一種學習新形勢,合作學習歸屬新課改范疇,近些年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運用,也取得豐碩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教學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種新型學習形式引進課堂,引導學生由傳統教學中的被動學習轉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推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的重要意義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合作學習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與傳統教學中由教師掌控過程不同,這種教學形式下,由學生掌控學習過程。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著均等的參與機會,都有體驗當主人的機會和平臺。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或是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是傾聽別人的意見,又或者和其他組員一起動手操作,整個過程學生完全參與其中,這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1]。
(二)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與傳統教學中學生獨自思考、獨自學習不同,合作學習強調學生以團體為單位進行學習。在團體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難免會出現分歧、爭執、矛盾,還會遇到各種難以克服的問題。為了保證合作過程的順利性,得到最終的結果,學生之間需要合作、協調、謙讓,與其他組員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不斷去適應這個團隊[2]。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分享精神、合作意識均得到鍛煉,這對提升學生社會適應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合作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一)科學組建合作小組
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活動實施的載體,所以,要想保證合作學習的質量,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要重視合作小組組建工作并根據實際情況科學組建小組。在筆者看來,信息技術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多接觸,通過仔細觀察學生的行為特點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興趣、存在的不足、具備的優勢以及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等。在這個基礎上,信息技術教師再通過綜合比對并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組間同質是指每個小組學生構成基本上是相同的,而組內異質則是指每個合作學習小組內部的成員彼此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具體表現在信息技術學習技能、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各個方面。這樣的小組分配既可以實現組內成員之間的有效互動,又能構建良好的外部競爭環境。
(二)合理設置學習任務
在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上,信息技術教師要做到全面兼顧,既要照顧到信息技術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低的學困生,也要考慮到學習興趣濃厚、信息技術基礎扎實的學優生。同時要讓學習任務成為學生彼此聯系的契機,讓學生在個性化學習的同時能夠實現高度合作[3]。此外,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信息技術教師盡量遵循生活化原則設計學習任務。譬如,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胸牌設計這樣的學習任務:第一,將頁面設置為高13cm,寬9cm,并且將方向設為橫向。第二,將“背景.jpg”圖片插入其中,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文字環繞方向。第三,將校名用藝術字插入其中,并且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文字環繞方向。第四,將自己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班級、學號等輸入文本框。第五,小組成員互相學習、交流,不斷完善和優化。
(三)組織學生評價歸納
在學生合作學習結束之后,信息技術教師讓每組學生分別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生生互評,一邊接受別人對自己作品的評價,一邊根據自己的想法對他人的作品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借鑒、取長補短。而且還能提升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全面性,有利于學生針對性地改善自身的不足。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實施過程性評價,從學生的作品中挑選一些典型的作品進行講解,給予表揚或者作為案例進行指導,最后帶領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幫助學生構建系統的知識結構。
合作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有效打破了傳統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主聽、教師主講的局面。在運用了合作學習的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扮演輔導角色,學生發揮自身主體作用,不僅可以大幅度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水平,還能促進學生社會交際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信息技術教師要把握好組建小組、設置任務、交流總結每一個環節的質量關,使合作學習的價值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朱藹玲.關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小組合作學習的新思考[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9(02):118-119.
[2]鄭冬冬.小組合作學習分組策略探析——基于信息技術課堂現實困境的優化研究[J].教育參考,2017(02):65-71.
[3]李冰.如何提高小學信息技術課小組合作學習生生參與的有效性[J].科教導刊(下旬),2015(03):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