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靚
摘 要: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指個體用言語和行為對他人進行人格和身體攻擊的行為。兒童時期,攻擊性行為是反社會行為中最具代表性、最突出的一種行為。幼兒攻擊性行為受到生理、家庭、環境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小班幼兒剛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進園后情緒波動大,容易激動,極易產生攻擊性行為。針對這一現象,從各個方面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相應的預防及控制策略。
關鍵詞: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原因;策略
一、小班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原因
3歲以前的嬰幼兒都是生活在以“家”為中心的,在這期間年輕的父母不僅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沒有養成孩子與他人分享的行為習慣,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強烈的占有欲。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環境、離開了家長,面對的是陌生的幼兒園、陌生的同齡人、陌生的老師,無形中給幼兒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然而這種心理壓力稍加不注意就會造成攻擊性行為。因此,在這一期間,我將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分為兩大類:幼兒自身原因和幼兒家庭原因。
(一)幼兒自身原因
處于小班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是萬事以“我”為主的。對事物充滿好奇,喜歡到處跑,碰碰這個,摸摸那個。他們必須在行動中才能思維,因而行為的目的性不明確,動手之前并不能預見到自己行為的后果,而攻擊行動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另外,小班孩子語言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詞匯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使得他們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意思,很難用語言與自己的伙伴溝通,情急之下,就采取了打人、咬人等傷害其他幼兒的行為來保衛自己的權益。
(二)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有些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還與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在孩子做錯事時,有些家長沒有耐心、和善的說服教育,而是采用喊罵等過激的方式教訓幼兒。在無形中,家長給幼兒一種消極提示:“只有采取攻擊性行為才能解決問題。”而其實幼兒往往“口服心不服”,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挨打。另外,孩子不管在什么年齡,都有一個最大的年齡特點——愛模仿。家長是孩子模仿的最主要對象。孩子們看到家長如此解決問題,試問怎么可能不出現攻擊性行為呢?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家庭成員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和縱愛,養成孩子自我、霸道的性格習慣。來到幼兒園后,與同是“小皇帝”“小公主”的同伴生活游戲在一起,難免會發生爭執。攻擊性幼兒大多數來自“絕對權威”和“過度溺愛”類型的家庭,這兩類家庭類型的共同特征是對兒童限制的失當。“絕對權威”型的父母過于控制幼兒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兒產生逆反心理,產生對抗的要求,并常常從父母的言行中學會攻擊。“過度溺愛”型父母則完全放棄對幼兒的限制,使幼兒的利己排他行為滋長,一旦他們的某種需要受到限制,就會大哭大鬧,以反抗來達到目的,從而導致攻擊性行為的產生。所以說家長過分溺愛幼兒、過分要求幼兒、過分放任幼兒都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
(三)媒體原因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影視及網絡媒體成為人們尤其是兒童娛樂和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影視、游戲、網絡等媒體中的爭斗與暴力內容對幼兒攻擊性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關注,國內外有關媒體暴力對幼兒不良影響的理論探討、實證研究和新聞報道逐年遞增。在幼兒喜歡看的動畫片里,有些是帶有暴力色彩的。加上幼兒缺乏完善的認知能力和道德判斷,就很容易造成不加選擇的模仿和嘗試。
二、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預防策略
(一)家庭方面的預防及策略
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受教育的場所。所以我認為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有良好的形象,做規范的動作。從環境上看,要為孩子創設適宜的活動。在天氣情況允許的情況下,將活動安排在室外陽光充足的地方進行活動,能使人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進而減少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出現。在這樣的環境下,也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從父母行為方面來看,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年齡越小的幼兒,對父母行為的模仿更多。家長在暴躁情緒下所做的反應、動作等,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模板。當然,不是說至此要做一個沒脾氣的家長,如果家長與家長之間要進行必要的爭吵,家長們應該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所以,保持良好的家庭環境是預防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最主要策略之一。研究發現,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一般較少適用語言進行交流,較少使用言語中介調節矛盾與沖突,而更多代之以攻擊性行為。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多讓幼兒說,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家長應減少生活環境中可能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因素,包括平時家長不經意的嬌寵所造成的霸氣以及帶有暴力情節的影視錄像的影響等。家長應注意與孩子的情感聯系,摒棄以暴制暴的棍棒教育,為孩子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
(二)幼兒園教育方面的預防策略
首先在小班入園之前,教師應及時進行家訪,了解孩子的性格、喜好以及一些特殊的需要,拉近老師與幼兒之間的距離,消除幼兒心中的恐懼感。家園合力,教師與家長共同為孩子創設一個美好的環境,消除幼兒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早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這就是我們教育學上經常提到的消除分離焦慮。
小班幼兒具有強烈的從眾心理和占有欲。因此,在環境創設上幼兒園應該增加同類玩具的數量,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減少因爭搶玩具而引起的打架現象。其次,在教育過程中組織有針對性、趣味性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學會人際交往的方法,體驗有愛交往的快樂。
除了上述兩方面的應對策略,教師還應該與家長共同合作。在傳媒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要加強對少兒不宜接觸的元素的管控,盡量讓孩子遠離打斗,暴力題材的影視動畫作品。根據每個孩子的特性指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導方法,讓孩子正確對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促進孩子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為今后孩子的發展做準備。
參考文獻
[1]劉梅梅.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家庭因素及矯正策略[J].西安社會科學,2010(2).17-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