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賽雅
摘 要: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促使先進的信息技術被運用到教學領域中,并且獲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對于科學課程教學來說,將信息化技術融入具體的教學工作當中,不但豐富了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強了學生學習的效果。文章將信息技術環境下科學課程有效的教學模式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從下述幾個不同的方面展開論述與分析,從而有效提升信息技術環境下科學課程教學模式應用的總體水平。
關鍵詞:信息技術環境;科學課程;教學模式
處在網絡環境當中,信息技術給日常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改變了從前的生產與生活模式,對于教育領域也是如此。近年來,素質教育理念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加快了新課程改革的速度。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一般而言,在科學課程當中包含了眾多不同的內容,比如物理與地理、生物和化學等不同類別的知識。教師通過在課程教學中合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熱情和積極性,保證了科學課程教學工作的質量。鑒于此,系統思考和分析信息技術環境下科學課程有效的教學模式顯得尤為必要,也擁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
1? ? 科學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科學課程表現出顯著的實驗性特征。在開展這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首選實驗室,為學生呈現出更加直觀、形象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理解和記憶。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以便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某位教師講解有關大氣壓強的課程內容時,便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呈現了馬德堡半球實驗的整個過程,以更加直觀、形象的畫面形式,使學生細致觀察到依次拉著兩個半球的馬匹,由最開始的2匹增強至4匹、8匹,最后到16匹,同時,以合適的音樂作為襯托,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從而對科學課程的學習更加感興趣,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也加深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逐漸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1]。
2? ? 實現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教學工作的緊密結合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科學課程教學工作的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注重實現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教學工作之間的緊密結合。教師將先進的信息技術運用到科學課程教學工作中,能夠帶給學生更加多樣化的學習內容。這不但保證了科學課程教學工作的質量,而且訓練了學生的創造力,達到了既定的科學課程教學目標。例如:教師講解“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這節課內容時,便科學地利用了互聯網為學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不同類別生物的圖片、影視等資料,隨后依靠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呈現出生物的多樣性特征,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理解,了解大自然環境的神奇之處,并且感悟生命的真諦,表達自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一方面達到了既定的科學課程教學目標,另一方面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獲得更多知識[2]。
3? ? 加大信息技術環境下探究教學方式的應用力度
開展科學課程教學工作時,教師應該加大基于信息技術環境探究教學方式的應用力度,以便學生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在具體進行科學課程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高對信息技術的利用率,帶給學生更加新穎的學習感受,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教師講解牛頓第一定律相關課程內容時,借助歸納與推理的方法,幫助學生梳理出水平方向摩擦力是0時物體做勻速運動的相關定理。假如僅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講授,必然會增加學生理解的難度,不利于其靈活運用,導致很多學生使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解決此項難題。依靠有關動態功能,可以達到模擬相關定理內容的效果,并且利用圖表顯示的形式,帶給學生更加直觀、清晰的學習體驗。在此過程當中,學生可以明確水平方向摩擦力是0的物體將始終做勻速運動。顯而易見,教師借助此種教學方法,減小了學生記憶和理解相關知識的難度,并且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后續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 結語
不難看出,系統分析與思考信息技術環境下科學課程有效的教學模式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實施價值。文章將信息技術環境下科學課程有效的教學模式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從上述幾個不同的方面展開論述與分析。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實現信息技術與科學課程教學工作的緊密結合、加大信息技術環境下探究教學方式的應用力度。希望此次研究與分析的內容和結果,能夠得到有關科學課程教師工作人員的關注與重視,并且從中獲取相應的借鑒和幫助,以便增強信息技術環境下科學課程教學模式應用的實際成效,進而促進我國科學課程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虞興紅.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初中科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學周刊,2019(181):146-148.
[2]陳玲麗,劉曉紅.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初中科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89):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