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東 , 陳學軍 , 李 哲
(1.聊城大學 商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2.聊城高級財經職業學校,山東 聊城 252000;3.大連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00)
綠色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制造業產業集群(以下簡稱集群)的綠色發展成為重中之重。但是,我國制造業產業集群內有大量同質企業聚集,污染物集中排放,超出區域環境承載力,導致集群的生態環境惡化,企業競爭力下降,加速了集群衰退,成為我國經濟綠色發展的主要瓶頸。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很多政策推進集群綠色發展,建設了很多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產業園,但是由于集群綠色發展的動力不足,機制不健全,集群內環境污染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扭轉,集群經濟增長、資源與能源消耗、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集群綠色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山東產業集群綠色發展面臨的形勢尤為嚴峻。與沿海其他發達省份相比,山東經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特征較為明顯。第三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等低耗能產業比重較低。2017年,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8.0%,低于全國3.6個百分點;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大、比重較小。高耗能產業比重高,導致能源消耗明顯偏高。全省煤炭消費量約3.8億噸,萬元GDP能耗0.87噸標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7%;能耗行業占規模以上行業能耗的72.8%;產業集群環境污染總體較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的排放總量居全國第一,氨氮排放量居全國第二;全省環境空氣中的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57μg/m3,細顆粒物超標1.14倍①山東省環保廳:《 2017年山東省環境狀況公報》2017年。。因此,山東經濟轉型升級任務更有艱巨和迫切,其中作為山東經濟主要載體的產業集群的綠色發展成為關鍵環節。
國內外分別研究集群傳統動力機制和綠色發展的文獻比較豐富,但是把二者結合起來研究集群綠色發展動力機制的還比較少見。傳統動力機制把集群作為經濟人,以單純追求傳統全要素生產率為目標,不考慮資源、能源和環境等約束問題,而綠色動力機制把集群當作經濟人和生態人的統一,以追求綠色全要素生產率、以及綠色低碳與經濟增長二者的和諧統一為目標,注重集群的可持續發展。集群傳統動力機制研究趨勢已經由現象歸納、個例描述轉化為建模和量化,但是系統性仍顯欠缺,機制構成的邏輯關系仍需要進一步明確;集群綠色發展動力機制的研究剛剛起步,因此可以在“動力構成、運行機理、工具方法”等方面,借鑒集群傳統動力機制的相關成果,參考已有的綠色發展理論,進一步梳理動力機制的構成邏輯,系統構建集群綠色發展動力機制理論,這是理論創新的必然趨勢。
以山東為例研究產業集群的綠色動力機制問題,首先有利于豐富產業集群動力機制問題的研究,推動集群傳統動力機制研究轉向綠色動力機制研究,探討實現集群增長與環境保護和諧統一的有效路徑,提升集群的綠色發展水平,促進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有利于豐富綠色發展問題的研究。綠色發展的重點是工業,工業綠色發展的重點是集群,集群綠色發展的重點是建立并完善綠色發展動力機制。最后,有利于政府和企業厘清集群綠色發展動力機制的構成及其關系、面臨的問題和原因,有針對性的制定對策和措施,提升決策的執行力。因此,本文對于山東實現十大產業的新舊動能轉換、推進高質量發展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產業集群綠色發展是指在集中治理的基礎上,提升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規模效益,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經濟增長的和諧統一,是產業集群在經歷了“粗放”和“集約”發展以后的又一種發展模式,具有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益、高碳匯的特征。產業集群的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是綠色技術創新、綠色生產。
產業集群綠色發展的動力機制由四個層面構成(見圖1)。一是主體,即誰提供集群的綠色發展動力,包括:企業家、企業、中介、政府、消費者等。二是要素,主體通過什么對象提供動力,包括:綠色意識、集體學習、知識外溢、非正式交流、綠色新政、節能碳稅、服務網絡等。三是作用機理,主體作用于要素,運用何種方式和路徑提供綠色發展動力。主要包括集群合作綠色創新、綠色管理、綠色網絡服務、綠色監督檢查、綠色消費等。四是動力類型,包括企業綠色競爭力、市場綠色約束力、綠色管制力、綠色輿論壓力等,其中綠色競爭力是內源動力,其余三個是外部動力,共同構成綠色發展的動力體系。
企業家是產業集群綠色發展的要重視的知識源泉,在產業集群綠色發展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庫、智囊團的戰略支撐作用;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節能減排和實現產業集群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戰略要求,企業作為產業集群中的重要主體,必須加快轉型與綠色發展,綠色轉型是全方位的,但重點和難點應在企業,企業是最基礎的產業集群綠色發展的主體;
企業家作為產業集群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產業集群的特點正是由企業家對其外部環境的創造性反饋中形成的,企業家主要通過建立綠色意識,利用綠色意識配置資源要素,為產業集群的綠色發展提供動力。企業作為最基礎的集群綠色發展的主體,企業的綠色發展既是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是整個集群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企業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目標,加快轉型與創新發展,運用生產集中專業化,組織綠色發展的集體學習和知識外溢,促進集群的綠色發展。中介組織是集群綠色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在綠色生產設計、服務、監督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中發揮引導和監督作用。注重經濟治理理念和方式的轉變,通過制定實施綠色新政,倡導低碳經濟,低碳生產,征收碳稅,對集群企業采取考核晉升制度等要素促進集群綠色轉型。消費者是集群綠色發展的受益者和參與者,主要通過樹立綠色消費意識、倡導綠色消費行為等方面,在產業集群綠色發展中發揮作用。
產業集群升級動力機制包括綠色創新、綠色管理、綠色網絡服務、綠色監督檢查、綠色消費等機制。
1.綠色創新機制,指各個要素主體圍繞綠色技術而進行的一系列研發、孵化以及產業化的活動。集群內的企業是創新的主導力量,產學研等中介組織是創新的孵化器,政府營造創新環境,產業集群的優勢在于更好的提供綠色金融、綠色技術、技術和人才等創新要素,形成綠色創新機制。
2.綠色管理機制,指以企業為主體,針對企業發展戰略,企業內部生產管理等活動而開展的低碳、清潔、循環經濟等方面的專業化的管理活動。
3.綠色服務網絡機制,包括圍繞產業鏈的產品設計、綠色研發、清潔生產、綠色物流、綠色營銷等生產性綠色網絡。還包括餐飲、娛樂、旅游等生活性綠色服務網絡。
4.綠色監督檢查機制,是指政府部門或第三方機構,依據國家環保相關法律法規,通過環境管制等形式,對產業集群的生產等環節進行環境監督和檢查。主要是檢查污染物排放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是否采取了相關措施。
5.綠色消費機制,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符合綠色低碳要求。比如垃圾分類、綠色出行等。
1.企業綠色競爭力,是指產業集群內的企業競爭不僅依靠價格、成本等手段,而且越來越依賴于在綠色技術創新的前提下,不斷加強清潔生產,打造綠色品牌,依靠環境保護贏得市場和客戶,并獲取更多市場份額和利潤。
2.市場綠色約束力,指通過市場優化配置綠色資源,對非綠色發展的行為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力。
3.政府綠色管制力,指通過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管制企業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使得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不能污染、不敢污染。環境規制強度一般體現在環境執法力度和環境標準的制定上。
4.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是由和消費者主導,企業、政府共同倡導形成的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社會輿論氛圍,使得污染排放和高耗能生產受到社會監督和抵制。
根據證監會2012年《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選取山東省的工業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山東作為全國第二大工業大省,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2018年的工業比重仍占45%,是省內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山東支柱和主導產業集群是以工業為主,但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廢渣,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工業企業集群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選取2000-2017年山東工業企業上市公司數據,剔除不全樣本及ST(*ST)樣本,得到1982個有效樣本,所有樣本數據均來自Wind數據庫、國泰安數據庫。數據處理使用Stata15軟件和Matlab2018a軟件。
在對前文的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查找所有可能影響集群綠色發展動力的因素。基于內源動力和外部動力相關理論基礎研究和文獻閱讀,整理和搜集相關影響因素。由于內源動力的企業綠色競爭力影響因素研究成果有限,且企業的綠色化行為以及綠色管理會提升企業的綠色競爭力水平,因此,在整理相關影響因素時,不僅參考了企業綠色競爭力的影響因素,還有對企業綠色化管理的影響因素、驅動因素、評價體系等研究結論。本文整理、研究和整合了影響企業綠色發展動力的因素,并通過對這些影響因素間的實證研究找出之間的邏輯作用關系,形成如表1所示的集群綠色發展動力機制的指標體系。

表1 集群綠色發展動力機制指標體系

綠色投入與研發內源動力(綠色競爭力) x1企業綠色管理產品易于維護維修產品可靠性、耐用性綠色存儲綠色包裝綠色物流企業綠色品牌及綠色認證綠色生產與再處理供應商及原材料綠色化執行“三同時”制度清潔生產三廢排放達標資源回收循環利用x2市場綠色約束力 綠色服務 便利客戶的交付服務提供在線服務外部動力x3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 綠色消費綠色產品的市場需求情況消費者綠色觀念、綠色認知公眾對企業綠色產品和行為的宣傳及監督x4政府綠色管制力 綠色督查政府的環境監管力度政府規范強制性政策政府優惠支持性政策政府綠色宣傳和推廣D1企業所屬行業 / 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D2企業性質 / 國有為1,否則為0 D3企業類型 / 大、中、小、微D4企業認定 / 高新技術企業為1,否則0控制變量
構建集群綠色發展動力機制指標體系從內源動力和外源動力兩個維度著手。依據企業年報、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政府報告披露的信息,對每個指標進行評分。
評分的步驟:首先對每一個企業的三級指標進行打分,有打1分,無打0分,然后對所有三級指標的打分加和,所得的總分即為該企業綠色發展動力的得分,每個二級指標所包含的三級指標得分之和為二級指標的得分。由于每個二級指標對應的三級指標個數不一致,三級指標多的二級指標之和可能會大一些,因此為了對比每個二級指標差異,以每個二級指標包含的三級指標的均值表示二級指標的值。最后通過分析找出影響產業集群綠色發展動力的主要原因。
由于企業綠色競爭力是影響集群綠色發展的內源動力,因此研究綠色管理(綠色理念與方式、綠色投入與研發和綠色生產與再處理)與綠色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可以從企業層面得到影響集群綠色發展的原因;市場綠色約束力、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和政府綠色管制力是影響集群綠色發展的外部動力,研究外部動力和內源動力之間的關系,可得到市場、消費者和政府對綠色競爭力的影響程度。
本文用資產貢獻率減環境成本率作為企業綠色競爭力的測量指標。企業綠色競爭力=資產貢獻率-環境成本率,其中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環境成本)/平均資產總額,環境成本率=環境成本/平均資產總額。資產貢獻率是評價企業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能夠體現企業的競爭力,環境成本率是評價企業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的重要指標,反映企業生產活動中對周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所需支付的各項支出,還包括由此產生的罰款、賠償等費用所占的比率。本文中的環境成本參考董興林的結論,結合企業環境保護及環境治理數據進行計算。①董興林、管培培:《 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模型研究》,《礦冶工程》 2012年第6期,第125-127頁。
本文將企業綠色競爭力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建立定序logit回歸模型。
1.描述性統計分析
通過三級指標值的疊加可以獲得二級指標值,研究二級指標的大小可以得到哪個因素對集群綠色競爭力影響大,哪個因素對集群綠色競爭力影響小。

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
根據表2第1-4列,綠色理念與方式、綠色投入與研發、綠色生產與再處理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和方差,計算得到企業綠色管理最小值為2+4+1=7,最大值為5+11+5=21,均值之和為2.71+6.46+2.08=11.25,均值不到總值24的一半,說明山東省工業企業實施綠色管理整體程度不高,方差較大,實施綠色管理的程度有較大差別;市場綠色約束力的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2,均值為1.43,說明企業在售后服務等方面整體較好,方差較小,說明綠色服務間差別不大;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的最小值為1,最大值為3,均值為2.05,說明消費者有綠色消費觀念,對綠色產品有較高的需求,且愿意對綠色產品和行為進行監督;政府綠色管制力的最小值為2,最大值為4,均值為2.12,說明政府對企業的監督力度較小,可能會制約企業的長期發展。
表2的第5-8列,用的是三級指標的均值表示二級指標,通過均值可以看出,四個一級指標中,市場綠色約束力最好,均值為0.72,其次是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均值為0.68,再次是政府綠色管制力,均值為0.53,最差是企業綠色管理,均值為(0.54+0.59+0.42)/3=0.52。整體均值為(0.52×3+0.72+0.68+0.53)/6=0.58,說明產業集群綠色發展動力不足。
2.logit回歸模型結果分析
(1)內源動力(企業綠色競爭力)與綠色管理關系分析
以企業綠色管理自變量,以企業綠色競爭力為因變量,以企業所屬行業、企業性質、企業類型和企業認定為控制變量,研究企業綠色管理對企業綠色競爭力的關系。企業綠色管理與綠色競爭力的logit回歸參數如表3所示。

表3 企業綠色管理與綠色競爭力回歸結果
由表3回歸結果可知,企業綠色管理與綠色競爭力的回歸系數為1.348,且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企業綠色管理水平越高,企業綠色競爭力會越強,企業綠色管理水平是影響企業綠色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可得到回程方程如式(4-1)-(4-3)所示。
(2)外部動力與企業綠色競爭力關系分析
以外部動力的市場綠色約束力、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和政府綠色管制力為自變量,以企業綠色競爭力為因變量,以企業所屬行業、企業性質、企業類型和企業認定為控制變量,研究外部動力與企業綠色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外部動力與企業綠色競爭力的logit回歸參數如表4所示。

表4 外部動力與綠色競爭力回歸結果
由表4回歸結果可知,市場綠色約束力與綠色競爭力的回歸系數為1.135,且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市場綠色約束力越高,企業綠色競爭力會越強;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與綠色競爭力的回歸系數為0.733,且在10%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越大,企業綠色競爭力會越強;政府綠色管制力與綠色競爭力的回歸系數為0.108,且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政府綠色管制力越大,企業綠色競爭力會越強。外部動力中市場綠色約束力是影響企業綠色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可得到回程方程如式(5-1)-(5-3)所示。
(3)所有因素與企業綠色競爭力關系分析
以企業綠色管理、市場綠色約束力、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和政府綠色管制力為自變量,以企業綠色競爭力為因變量,以企業所屬行業、企業性質、企業類型和企業認定為控制變量,研究企業綠色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外部動力、企業綠色管理與企業綠色競爭力的logit回歸參數如表5所示。

表5 外部動力、企業綠色管理與企業綠色競爭力回歸結果
由表5回歸結果可知,企業綠色管理與綠色競爭力的回歸系數為1.216,且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企業綠色管理水平越高,企業綠色競爭力會越強;
市場綠色約束力與綠色競爭力的回歸系數為0.835,且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市場綠色約束力越高,企業綠色競爭力會越強;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與綠色競爭力的回歸系數為0.898,且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越大,企業綠色競爭力會越強;政府綠色管制力與綠色競爭力的回歸系數為0.210,且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政府綠色管制力越大,企業綠色競爭力會越強。可得到回程方程如式(6-1)-(6-3)所示。
結論一: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實施綠色管理整體程度不高,致使企業綠色競爭力不足。
原因有三,一是企業家思想上對綠色發展重視不夠,缺乏綠色管理意識。集群內的企業家對產業集群綠色發展普遍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感,更多時間是考慮市場競爭帶來的短期問題,很少考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問題,往往以能源的消耗與環境的污染為代價來換取企業利潤的增長。特別是在一些紡織、造紙、制革、冶煉等傳統產業為主的集群,廢水、廢氣、廢棄物排放量大,污染現象非常嚴重,污染治理面臨著很多障礙,許多企業家采取拖的方式,沒有真正開展企業的綠色管理,對于環保類的企業標準執行不到位,環保認證流于形式。二是綠色技術市場不健全,綠色投入與研發不足。我國綠色技術市場起步較晚,發展不規范、不完善、不健全,市場條件存在不確定性,利益激勵機制不夠有效,導致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動力和能力普遍缺乏。綠色技術開發存在周期長、費用高、風險大、利潤低的問題,綠色技術本身具有復雜性,以及產業自身對綠色技術重視不夠等原因,造成了我國產業集群綠色技術創新滯后,使我國產業集群的綠色發展得不到足夠的技術支持。①郭新明:《 實施綠色發展戰略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學習月刊》2011年第6期,第1-10頁。三是綠色產業發展不足,綠色生產與再處理薄弱。綠色生產的基礎是綠色產業的發展。我國綠色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產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新能源產業、環保產業等。雖然我國綠色產業發展空間很大,在近些年來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及發展,但是相比較我國傳統產業來說綠色產業仍舊發展不足。再加上國家政策、綠色技術等所存在不利因數的影響,阻礙了我國綠色產業的發展。綠色產業發展不足阻礙了產業集群推行綠色生產,難以實現資源的清潔和有效利用,資源的再處理薄弱。
結論二:產業集群企業綠色競爭力不足,與外部動力不足密切相關。
原因有三條,一是市場綠色約束力不強 ,網絡化綠色服務不到位。企業綠色管理的動力來自于市場綠色約束力的倒逼,市場對綠色產品的需求迫使企業推行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對外貿易中的綠色貿易壁壘促進了我國出口產品的綠色化。但是國內外貿易中,綠色標準還沒有成為普遍遵循的強制性標準,許多企業的環保認證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落地。環保監督的中介組織也沒有很好的發揮監督和服務功能,提供虛假的環評報告,幫助企業掩蓋污染行為。二是政府綠色管制力弱化 ,環境規制遇到“規制俘獲”而失去效力。我國環境政策還沒有落實到位,環境保護監測力度不夠,環保部門迫于地方經濟增長壓力而放松環境管制,或者污染企業憑借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程度而不遵守環境管制,導致環境管制失效。我國政績考核體系也不完善,一些地方領導追求拼資源、拼環境的高速發展模式,這與綠色發展的整體目標南轅北轍。三是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不足 ,綠色消費參與程度不高。公眾組織由于認識程度和治理成本等問題,對于綠色治理失效反應不敏感,參與水平有待提高。社會公眾不能很好地參與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中來,參與范圍有限,并沒有真正建立起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渠道和體系。由于社會公眾的綠色消費意識不足,參與程度低,導致了背離綠色消費現象的產生。
結論三:產業集群綠色發展動力不足,是內源動力機制和外部動力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
企業的目標的利潤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企業實現綠色發展的內源動力來自于包含綠色成本的企業成本最小化,因此企業有降低或者剔除綠色成本的內在沖動。在企業家綠色發展意識薄弱,外部動力不到位的情況下,集群內的污染現象就會集中出現。如果外部動力足夠強大,也可以約束或者阻止企業的污染行為,促使企業進行綠色管理和綠色創新,實行綠色發展。外部動力來自于政府、市場和中介、消費者多方的共同發力,政府綠色管制力是主導,市場綠色約束力是根本,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是基礎。任何一方作用不到位,都會影響到外部動力的強度。實證分析表明,產業集群的綠色發展動力有待提升,是企業內源動力不足的原因,也是外部動力薄弱的原因,同時也是內外部動力聯動不足的原因。
通過分析產業集群綠色發展的動力機制,結合山東產業集群綠色發展的實證分析以及結論,提出以下對策建議:一是重視綠色管理創新,增強企業綠色競爭力。企業家從內心樹立綠色發展意識,讓企業成為集群綠色發展的自覺主體。重視綠色管理,加大投入推進綠色創新,推行清潔生產,打造綠色供應鏈,大力發展綠色新興產業,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二是推行綠色市場標準和認證,強化市場綠色約束力。積極推行國家強制性綠色生產和市場交易標準,有效開展綠色認證認可,培育綠色品牌,推行綠色營銷。提升中介網絡的服務能力,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加大監督執紀力度,強化政府綠色管制力。政府制定和出臺一系列促進產業集群綠色發展的政策和規劃,進一步明確產業集群綠色發展的目標和路徑。加大環境監督力度,集中治理產業集群的環境污染。改善政績考核指標,把綠色發展作為政府的關鍵考核指標,這樣能避免環境規制失效的現象。四是強化消費者的綠色發監督主體作用,合理引導消費者綠色輿論壓力。利用各種媒體宣傳綠色發展理念,普及綠色消費知識,提倡綠色消費行為,曝光超標排放和污染等行為,建立消費者積極參與綠色監督的渠道,使消費者成為綠色消費的常態監督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