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尚 越,b
(江漢大學,a.商學院;b.武漢城市圈制造業發展研究中心,武漢 430056)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中國農民工規模持續擴大。農民工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農民工總量達29 077 萬人,比上年增加24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 425 萬人,比上年增加159萬人[1]。建筑業是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產業,也是農民工較為集中的行業[2],建筑業農民工大多在露天工地工作,工作環境和勞動強度都與其他行業農民工存在差異。與此同時,考慮到農民工群體受教育水平總體偏低,相對缺乏專業技能,其在城市務工期間的健康狀況面臨較大風險[3]。通過提高建筑業農民工醫療保障水平,使其在城市務工期間能夠利用醫療保險有效分散患病帶來的財務風險,是促進建筑業農民工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內容。
農民工進城務工對城市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4],但現實中其醫療保障存在諸多問題,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參保率低和保障程度低并存[5]。農民工的參保意識有待提高,雖然各地政府積極探索適用于農民工的醫療保險政策,但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的比例仍然較低[6]。醫療保險是分散參保人員患病財務風險的有效手段,但各項制度間存在差異。有研究發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對患病財務風險分散作用相對不足[7],同時由于返回戶籍地就醫成本較高、手續繁瑣,農民工參加新農合的比例相對較低[8]。為進一步提高農民工醫療保險的參保水平,已有研究也關注了相關因素對農民工醫療保險參保的影響。除了個人特征、工作狀況、家庭特征以及社會狀況等因素外[9],農民工家庭收入、流入地、居住時長等因素也會對參加醫療保險產生顯著影響。簽訂勞動合同能夠顯著提高農民工醫療保險的參保率[10],有長期居住意愿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參保率也相對更高[11],居住時間較長的農民工更傾向于參保。
已有研究關注了農民工的醫療保險問題,但鮮有針對建筑業農民工的相關研究。為此,本研究考察了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的現狀,揭示相關因素對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的差異化影響,并為建筑業農民工醫療保險政策提供前瞻性參考建議。
本研究所用數據來自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以下簡稱CMDS)2017 年數據。 CMDS 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自2009 年起執行的大規模全國性流動人口抽樣調查,覆蓋全國31 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流動人口較為集中的流入地,調查對象為15 周歲及以上以生活或務工為目的、跨區縣流動1 個月以上的流動人口,每年樣本量接近20 萬戶。調查內容涉及流動人口及家庭成員的人口信息、流動范圍和趨向、就業和社會保障、收支和居住、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婚育和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子女流動和教育、心理文化等方面。為分析建筑業農民工醫療保險參保問題,本研究選擇主要職業和就業行業均為建筑業的65 歲以下流動人口為研究對象,在剔除核心變量缺失樣本后,最終納入研究的樣本量為5 520 人,其中有12.7% 的建筑業農民工參加了城鎮職工醫保。
為分析相關因素對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的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利用Logit 模型構建基本回歸方程,具體公式如下:
式中,建筑業農民工是否參加城鎮職工醫保(UEBMIi)為被解釋變量,將參加城鎮職工醫保賦值為1,其他賦值為0。xk為一系列解釋變量,除了選擇已有研究常用的可能影響建筑業農民工醫保參保的人口學特征和流動特征外,還控制了建筑業農民工的社會經濟特征。解釋變量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戶口性質、自評健康狀況、流動時間、流動范圍、居留意愿、家庭月均收入、社區類型、單位性質以及就業身份。變量設置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設置
與抽樣的全國流動人口相比,建筑業農民工存在顯著特征(表2)。由表2 可知,建筑業農民工平均年齡約為39.0 歲,男性、已婚、初中及以上畢業、自評健康以及農業戶口占比分別為86.6%、84.2%、74.5%、83.9% 和85.3%。在流動特征和社會經濟特征方面,建筑業農民工本次流動時間均值為5.7 年,53.4% 的進行了跨省流動,78.1% 的有本地長期居留意愿,62.3% 的居住在城市社區,16.3% 的在事業單位或國企就業,46.3% 的有固定雇主。
相對應的,全國流動人口平均年齡為36.0 歲,男性、已婚、初中及以上畢業、自評健康以及農業戶口 占 比 分 別 為51.6%、81.3%、83.5%、83.0% 和78.4%。全國流動人口本次流動時間均值為6.3 年,49.4% 的進行了跨省流動,82.6% 的有本地長期居留意愿,73.2% 的居住在城市社區,10.2% 的在事業單位或國企就業,42.1% 的有固定雇主。
綜上可知,建筑業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略高,以男性流動人口為主,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已婚和農業戶口占比較多,較少居住在城市社區,即便被事業單位或國企雇傭以及有固定雇主的比例較高,但并沒有較強的長期居留意愿,仍具有較高的流動性。
表2 建筑業農民工與全國流動人口的特征比較
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率低于全國流動人口的平均水平,約有12.7% 的建筑業農民工參保,而在抽樣的全國流動人口樣本中這一比重為21.3%。進一步比較了建筑業農民工群體內部城鎮職工醫保參保差異,發現在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戶口性質、自評健康狀況、居留意愿、家庭月均收入、社區類型、單位性質和就業身份等特征方面,是否參加城鎮職工醫保人群存在顯著差異,t檢驗結果如表3 所示。
由表3 可知,在個人特征方面,參保建筑業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為35.0 歲,比未參保建筑業農民工的平均年齡小4.0 歲。97.1% 的參保建筑業農民工為初中及以上畢業,但未參保建筑業農民工初中及以上畢業的占比為71.2%。未參保建筑業農民工為農業戶口的占比為89.9%,而僅有52.9% 的參保建筑業農民工為農業戶口。在流動特征方面,89.1% 的參保建筑業農民工有本地長期居留意愿,未參保建筑業農民工的對應占比較低,為76.4%。有84.4%的參保建筑業農民工居住在城市社區,但僅有59.1% 的未參保建筑業農民工居住在城市社區。在社會經濟特征方面,參保建筑業農民工的家庭月均收入更高,更多的參保建筑業農民工在事業單位或國企就業以及有固定雇主。
由此可見,未參加城鎮職工醫保的建筑業農民工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群體,他們年齡更大、受教育程度更低、農業戶口占比更高、本地長期居留意愿以及家庭月均收入更低、在城市社區居住占比更低、事業單位或國企就業以及有固定雇主的占比更低。
表3 是否參加城鎮職工醫保建筑業農民工t檢驗結果
相關因素對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的影響效應是本研究的又一核心問題。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影響因素分析的Logit 回歸結果見表4,將模型Ⅰ、Ⅱ、Ⅲ分別逐步納入個人特征、流動特征和社會經濟特征進行回歸。結果顯示,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戶口性質、流動時間、流動范圍、居留意愿、家庭月均收入、社區類型、單位性質以及就業身份均顯著影響了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行為。
隨著年齡的增加,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概率顯著下降。相較于女性,男性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概率顯著下降約42.3%。與沒有初中文化的建筑業農民工相比,初中及以上文化的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概率顯著增加486.3%。與非農戶口建筑業農民工相比,農業戶口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概率顯著下降72.4%,以上結果均在1% 的統計水平上顯著。婚姻狀況和自評健康狀況沒有對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行為產生顯著影響。流動時間、流動范圍和居留意愿對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行為產生了顯著影響。長期流動的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概率顯著上升,同時跨省流動的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概率顯著下降21.4%。和不打算在本地長期居住的建筑業農民工相比,有本地長期居留意愿的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概率顯著上升了111.8%。家庭月均收入較高、居住在城市社區、在事業單位或國企就業、有固定雇主的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概率分別顯著上升了192.4%、181.8%、104.2% 和631.8%,以上結果全部在1% 的統計水平上顯著。
表4 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2017 年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分析了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約有12.7% 的建筑業農民工參加了城鎮職工醫保,低于全國流動人口的平均參保率。年齡更大、受教育程度更低、農業戶口占比更高、本地長期居留意愿以及家庭月均收入更低、在城市社區居住占比更低、事業單位或國企就業以及有固定雇主的占比更低是未參保建筑業農民工的顯著特征。回歸結果進一步顯示,個人特征、流動特征以及社會經濟特征對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存在顯著影響,年齡較大、男性、受教育程度較低、農業戶口、短期流動、跨省流動、無本地長期居留意愿、家庭月均收入較低、居住在農村社區、未在事業單位或國企就業、無固定雇主的建筑業農民工城鎮職工醫保參保概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