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立夫
(長安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城市化是一定時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1]。工業是城市發展的本質,生產要素和人口在空間上的集聚和擴散[2]。斯蒂克利茨曾指出,在世界上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城鎮化的歷程將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轉變[3]。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至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中國一直把國家現代化視為重要的任務。城市化的建設,是促進城市化進程成為加強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引擎[4]。據計算,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趕超60%。依照國際上的經驗,在未達到70%城市化水平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迅速提高。因此,未來近10a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將會繼續提高。然而,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城市化水平低、規劃體系不夠健全、環境惡化、資源短缺。這些問題在高速發展的城市化中增加了許多不穩定性。
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是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選擇[5]。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加快城鎮化發展方式轉變”等重要戰略[6]。湖北省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省份,伴隨政策、政治、經濟形勢的改變而變化是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方向,不平衡發展的表現逐漸發生,并且湖北省城市化進程已經進入了關鍵時期。鑒于此,本文基于2007年和2017年統計數據和報告,借鑒了楊艷昭教授的人地關系模型,以湖北省的17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對湖北省城市的協調性分級,評價與分析了湖北省城市土地擴張與人口增長水平,并且對湖北省城市用地擴張與人口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為審視湖北城市健康發展與人地增長協調性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參考,為推進湖北省新型城市化良好發展出謀劃策。
湖北省省會武漢市為該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黃岡市、十堰市、荊州市、宜昌市、荊門市、鄂州市、襄陽市、孝感市、黃石市、咸寧市、隨州市為地級市,仙桃市、天門市、潛江市為省直管縣級市,另加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神農架林區。為了保證研究的時效性,本文選取了湖北省17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以2007年和2017年作為時間斷面,立足于湖北省各城市的城市人口數據和城市建成區面積數據,分析近10a間湖北省城市人口增長和城市用地擴張之間的協調性。
以2007年與2017年為時間斷面,以《湖北統計年鑒》、根據湖北省城市建設廳提供的城市人口數據和城市建成區面積數據,城鎮人口數據為建成區的城市人口,城鎮土地的面積為城市建成區面積等,來研究湖北省城市土地擴張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協調關系。
依從《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2010):中國中小城市綠色發展之路》表現,在我國已經達到2160個中小城市數目。跟從我國城市人口態勢,相關部門提出了全新劃分標準:大城市為100~500萬的城市人口;中等城市為50~100萬的城市人口;小城市為50萬以下的城市人口。總的來看,湖北省所有城市其城市人口穩定增長。從所占建成區面積比例來看,特大城市武漢市所占比例最高,達到32%;十堰、宜昌、襄陽3市所占比例相差不多,位居湖北省城市建成區第2階梯;神農架林區位于湖北省倒數第一,僅占湖北全省的0.1%。
2017年和2007年相比,湖北全省主要Ⅰ型小城市為主,城市規模數量總體變化不大。湖北省武漢市為本省唯一的特大城市;襄陽市為唯一的Ⅱ型大城市,襄陽市由于城市人口擴張,由2007年的79.40萬提升至113.31萬,城市規模由中等城市變為Ⅱ型大城市;黃石市、十堰市、荊州市、隨州市為中等城市,孝感市、隨州市于2014年城市人口數突破50萬,城市規模由Ⅰ型小城市變為中等城市;鄂州市、荊門市、黃岡市、咸寧市、恩施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為湖北省Ⅰ型小城市,其中恩施市于2015年城市人口突破20萬,城市規模由Ⅱ型小城市轉變為Ⅰ型小城市。神農架林區為全省唯一的Ⅱ型小城市。總的來說,湖北省各城市,其城市人口數和城市建成區面積都明顯呈增加趨勢,且城市規模類別發生了變化。
Julian D Marshall在1950—2000年的美國研究人地增長的協調時認為,平均增加一個城市居民需占用的土地面積是現有一個城市的人口居民土地面積的2倍[2]。中國研究人員采用城市土地使用率彈性系數來計算了人口加大與城市土地擴張之間的關系,并認為城市土地使用率彈性系數在作為1.12時是一個合理的值[7,8]。有研究表明,從2008—2012年,湖北省城市建設用地和人口增長速度分別為9.7%和3.3%,用地彈性系數為2.94,大于學者們公認的值1.12。很難反映一個城市人均指標的數量在彈性系數作用中,如果以城市土地使用率彈性系數為1.12作為標準,就無法客觀地反映出湖北省城市擴張與人口增長的關系所在。基于此,本文借鑒了楊艷昭的研究模型,使用了城市用地約束參數,構建城市擴張與人口增長協調性系數(CPI),表示城市擴張與人口增長之間的關系。計算公式:
式中,CPI是城市土地擴張與人口增加之間的協調系數;CRI和PRI分別是城市人口和建成區的年平均土地增長水平;R是人均城市土地的約束系數,基年(2007年)和目標年(2017年)的湖北省每個城市的人均建成區面積和湖北省每個城市的理想人均建成區面積是LP0、LPt和LPI0、LPIt。其中,關于LPI的取值問題,鑒于2017年湖北省這17座城市的人均建成區用地面積為97m2,城市人均的土地指標已經趕超《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規定的上限值,參照相關研究報告和湖北省具體的城市發展情況,100m2/人是大城市人均城市用地的占有率、110m2/人則為小城市人均城市用地面積[9-11]。
參考相關研究報告,根據CPI的取值,城市擴張與人口增長的協調分為4類:土地快速擴張、人地基本協調、人口快速增長和人地有所收縮。其中包括土地的迅速擴張,以顯著的土地擴大和明顯的土地擴張,共6個級別,分類標準和類型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用地擴張與人口增長協調性分級標準
依據2007年和2017年湖北省17個城市建成區面積和人口數據,以城市協調度分級標準為依據,計算并估算了湖北省17個城市的土地擴張與人口增長之間的融合關系,如表2所示。湖北省17個城市有3種類型的協調度:快速土地擴張,基本人地協調和人口加速增長。協調度分級(圖1)共4級,分別為:土地顯著擴張、土地明顯擴張、人口明顯增長、人地基本協調。湖北省城市以協調度在(1.39,55.84),協調度類型以土地快速擴張為主。在土地快速擴張的13個城市中,荊門市、隨州市、孝感市呈人口快速增長態勢,神農架林區呈人地基本協調態勢。17個城市中不存在人地有所收縮的類型。

表2 湖北省城市協調性分級

圖1 湖北省城市土地擴張與人口增長協調性空間分布
4.2.1 土地顯著擴張
明顯土地擴張的協調度分類的一個特征是,城市土地擴張遠快于人口增長率,而且人均土地使用量已大大增加。在湖北省17個城市中,屬于該級別的城市共有12個,從區域分布來看,土地顯著擴張城市主要為湖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漢市所帶來的城市輻射效應,帶動其周邊8個城市共同發展,從而形成的城市群,被稱為武漢“8+1”城市圈。湖北省利用武漢的地理位置優勢與經濟發展優勢,加快武漢市區向長江中游城市發展最重要的轉變,促進周邊城市共同發展,協調漢江經濟區、三峽經濟區和園區建設、洞庭湖生態區的建設等。
武漢市不僅要做到自身快速健康發展,并且要起到帶頭作用,加強在武漢都市圈中的輻射作用。由于武漢“8+1”城市圈的確立,使得城市圈各城市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城市面積不斷擴張。但是“8+1”城市圈并非武漢一枝獨秀,其它各城市也有明確的分工,都具有重要作用。黃石市沿長江、公路和鐵路的區位和交通優勢,可以作為各種原材生產基地,對接武漢東湖開發區;仙桃市和天門市主要運用連接武漢市、宜昌市、襄陽市“金三角”的良好的區位交通優勢;咸寧市主要利用區域的比較優勢,為農產品和副產品的生產和加工創造特殊的基地,并為農林水產品創造綠色基地等。但是武漢城市圈與我國其它城市圈相比還存在著一定差距。
湖北省其余土地擴張城市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沿江分布。近年來因為國家的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為了響應國家政策,重點推進各地級城市的城鎮化發展,以武漢市為主的中心城市,以襄陽市、十堰市、荊州市、宜昌市為主的重要城市,要推進中心區域,特別是產業聚集區的城鎮化建設,使得襄陽市、十堰市、宜昌市和荊州市城市土地顯著擴張。
但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表現出的大量土地擴張是不合理的。恩施州人口分布分散,不利于人口向城市聚集,但是恩施州物產豐富,環境優美。因此,恩施州不能一味地擴張城市面積,要做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發展生態旅游,提高城市化水平,將恩施州建設成為獨一無二旅游度假勝地。
4.2.2 土地明顯擴張
該協調度分級的特征是城鎮土地擴張高于人口增長速度。該級別的城市有1個,為潛江市。由于毗鄰武漢,受到武漢市的帶動與輻射作用,不斷與武漢市聯動、融合,城市土地面積明顯增加。近年來隨著武漢市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和國家對加強武漢都市圈的重視與發展,潛江市主動向武漢市看齊,城市用地擴張速度也逐漸加快。
4.2.3 人地基本協調
這種協調程度分類的特征是,城市土地擴張和人口增長基本同時發展,而城市擴張和人口增長的速度基本上也協調。全省該級別的城市也只有1個,為神農架林區。神農架林區必須以生態和旅游為中心,以高速公路和旅游公路為軸線,以發展綠色經濟為核心。然而,神農架城市化起步晚,農業人口比重大,制約了林區城市化的發展。城鎮土地增長緩慢,城市建成區人口數也在增長,并且速度差距不大,二者關系基本協調。
4.2.4 人口明顯增長
該協調度分級特點是人均用地減少,城鎮土地擴張速度明顯低于人口增長的速度。全省該級別的城市共3個,分別為荊門市、隨州市和孝感市。其中,荊門市人口明顯增長的原因是當地政府為加快城鎮化進程,鼓勵將農村人口向城市、城鎮轉移。據相關統計,2015年10月以來荊門市推動農業人口向城鎮落戶16萬人,其中2017年完成農業人口落戶荊門中心城區7萬多人,因此荊門市城市人口明顯增長。孝感市作為武漢都市圈的成員,與武漢市的聯系最為密切。由于隨州市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落后,近年來得到湖北省和國家的重視,城市用地潛力得到了挖掘,當地政府加快推進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隨州的人均土地使用量大大減少,土地城市化大大落后于人口城鎮化。
基于城市土地擴張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協調評價模型,本文分析了湖北省城市土地擴張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協調關系,分析結果如下。
湖北省總的來說,呈現出土地快速擴張的趨勢,且人地之間的協調性較弱。
近10a,湖北省城市面積擴張的主要類型為土地顯著擴張。根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湖北省17個城市中,土地顯著擴張的城市共有12個,表現出人口明顯增長的城市有3個,表現出土地明顯擴張的城市有1個,表現出人地基本協調的城市有1個。
從區域分布來看,由于武漢“8+1”城市圈范圍的城市和鄂西北的經濟相對發達,人口相對密集的城市,人地基本協調的城市特點主要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地理位置相對較差,發展潛力小;而人口明顯增長城市主要為起步較晚,地理位置較好,發展潛力較大,毗鄰省重點城市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