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貫成 杜鵬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農民進入城市謀生。一些進城謀生的農民具有強烈的定居城市的愿望,并且我國傳統農民住宅過于零散,一戶多宅、宅基地閑置的情況較為普遍,土地利用效率低下[1]。據中國科學院研究報告指出,我國農村宅基地的大量閑置導致我國6666667hm2的土地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2]。同時,我國面臨著堅守1.2×108hm2耕地紅線和城市不斷擴張的矛盾,迫切需要集約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3]。農戶宅基地退出可以將這些閑置宅基地復墾和再利用,直接增加我國的耕地面積,促進農業集約生產,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我國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土地資源緊張的壓力。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我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的機制。2016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我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完善我國農村宅基地取得方式和權益保障。2018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完善我國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相關政策,探索宅基地的“三權分置”。2019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就農村宅基地問題上保留“一宅一戶”,增加了“戶有所居”的規定,鼓勵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由此可見,我國農村宅基地退出已經成為了我國農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因此,建立宅基地退出機制,發揮市場在農村土地資源中的主導作用,是提高農村宅基地利用效率,綜合整治農村土地資源,促進農村非農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4-7]。近年來,學者們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宅基地退出的內涵[8-10]、宅基地退出機制[11-14]、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和宅基地補償方式[15-17]。學者們對于宅基地退出多從政府角度進行分析,隨著農村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推進,學者們越來越重視農民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農戶的意愿對宅基地退出的影響。孫艷梅等以新疆特克斯縣為例,選取3個鎮,并且將農戶分為3種類型,以此提出農戶的需求、家庭特征、宅基地特征以及社會保障制度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產生顯著影響,并對各類型農戶提出合理的建議[18]。郭貫成、戈楚婷以推拉理論為視角,認為農戶宅基地抵押權認知是農戶宅基地退出的重要拉力[19]。劉嬌嬌認為農戶年齡、受教育水平、合理的補償價格、退出后的就業保障對農戶退出意愿有正向影響,農村居住滿意度、退出后經濟來源擔心程度、家庭年收入對農戶退出意愿有顯著負向影響[20]。趙小風對蘇南、蘇中、蘇北分區研究表明,在本地居住的時間長短、被撫養人數、上班距離遠近、是否有城鎮住房、宅基地數量、宅基地面積等因素對蘇南地區農戶宅基地退出影響顯著;外出務工人數、上班距離、財產性收入等因素對蘇中地區農戶宅基地退出影響顯著;財產性收入和被撫養人數對蘇北地區農戶宅基地退出影響顯著[21]。
江蘇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省會南京。界于E116°18′~121°57′,N30°45′~35°20′,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接安徽,東南與浙江和上海相鄰。江蘇省土地面積10.72萬km2,下轄13個地級市,經濟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常住人口8070萬,是中國人口密度第一大省。地區生產總值9963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2萬元。江蘇省地處長江經濟帶,其經濟綜合競爭力、人均GDP、地區發展及民生指數均居中國各省前列,是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并與浙江、上海、安徽共同構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江蘇省湖泊眾多,地勢較為平坦,地貌由平原、丘陵構成,擁有長江、淮河2大水系,具備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本研究選取調研地點包含蘇南、蘇中和蘇北的江蘇省傳統3大區域,具備“強—中—弱”的經濟樣帶特點。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來自于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師生在2019年進行入戶調查所得到的數據,該調查項目涉及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泰州市、南京市、無錫市、蘇州市、徐州市、宿遷市8個地級市100多個村莊的農戶數據。本次調研數據覆蓋范圍廣泛,從每個地級市下選3~5個縣(區),每個縣(區)下選取2個鎮(鄉),每個鎮(鄉)選取2個村進行入戶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1890份?;趯φ{研所得數據真實性和可靠性方面的考量,在本次調研前,對所有隊員進行了培訓,調研方式采取一對一與農民面談式提問的方法,并由調研人員將問卷填錄完成。
樣本基本特征見表1。由表1可知,被調查農民的年齡偏大,50~80歲所占比重為68.4%,30歲以下被調查者所占比重較低,為2.0%。被調查者的性別多為男性,占總調查者人數的65.6%。被調查者所受教育水平一般,以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水平為主,占總調查人數的75.7%,其次為文盲,占調查人數的14.6%,大學及以上學歷人數占比最低,為9.7%。沒有在城鎮購房的農民占被調查農民總數的59.2%,在城鎮購房農民占被調查農民總數的40.8%。被調查農民宅基地退出意愿中不愿意退出占比51.3%,愿意退出占比48.70%。

表1 樣本基本特征
本研究選取的被解釋變量為農戶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問卷設計問題為“在相應的政策及一定的補償標準下,您是否愿意退出閑置宅基地(若未閑置則進行假設)?”,是一種選擇結果為“愿意”或者“不愿意”的二元選擇。本文的解釋變量(自變量)則是在參考了眾多研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將影響因素分為4大類,分別為農戶個人特征、農戶家庭特征、農戶管理制度以及農戶認知情況。其中,農戶個人特征選取農戶年齡、農戶性別以及受教育程度3個變量,農戶家庭特征選取戶口本登記人數、家庭年收入、家庭恩格爾系數、宅基地建筑面積以及是否在城鎮購房5個變量,農戶管理制度選取是否擁有房屋所有權證、是否擁有不動產統一權證、是否新批宅基地、是否允許拆除重建以及是否建房監管5個變量,農戶認知情況選取宅基地所有權歸屬認知以及城鎮居民是否可以購買農房2個變量。解釋變量定義及賦值的詳細情況見表2所示。

表2 變量選擇及含義
本研究選取的被解釋變量為農戶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問卷設計問題為“在相應的政策及一定的補償標準下,您是否愿意退出閑置宅基地(若未閑置則進行假設)?”,是一種選擇結果為“愿意”或者“不愿意”的二元離散型變量。根據被解釋變量的形式,無法采用一般的直接線性模型進行估計,因而采用Logit模型對宅基地退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在此二元選擇的模型中,其矩陣表達式可表示為:
Y=βX+ε
式中,Y為被解釋變量,當農戶表示愿意退出宅基地時令Y值等于1,當農戶表示不愿意退出宅基地時令Y值等于0;X用來表示可能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產生影響的變量,β表示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ε為隨機擾動項。邏輯分布(logit distribution)的公式為:
經過對數變換:
式中,P為農戶在二元選擇中選擇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概率。
本文運用Stata軟件,選擇Logit模型進行實證分析,LR估計量的p值為0.0000,故LR估計量非常顯著,說明該模型能很好地擬合樣本的數據。模型估計具體結果見表3。其中,對模型影響顯著的變量有10個:農戶年齡、農戶性別、受教育程度、宅基地建筑面積、農戶是否在城鎮購房、是否擁有不動產統一權證、是否新批宅基地、是否允許拆除重建、是否建房監管、宅基地所有權歸屬認知;對模型影響不顯著的變量有5個:戶口本登記人數、家庭年收入、家庭恩格爾系數、是否擁有房屋所有權證以及城鎮居民是否可以購買農房。下文著重對影響顯著的變量進行分析。

表3 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Logit模型估計結果
年齡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有顯著的負相關。究其原因,年輕的農民更為積極地尋求外出就業的機會,敢闖敢拼,不安于現狀,對于城市的高收入水平、良好的居住環境、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及接受更好地技能培訓等較為向往,因而對于退出農村宅基地的愿望比較強烈;而年長者由于年齡、身體等條件的限制,更趨于安于現狀,不愿意放棄自己多年的宅基地,更為依賴農村的生活方式,思想也較為保守,看重宅基地的養老保障價值,因而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農戶性別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產生顯著的正相關,說明在同等條件下男性農戶更愿意退出宅基地。相對于女性農戶,男性農戶外出務工能力更強,收入水平更高,經濟上也較為寬裕,相對于在家務農,男性農戶更傾向于外出打工以獲得更多的收入,城市定居能力更強,因而更愿意退出農戶宅基地。女性農戶則更加保守,更喜歡安穩,因而比起男性農戶,不愿意退出農戶宅基地。
受教育程度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產生顯著的正相關,教育水平較低的農戶缺乏相關的學歷和技能,難以離開農村去城市謀生,放棄宅基地后,居住和養老無法保障,因而不愿意放棄宅基地,而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人,見多識廣,具有較多的謀生手段,能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由于我國歷史原因,受教育水平與農戶出生年代有很大關系,年齡越大,受教育水平相對比較低,缺乏外出謀生的經驗與技巧,對土地的依賴度比較明顯,因而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宅基地建筑面積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有顯著的負相關。宅基地建筑面積越大,側面反映農戶家庭人口數越多,生活成本越大,去城市定居的壓力也越大,因而放棄農村宅基地所面臨的風險也越大,因此農戶更看重于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不愿意放棄宅基地;農戶宅基地建筑面積越大,那么農戶對于宅基地投入的成本也越高,意味著農戶更看重于自己的宅基地,在心理上抵制放棄自己精心修建的宅基地,更不愿意放棄自己的居住環境,因而宅基地建筑面積越大,農戶更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農戶是否在城鎮購房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有顯著的正相關。即擁有城鎮住所的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更強,擁有城鎮住所的農戶,不用擔心宅基地退出之后的住房保障問題,農民沒有后顧之憂;農民擁有城鎮住房,宅基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削弱,其更愿意退出宅基地獲取資金補償,來提高在城鎮居住的生活水平。
是否擁有不動產統一權證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有顯著的正相關。擁有不動產統一權證書是產權明晰的體現,在宅基地退出過程中可以降低風險,為宅基地的合法交易創造了有力的條件,減少了交易過程中侵害農民利益的現象,減少因交易而產生的矛盾與糾紛,降低了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使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增加了宅基地交易的價值,保障農戶得到相應的住房和經濟補償,因此,擁有不動產統一權證的農戶更傾向于退出宅基地,而無產權證書農戶因為交易的風險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是否新批宅基地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有顯著的正相關。村集體不新批宅基地給農戶建房,意味著農戶退出宅基地后將永遠不能再獲得宅基地,因而宅基地退出具有不可逆性,宅基地退出后的風險增加,降低了農戶宅基地退出的心理預期,因而,農戶不愿意輕易放棄自己的宅基地。若村集體新批宅基地給農戶,那么農戶只要不脫離村集體,就有再次申請宅基地的機會和權利,因而農戶退出宅基地所承擔的風險較低,農戶更傾向于退出宅基地。
是否允許拆除重建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有顯著的負相關。究其原因,對于建筑年代較久、質量較差的住房,若不允許其拆除重建,那么農戶的居住環境、住房安全等問題得不到改善,因而農戶更傾向于退出宅基地來改善居住環境,若允許拆除重建,一些農戶更傾向于在其原址上進行翻修重建。
是否建房監管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有顯著的正相關,通常,農戶會因為子女結婚或家庭條件變好而新建房屋,農戶往往希望根據自己的偏好建房,而建房監管會使其偏好得不到滿足,農戶會轉而尋求商品房,因而建房監管會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產生正相關。
宅基地所有權歸屬認知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有顯著的負相關。農戶對于宅基地產權的認知,直接影響了其對于宅基地“歸誰所有”的判斷,進而影響了農戶宅基地的處置意愿。當農戶對這些權利“歸自己所有”的意識越強烈,越期望在宅基地退出中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當農戶對于宅基地所具有的權能認知越清楚,也就是農戶充分了解到宅基地所有權屬于集體而不是個人的時候,那么其“歸自己所有”的意識會減弱,并且,在國家給予一定的補償的前提條件下,很大程度上會促進宅基地的退出。
本文通過Stata1 4.0軟件,采用Logit模型對江蘇省8個地級市100多個村莊的農戶數據進行回歸,分析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經過分析,有10個變量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分別為:農戶年齡、農戶性別、受教育程度、宅基地建筑面積、農戶是否在城鎮購房、是否擁有不動產統一權證、是否新批宅基地、是否允許拆除重建、是否建房監管、宅基地所有權歸屬認知;對模型影響不顯著的變量有5個:戶口本登記人數、家庭年收入、家庭恩格爾系數、是否擁有房屋所有權證以及城鎮居民是否可以購買農房?;谝陨辖Y論,政府在制定宅基地退出相關政策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充分考慮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及其偏好。據調查分析,農戶的年齡越大,更趨于安于現狀,依賴農村的生活方式,思想也較為保守,看重宅基地的養老保障價值,因而不愿意退出宅基地。農戶的受教育水平越高,獲取信息能力越強,對于宅基地退出的政策認識也更加到位,對政策的認知可降低交易過程中的風險,因而退出意愿高。宅基地建筑面積大、住房質量相對較好,農戶退出宅基地的成本越高,因而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綜上所述,在制定宅基地退出的相應政策時,要充分考慮農民的不同特征,對于農村“空巢老人”等群體,要充分考慮其難處并妥善解決住房安置的問題;對于教育水平較低的農民,要加大政策的宣傳,消除其心理上的疑慮;對于宅基地建筑面積較大的農戶,要制定合理的退出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其自愿退出。
制定與宅基地退出配套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通過本次調查,很多農民對于宅基地退出的態度較為猶豫,并非農民對宅基地退出的政策不認可,而是擔心宅基地退出之后的養老與就業問題。因而,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不能僅僅考慮安置補償,還要充分考慮農民非農就業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一問題,宅基地退出才能大規模推行。農民“上樓”之后生活成本的上升,增加了農民養老的困難性,各級政府在制定農戶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以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完善農村宅基地節約集約利用機制。通過本次調查,宅基地空閑、超標現象較為普遍,集約利用水平較低。要制定相關政策來開發整理閑置宅基地,盤活現有存量用地資源,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實現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達標、基礎設施齊全、交通配套完善、村容環境衛生整潔。此外,優先鼓勵有閑置宅基地的農戶退出閑置宅基地,加強對退出宅基地的復墾和利用,實現農村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