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蓮花學校 江蘇 蘇州 215021)
關于足球的起源,國內通常認為發源于我國古代,稱“蹴鞠”。從炎黃時代就有關于蹴鞠的傳說,而有史料記載的蹴鞠運動起源于戰國時期,《戰國策》中提到蘇秦到齊國游說齊宣王時,感嘆其都城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蹴鞠者”。漢代時便有了第一本關于足球運動的專著《蹴鞠》,宋代時出現了依靠踢球來維持生計的藝人,北宋徽宗趙佶尤愛蹴鞠,著名奸臣高俅便是依靠高超的蹴鞠技術博得時為端王的趙佶青睞,才得以在后來北宋朝堂之上權傾一時。到明清時期,蹴鞠運動進入了衰敗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北宋滅亡的歷史教訓,認為軍民人等沉迷蹴鞠這種娛樂活動無益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加以嚴令禁止。所以蹴鞠運動在上層貴族生活中銷聲匿跡,在民間雖有存在,但影響甚小。由此我們也可以合理推測,正是明清兩600余年的官方禁止和近代百余年來國家積弱、列強入侵的歷史,導致了我國蹴鞠(足球運動)的衰落。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無暇顧及重視體育運動。直到重返聯合國、改革開放后才逐漸重視和提倡體育運動,足球這種被國人遺忘了幾百年的運動,終于伴隨著西方現代足球風潮的影響逐漸進入大眾視野。關于足球是否起源于西方這種觀點,就目前中西方的史料記載來看,足球的確是起源于中國,只是通過戰爭傳入英國后才逐漸發展成為現代足球。
隨著現代足球規則的不斷演變和規范化之后,攻守矛盾是足球陣型變化的根本動力這一特點越加明顯,這就要求球隊的每個球員在自身有過硬素質能力的同時,兼顧團隊的協調的戰略戰術問題。但球場上比賽形勢瞬息萬變,不可能循規蹈矩地去應對一切突發性狀況。球員們本身的應變能力和穩扎穩打的技術最為關鍵,而這方面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通過日積月累的訓練才能形成一種反應本能。采取何種訓練方式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通過對西方各國球隊訓練經驗的總結,可以看出協調性訓練是比較理想的模式。而現在小學足球教育的現狀還是依照傳統模式按部就班的進行著,義務教育階段無論主要科目還是次要德育科目,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大量的時間用來照本宣科,傳授紙上知識。小學生多數本就好動耐心差,消化領悟都勉強,更毋論自己花時間去將學習到理論知識進行實踐演練。運動本就需要學生在實踐中感悟技巧,提升技能,若是從小就以理論加以訓誡,在興趣培養上便已失去先機。足球運動的對抗性和競技色彩都很強,學生尤其是男孩子很容易在練習的過程中找到樂趣和刺激感,促使他們喜歡上這項運動,在老師和團隊的引導下持之以恒的加以訓練,假以時日便會看到成效。而增加訓練強度,需要學校和體育教師彼此配合,在學生主要學科學習時間之外的訓練做出合理安排,在義務教育階段既不耽誤學生的學習,也能培養足球方面的興趣,發掘有潛力者來進一步培養訓練。
足球是一項對個人和團隊素質要求較高的運動,不僅要求個人技術上的明顯優勢,也需要整個團隊在長期互相磨合情況下的默契協調。本文強調的協調性是指身體各部分之間在進行運動時動作、速度、方向等方面的平衡穩定,提高協調性,就是為了提高學生足球基本技能。將這種訓練要求從個人推及團隊,就能有效提高整體素質,進而在賽場上有更加出色的表現。下文將分別分析協調性訓練對學生個人和團隊訓練的重要性。
為什么要足球訓練要強調協調性?首先,一方面是足球運動本身的競技和協作特點所決定;另一方面則是很多體育運動的基礎需要在協調性訓練才能奠定。基礎包括運動靈敏性、高效性、負擔合理性等等,針對這些基礎要求,有的人生來便有這方面天賦,但有的人通過后天的訓練也能達到一個很高的水準。所以協調性訓練便是對有天賦者進行強化練習,后天努力者需要從基礎練起,把身體和頭腦的靈敏度提高,才能進入下一步,扎實地練習技能。靈敏度高的學生在訓練時可減少不必要的損傷,激活肌肉纖維,加強對頸部、肩關節、背部、膝關節等處細微運動的控制,在運動中才能感覺到應對較為輕松,而非吃力不討好;其次,協調性訓練能充分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力。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對有興趣的事物才能長時間保持專注并樂此不疲,足球運動的激烈對抗性能激起一部分學生的好勝心,在戰術和技能方面主動地加以精進。這樣在小學階段,學校就可以甄選出表現優秀者,考慮進一步培養,也是在為國家的足球事業準備、訓練預備役,對國足是一大潛在助益。
這方面的體現主要依靠體育教師和學校的安排,小學生處于義務教育的初級階段,無論是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建立,還是興趣愛好的培養都還在起步時期。身體素質方面也需要學校時刻注意。學校倡導體育運動,尤其是足球運動,從有利方面來說,是為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體育運動上的興趣;但不利方面就是,學校要承擔一定風險。學生在訓練過程中遇到各種突發情況,學校在第一時間難辭其咎。所以現在大部分小學都不甚重視體育課程也許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和擔憂,秉持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把學校的關注重心都放在主要科目的學習上。當然這是為下一步進入初級中學的學習打好基礎,但其實從另一角度思考,將學生集中在教室內學習,是最安全、最保險的教育方式。像體育運動這類戶外教學,尤其是足球運動的對抗性太強,在初步分散學習的時候,還能很大程度保障每個學生的安全;但等到訓練相對成熟后,分隊比賽就不可避免,到時體育教師和學校就會壓力陡增。那么學校在課程的內容、時間、強度上的安排必須得慎之又慎,如學校安排得當,教師教授和訓練的過程就會有效且安全。這便需要各地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加以安排,必然會遇到很多細節性問題,但為了小學階段的安全足球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體育教師在學校合理的課程安排下開展協調性訓練,創造訓練情景。這需要將理論和實操第一時間加以結合,給學生以深刻印象的同時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其訓練熱情。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訓練后,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 (練習的熟知程度和潛在擅長技能點)進行科學的小組劃分,這樣不僅能保證小組訓練水平的穩定,也能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特長。在小組訓練時也能增強團結協作意識,取長補短,有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
2009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的通知》,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親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精神,全面提高廣大學生的體質和體能,培養拼搏意識和團隊精神。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校廣泛開展校園足球活動,普及足球知識和技能。形成以學校為依托,體教結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體系。開設足球課是推進校園足球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小學階段足球特色學校的開課率達到70%以上。作者擬結合相關機構對小學足球教學情況的調查結果,分析小學足球教學現狀和所存在的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于2017年11月在廣州主辦了面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青少年校園的足球聯賽,來自十二個省的試驗區學校多支足球隊參與了比賽,主辦方便對參賽學校的足球課程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小學階段由于體育課程市場安排充裕,在足球特色學校,安排每周一節足球課的達70%以上。有一定資金和辦學實力的小學,會聘請2-3名足球專業能力比較過硬的體育教師來制定足球課程的教學模式,所以小學階段的足球課程安排訓練是比較合理和充足的。通過專業理論和技術水平較高的老師制定科學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訓練效率,這自然離不開協調性訓練。前文論及了協調性訓練在小學足球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專業的體育教師必然更能利用這種訓練方式來提高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在2017年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完成了教育部規劃的2016年度校園足球培訓計劃,就這一情況也進行了基本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同樣顯示足球特色小學每周開設足球課程的達80%以上,但初、高中的情況就不盡如人意了,而且發現50%以上的特色學校沒有專門的體育課程教材。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哪怕是在足球特色學校里,都難以做到理論與實操并重,更毋論在“重文”的大背景條件下,足球教育在廣大小學中的開展情況可想而知。
通過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制約校園足球運動的因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學校有關領導不夠重視或者過于謹慎。學校只注重主要課程的教學質量,潛意識里認為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不過一句口號,對于相關體育活動的組織敷衍了事的情況不在少數,這只是表面上的問題;其實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在調查中校長們所坦承的情況——保證學生安全是首要問題。為了關注每個學生的安全,學校在組織戶外活動時會時刻謹慎小心,頗有如履薄冰之感。尤其是小學生各方面認知能力還處于懵懂階段,身體也比較脆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開展校園足球運動會束手束腳得多;二是校園足球活動的資金來源缺乏穩定保障。雖然國家體育總局每年會從體育彩票公益金中提取4000萬人民幣作為專項經費,但校園運動場地的開辟和維護、運動器材的提供、開辦比賽的經費等等,在全國眾多院校的現實面前,光靠國家和學校來支撐,還是有杯水車薪之感;三是學校和家長在認知上存在誤區。有的認為體育生低人一等,不給予充分關注;有的認識到職業體育選手的就業前景后,認為只要球踢得好,不學習也照樣上名校。這些錯誤觀念都代表了部分學校和家長對于足球課程開設后的前景預判,不利于學校合理安排足球訓練課程。
綜上所述,通過對足球的起源和發展梳理,了解了相關歷史情況。結合現代足球的規則和特性,對協調性訓練在小學足球課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有了認知。最后結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相關調查結果,對目前國內小學足球教育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列舉和分析。總體而言,中國足球事業必然要從足球教育抓起,足球教育則必然從小學階段開始重視,夯實人才基礎,才能結出豐碩的事業果實。那么落到實處,協調性訓練是小學足球教育應當注重的方式方法,需要學校和體育教師的充分重視,以便于學生在小學階段能得到關于足球知識的有效引導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