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師范高等學校 云南 麗江 674199)
作為高等教育領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生乒乓球運動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在大學校園中占據著關鍵地位。當前形勢下,必須宏觀審視大學生乒乓球運動損傷的預防問題,正確把握常見損傷部分與誘因,綜合施策,切實提高大學生乒乓球運動的整體效果。本文就此展開了探討。
乒乓球運動具有簡單靈活、適用性強等諸多優勢特點,備受人民群眾喜愛,經過多年發展與推廣,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大學生運動中,乒乓球運動同樣是普及程度最為廣泛的體育運動項目之一。乒乓球運動帶有一定的對抗性質,盡管不會與對手之間產生身體接觸與對抗,但在日常訓練與比賽過程中,若不注重安全防護,同樣容易導致乒乓球運動損傷,對大學生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長期以來,國家項目部門高度重視大學生乒乓球運動損傷的防護,在制度建設、過程控制、方法評價等方面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在乒乓球運動損傷預防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現實成就,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實踐經驗,為新時期更好地推進大學生乒乓球運動注入了強大動力與活力,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運動損傷問題的發生幾率。同時,各大高等院校也在專業性技術指導、醫療設施配備、應急救援培訓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不懈探索,成效顯著。盡管如此,受主客觀等多方面要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乒乓球運動中依舊會產生多部位、深層次的運送損傷,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身體健康與身體素質,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肩部損傷是大學生乒乓球運動損傷的常見類型之一,主要包括肩袖損傷、肩撞擊綜合征等。肩關節是人體自由度較高的骨關節之一,乒乓球運動中的諸多技術動作均需通過肩關節的靈活支持來完成,時常面臨著慢性損傷的威脅。乒乓球運動的特點就在于肩關節進行的超大范圍的突然、急劇活動,在上臂外展動作時,肩袖肌腱和肩峰下滑囊受到過量的擠壓和牽扯,致使肩袖肌會出現急性損傷。若在發現損傷問題后,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將對肩關節造成難以修復或治愈的嚴重后果。
腰部是連接人體上軀體與下肢的關鍵部位,是身體旋轉、發力的重點區域。在乒乓球運動中,部分大學生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腰部發力技巧,在轉身拉球、攻防轉換等運動過程中,會使腰部肌肉遭遇過于強烈的突發刺激,使腹外斜肌、腹內斜肌遭遇較高強度的外來負荷,當超出肌肉承受能力時,導致腰部損傷。部分情況下,腰部損傷是緩慢發展的,往往有局部性、孤立性的損傷發展成為整體性、系統性的損傷問題,同時誘發其他類型的身體損傷,降低腰椎穩定性,影響后期運動效果及日常學習與生活。
在人體結構中,膝關節的構成相對復雜,承載著人體的大部分體重,同樣也是乒乓球運動中的常見損傷部位。膝關節具有一定的彎曲度,在不同彎曲度條件下,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各不相同,通常隨著彎曲度的增大而承擔更多重量。研究表明,膝部損傷更多情況下是由膝關節受力失衡所致。部分大學生在乒乓球運動中傾向于追求主動進攻,頻繁采用滑步、交叉步等技術動作,向對方發起攻擊,這種運動方法對膝關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極為深刻的。
乒乓球運動的精髓在對技術動作的正確掌握與運用,只有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技術動作,才能充分體現出乒乓球運動的技術優勢,在比賽中贏得對方。部分情況下,大學生乒乓球水平普遍不高,在日常訓練與比賽中過度追求發力,使身體各個區域與部位遭遇更強烈的沖擊,背離了人體結構及功能特點,或強行按照自我意愿進行發力,不利于對形成對運動損傷的有效防護效果。同時,部分大學生在蹬地、轉腰、揮臂等方面技巧性不足,無論是在直式握拍,還是在橫式握拍中,均不清楚技術動作要領,手勢僵硬,擊球動作不規范,甚至盲目發力擊球。
與其他類型的體育運動相類似,乒乓球運動同樣需要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做好訓練與比賽前的熱身運動,充分激發身體各個部位肌肉群的活力,以充分保障肌肉群的爆發力??v觀當前大學生乒乓球運動實踐,普遍存在著準備工作不充分,熱身運動實效性與針對性不足等共性問題,片面地認為熱身運動可有可無,以至于在肌體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系統未得以充分調動的情況下,便盲目地投入到乒乓球運動中,肌肉群效用發揮不足,身體機能負荷較重,關節靈活度欠缺,加快肌肉疲勞,誘發運動損傷。
乒乓球運動具有專業性特征,必須具有相對專業的指導,并配置穩定可靠的運動場地與運動器材。實踐表明,大學生乒乓球運動的自發性較強,難以及時獲取更高效、更穩定的專業指導,在遇到技術難題及身體不適時,難以做到有針對性地調整與改進,或者在課后私自進行高強度、高負荷、連續性的訓練,過度追求訓練目標與比賽成績,背離了乒乓球運動的初衷。此外,部分乒乓球運動場地狹窄,通風條件、光照條件、衛生條件等不完善,安全防護設施配置不足,間接誘發運動損傷。
乒乓球運動對于技術動作要求較高,尤其對于部分初學者而言,更要嚴格接受專業教師的專業指導,全面了解與掌握各項技術動作的發力要領,并進行反復練習,形成肌肉記憶,養成正確的乒乓球動作模式,方可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要強化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乒乓球運動中運動損傷的自我防范技能,使大學生牢固樹立安全防范意識,摒棄傳統模式下僵化固化的體育運動思維,自覺運用乒乓球運動的正確方式方法解決運動中遇到的新難題。應針對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素質的大學生實施差異化教育,準確辨識各類潛在的損傷風險。
對于乒乓球運動而言,準備工作是否科學充分,直接決定著乒乓球運動過程的合理性,與運動損傷的發生概率密切相關。通過實施科學的準備活動,可有效降低肌肉黏滯性,提高肌肉伸展性,克服器官的生理惰性,更好地適應乒乓球運動節奏,充分挖掘肌體潛能。因此,應結合乒乓球運動訓練與比賽實際需求,由教練員引導大學生進行充分準備,做好熱身活動,喚起肌體興奮。通常情況下,乒乓球熱身環節可采取的活動有慢跑、拉伸、原地彈跳等,盡管這些熱身運動相對簡便,但所發揮的熱身效果卻不容忽視。同時,在科學的熱身活動后,也有助于調節大學生心理狀態,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理態度參與到乒乓球訓練或比賽中來。
在大學生乒乓球運動中,教練員始終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關鍵角色,是傳授正確技術要領與技戰術動作技巧的直接實施者與操作者,其專業指導能力的高低與大學生乒乓球運動損傷的防范效果密切相關。因此,應由專業教練員為大學生進行專業指導,根據大學生接受能力、身體素質、心理狀態等客觀要素的不同,尊重大學生個體之間的個性差異,采取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方法,制定詳細可行的訓練計劃,提高訓練過程的系統性與整體性,統籌協調安排不同階段與不同層次的專業訓練。在場地設備方面,應確保場地環境干凈整潔,具備良好的通風與光照條件,并根據不同的訓練需求配置齊全各類體育用品。
盡管現代高等教育環境相對輕松,但大學生的日常學業依舊極為重要,在乒乓球運動中,會體現出一定程度的惰性,需要進行科學有效的過程監督。在長時間高強度的乒乓球訓練中,人體肌體條件將變得相對沉重,若缺乏客觀監督與管理,則極易導致訓練自覺性與自律性缺失,身體狀態與心理狀態雙重低迷,身體靈活度與敏感度下降,既會影響訓練效果,無形之中也放大了運動損傷風險。在乒乓球運動監督中,應對大學生身心狀態進行動態化觀測,及時排出各類運動損傷誘因,做好日常膳食管理,對重點技術動作進行重點加練。
在運動損傷發生后,必須第一時間進行科學處理,以緩解身體不適,切實杜絕麻痹大意思想,避免過度依賴身體自行恢復能力。對于運動損傷程度相對較輕的狀況,可采用冷敷、按摩、包扎等簡單手段進行處理,防止損傷狀況擴散或蔓延。對于損傷程度相對較重的情況,則及時就醫,通過醫學專業方法做出應對。在損傷恢復過程中,應配合按摩、微動等方法,適時參加康復性訓練,循序漸進地推進身體有序恢復,防止盲目求快而導致的損傷加劇問題。此外,在后續乒乓球運動中,還應針對舊傷和易傷部位加強適當的力量與拉伸練習。
綜上所述,受技術方法、熱身運動、專業訓練等方面要素的影響,當前大學生乒乓球運動損傷預防中依舊存在諸多方面的薄弱環節與不足之處,制約著大學生乒乓球運動質量的優化提升。因此,有關人員應該從當前大學生乒乓球運動的客觀實際出發,充分遵循運動損傷預防的基本原理,從熱身運動、場地優化、專業指導等方面綜合施策,切實消除各類運動損傷誘因,將大學生乒乓球運動推向更高發展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