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楓葉國際學校 浙江 嘉興 314299)
體育運動要求運動員在平時的活動當中,需要身體和心理的高度配合,進行有規律的技術動作實施。田徑運動作為一項相對比較簡單的形式化規律性運動,在活動過程中需要練習者心理上與肢體的高度協調統一,并完成一系列的運動技術動作。在田徑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根據對于技術動作所表現出的效果給予評判,有的學生在進行跑步的過程中,會表現出四肢相對配合不當的狀態,這種狀態在平時被老師稱之為不協調的狀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根據老師所做出的評判適當的調整。身體的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夠快速的完成田徑運動中的技術動作實施。在動作轉換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性格的差異性所表現出外在的肢體動作會大大的加大不協調性的表現。從而對教師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不良的運動技術在田徑運動容易使學生產生運動損傷。對于體育教師來說,要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積極地調節學生的心理,改變學生不協調的技術動作,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本文通過實踐的教學效果,從學生和教師的角度論述不協調動作的產生原因與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為教師在以后的田徑教學克服和減少不協調學生的技術動作產生,總結一些簡單的經驗。
身體體能活動作為整個運動過程中的綜合評定指標,從肢體活動的動作力量、柔韌、靈敏等一系列的指標進行衡量。對于動作不協調學生來說,狹義的解釋以協調的靈敏性為主要參考指標。在同等的指令作用下,大腦神經支配運動肌肉所做的準確動作,來衡量學生肢體的協調程度,從科學的指標來測算動作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精準性。根據外在的影響因素能否在特定的速率和節奏下完成一系列動作。在老師發出指令之后,學生能否快速、經濟都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一系列技術動作,并且顯示出不協調的肢體活動,整體上我們將這部分學生稱之為動作不協調學生。
自身本體感覺得相對缺乏。本體感覺器官是機體在進行各種動作活動中,所要達到某種狀態的衡量點,根據每個個體本體感覺器官的發達程度,所表現出的動作特點也有所不同,每一個個體在進行自身動作轉化過程中,通過本體感覺器官的衡量表現出不同的速度力量,及其對于個體在完成田徑技術動作所表現出一系列效率較低的轉化動作,都是由于學生的本體感覺器官所要對于教師所表達的指令最真實的錯誤反饋。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對學生自我認知的本體感覺進行不斷地糾正,鍛煉肌肉與神經對于重新本體感覺的建立。
對于所要學習動作概念的不理解。教師在進行技術動作講解過程中,由于學生的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對于技術動作的理解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在做技術動作過程中,會產生很大的迷惑,從而使動作變形,并影響運動技術錯誤展示。
遷移動作混亂導致技術動作的不協調。學生在進行新的技術動作學習過程中會有一些經驗性的動作給予影響。這些動作大多數與新的田徑基礎動作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在神經和肌肉系統建立過程中很容易達到一些混亂,從而使學生在進行新動作的過程中,將一些老動作稍作轉化變成錯誤的技術動作,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做技術動作時的不協調。
對于學習田徑技術動作的心理厭煩情緒的產生。這種情緒變化能夠讓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過程反復練習,使學生的心理產生不良的心理動機,讓學生無法正常的完成老師所布置的教學任務,并且在強制學習過程中對于技術動作的排斥,最終讓學生失去對于學習的興趣,導致技術動作的不協調。
由于學生處于心理情緒不穩定狀態,在進行田徑教學過程中,個體差異性的變化,讓學生在技術動作掌握過程中參差不齊。來自多方面的影響因素使落后的學生對于技術動作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逆反心理。讓學生在內心深處表現出相對自暴自棄情緒。當學生在進行技術動作的演示過程中,來自于教師和學生的另類眼光是他們失去了對于技術動作學習的真正目的。
焦慮心理的產生讓學生在進行技術動作學習過程中,更加注重外界對于自身的學習,在動作演示階段總是感覺自己是全班最差的學生,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同,展示出焦慮的心態和緊張的情緒,并且放棄在課上練習的機會。
自卑心理使得學生在進行田徑技術動作學習過程中,總是認為自己在各種身體狀況和技術能力方面,相對較差,不愿意與教師配合。在訓練的過程中,總是以應付的心態對待。認為自己無法真正學會復雜的技術動作,從而導致了對于動作認知能力的錯誤理解。
在田徑教學過后,教師對于每個學生的技術動作評價,使學生產生了麻木的心理,認為自己無論在怎樣努力都無法掌握真正的技術動作,從而喪失了對于正確動作學習的興趣,以自我認知為主體,無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建議。
自身先天遺傳條件的運動能力影響。先天的運動因素是學生在田徑運動過程中,達到良好運動技能的保障。大多數田徑運動成績較高的學生,父母的運動能力相對較好,并且能夠在運動技術掌握過程中。很快的完成老師所布置的教學任務。
自我認知不足。在技術動認知中,不能夠正確的理解技術動作的關鍵點。當學生在田徑教學學習過程中,對于技術動作的學習認識不足,以自己的主觀意識來判斷自身對于技術動作學習能力的情況。在進行不斷重復的練習過后,無法達到最終的練習目標,從而導致學生失去了對于技術動作學習的信心。
年輕教師教學初期由于教學方法的不當,當給學生帶來不良的效果。當進行田徑教學過程中,一些動作不協調學生在學習中,仍處于積極的練習狀態,由于教師所設置的教學方法和鼓勵評價措施,對于學生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從側面遏制了學生對于技術動作重新學習的欲望,從而達到了自暴自棄的效果。
學生對于良好學習氣氛的適應。教師在進行班級授課的過程中無法控制全部學生的學習狀態。因此會忽略一部分學生,有的學生在學習中,受到其他同學的影響,嚴重干擾那些不協調學生的自尊心。最終,讓學生在不和諧的氣氛當中,容易失去主動性,無法去完成教師所布置的技術動作學習任務,在體育課教學中,這方面的原因導致技術動作不協調的案例有很多。
作為學生來說,在技術動作學習過程中受到大多數同學和教師的關注,能夠很好的提高他們學習技術動作的自信心和興趣。教師在進行田徑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適當的評價手段,對于個別的學生給予一定的鼓舞和指導。僅僅是一句話和一個簡單的動作都能夠很大程度的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就是在動作指導中要不斷地通過身體和語言刺激,讓學生真正得到學習過程中的認同感,引導學生相互之間鼓勵相互幫助,達到共同進步,培養學生積極的自信心完成克服技術動作學習困難的能力。
對于學生來說,心理狀態處于不穩定狀態,外界不同的困難都會給學生很多不一樣的影響,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合理的心理疏導,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技能上經驗的交流,讓學生的心理能夠很好的適應對于技術動作所要遇到的困難。大大的加大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師在進行田徑技術動作教授過程中,要通過不斷地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完成技術動作的學習。在近些年課程改革的基礎上,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寓教于樂的方法,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之下去學習一些較為困難的技術動作,從而破除學生對于困難技術動作心理困難的顧慮,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去完成田徑技術動作,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在進行田徑技術動作學習過程中,首先要充分的了解班級學生各個身體狀況。從實際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學生們學習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根據學生不同的心理和學習技術動作的難易程度布置不同的教學任務。讓不同的學生在相互配合和完善的過程中進行合作學習,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設置出更加有困難的學習任務。進行分層次教學,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效果。
在技術動作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之間的爭強好勝心理,讓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過程中,容易受到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很難真正意義上的投入到技術動作的反復學習過程中。很多技術動作都是通過不斷反復的練習,從而達到動作定型。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營造出一個和諧的相互幫助和合作團體讓學生之間通過不斷的合理競爭去完成一定數量的重復性練習,從而達到技術動作定型的效果。
對于不協調學生來說,要針對個體特殊的具體情況進行一系列有針對性教學指導,對于特殊的學生,要從內心深處給與心理干預,制定出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制定出適合這部分學生練習的相關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完善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并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