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艷,馮建軍
(山西中醫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619)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近幾十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家正式發布的《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國內政策支撐體系和國際協調機制逐步完善。可是伴隨著不斷加強的中醫藥國際交流,問題隨之而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才,具有高水平英語能力的中醫藥人才匱乏。我國中醫藥要走出去,要引領世界中醫藥發展的方向,需要大批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中醫藥人才。
目前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外語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全國43所高等中醫藥院校中只有極少數院校開設了學術英語課程,大部分院校還在進行通用英語教育。而且大部分學生的通用英語水平很一般:聽力口語較差,讀寫稍好。以筆者所在的山西中醫藥大學為例,大二學生的四級通過率為60%左右。通用英語教育是單純學習語言的教學,除了四六級考試和考研之外,與學生的專業發展幾乎沒有關系。而且通用英語詞匯很少涉及專業用語,像醫學、法律、金融、軟件等專業用語在詞匯和寫作等方面都與通用英語很不相同。35年的教育實踐也證明通用英語教育在培養學生英文專業文獻閱讀、英文專業論文撰寫、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和科研創新精神等方面毫無建樹。所以近年來各高校紛紛縮減大學英語課程的學分。事實上,并不是英語課沒用,而是搞錯了方向。
學術英語和通用英語的差異不在難度,而在于教育目的:學術英語教育是為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的教學,而通用英語教育是為打基礎學語言的教學。學術英語教育是學習如何使用語言的教學,是基于需求驅動的,是根據專業學習和未來工作場景設計大綱的[1]。它要訓練以下3種技能:聽英語講座、講課,用英語記筆記,閱讀英文專業文獻;用英語撰寫文獻綜述、論文、大會摘要和學術文章;用英語宣讀論文,陳述演示研究成果,參加學術討論。此外,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學術規范能力和溝通能力。而這些正是我國現在大部分中醫藥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欠缺且急需的。
目前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上中醫藥學術研究如火如荼。國外有關中醫藥類,尤其是針灸類的論文數量正呈逐年增加趨勢。但是國內的中醫藥工作者、研究員、專家學者以及中醫藥院校的研究生發表文章大部分還是用中文。因為他們接受的是單一的通用英語教育,專業英語技能缺失,閱讀國際學術期刊上的專業英文文獻、撰寫英文論文能力弱,跟不上國際中醫藥界的科研發展步伐,滿足不了世界對中醫藥學科的理論和實踐需求,在科研學術領域極其缺乏主動性。這樣下去我們難以做到知己知彼,中醫藥國際化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我國中醫藥專業的大學生需要學習通用英語,以使在今后的國際交流中能用英語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但國家更迫切地需要他們學好學術英語,以便有能力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參與國際競爭,了解中醫藥國際前沿的發展狀況,在中醫藥國際科學技術研究領域發出中國聲音,在世界醫學科學領域占領中國高地。
中醫藥國際化,就是讓中醫中藥走向世界,在全世界范圍內被認可并應用中醫藥。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但是中醫藥國際化并非輕而易舉,面臨諸多挑戰,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中醫藥人才短缺。中醫藥人才的數量、質量和分布決定了中醫藥事業整體水平的高低。山西振東集團的董事長李安平也曾提出中醫藥國際化路徑的三部曲——“科研國際化,產品國際化,產業國際化”,并進而指出:“想要中醫藥走向國際,必須讓科研先行?!边€有學者提出利用學術力量和商品貿易力量結合開展與他國的醫藥衛生學術交流、產品及技術交流。實行人才國際化融合策略,要將教育與服務相結合,加強中醫藥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通過優化中醫藥人才隊伍結構,加強對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外語能力的培養,形成穩定的中醫藥國際化人才培養機制[2]。
為應對以上中醫藥國際化面臨的挑戰,有的院校秉承習近平總書記振興發展中醫藥的重要思想,提出新時代的中醫藥人才應掌握寬厚的中醫與現代醫學知識、豐富多元的交叉學科知識;有的院校注重實踐劉延東副總理提出的“通人文、讀經典、重臨床、強能力”的綜合人才教育;在2019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陳百靈也提出緩解中醫藥事業人才短缺現象和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都需從多方面培養中醫藥人才。因此,要加強中醫藥院校教育與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強化中醫藥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這些改革措施都極具實效性,符合時代要求,但都沒有鮮明地提到中醫藥人才的英語水平。可是中醫藥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批判性思維、科研創新能力;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廣闊的國際視野、開拓的科研精神。在中醫藥國際區域合作進程中,需要有與世界多元文化進行交流、合作并推廣中醫藥的能力。而這種復合型中醫藥人才如果缺乏高水平的外語技能是達不到要求的。學術英語教育可以提高和加強中醫藥專業大學生的各項英語技能,尤其是提高大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可以使學生具備進行中醫藥科學研究的深度國際合作和廣泛交流的能力,使中醫藥的科學研究融入世界科學技術大環境中的能力。因此,我國中醫藥院校唯有盡快開設學術英語課程,以學術英語為主、通用英語為輔,通用英語和學術英語合理配置,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才能逐步提高我國中醫藥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國際競爭力,才能為我國中醫藥國際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目前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大多數國家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但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后教育質量嚴重下降也成為隨之而來的一個世界難題。因此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勢在必行。2015年10月印發了《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截至2017年底:我國有高等中醫藥院校43所(其中獨立設置的本科中醫藥院校25所),6所中醫藥院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11個中醫藥相關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
針對以上兩個雙一流標準,筆者認為外語教育方面學術英語教育改革是很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項舉措。上文中已談到目前我國中醫藥高等院校外語教育現狀:以通用英語為主。通用英語課程的教學大綱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墒聦嵣?,絕大部分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后都很少需要用英語進行信息交流,更談不到跨文化交際,除了少數發達省份,我國其他地區的涉外企業并不多。因此這個教學目標與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狀況是不相符的,與我國的國情是不相符的。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覺得學英語現在有用,將來工作之后更有用?那就是將英語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利用英語這項工具助力專業發展,如此一來,學生英語學好了,專業更強了,雙贏。這里所說的英語就是英語學術論文寫作,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研究的學術能力[1]。這樣才是基于需求驅動的英語學習,有需求才有動力。一旦學生認為學術英語是一門非常有用的課程,那么他們也會積極地、主動地學習通用英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因此,在本科教育中,開展大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本科生用英語閱讀和撰寫研究論文的教學與研究已成為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中外語教學工作者的重大新任務[3]。學生的英語學術論文寫作水平上去了,在國際上相關期刊發表文章,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就增多了,才有望提升我國大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培養出具有引領未來發展能力的各類卓越人才,最終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
學術英語教育改革很難,很復雜,畢竟通用英語教育已經施行了35年,一旦改革,整個課程體系需要重新構建。而且鑒于生源、師資、學校硬件以及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各高校的學術英語教育改革在課程設置、學時年限、教材難易度等方面肯定會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否則會加大學術英語教育改革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難度。但方法還是有的,難的是改革的勇氣和堅持。我國其他中醫藥院校應以上海的經驗為藍本,在具體的改革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適合本校的改革方案。
外語教育是我國重要的軟實力資源,對于國家總體戰略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的支撐和推進作用。對照十幾年前制定的美國國家語言戰略目標,我國外語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國國家語言戰略目標包括維護美國的國家安全;維護美國在全球的經濟利益;傳播美國聲音;為海外戰場的軍事情報人員、外交人員裝備“語言武器”,滿足海外戰場軍事、外交和情報需求。這四點正是我們不太熟悉的外語力量。
現在中醫藥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中醫藥院校而言,以學術英語為核心的外語教育是維護我國中醫藥全球經濟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在世界中醫藥領域傳播中國聲音的必備工具,更是引領世界中醫藥發展的強大武器。在英孚2019年11月發布的《第九版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全球排名中,中國的英語熟練度水平穩步上升,達到53.44分,位列100個母語非英語的國家和地區中第40位,首次從低熟練度晉級中等熟練度。但是英語熟練程度高不等于專業英語技能水平高。清華、北大的學生的英語水平應該很高了,但有專家調查表明他們通過四、六級考試之后,在閱讀英文文獻、撰寫英文論文方面仍然力不從心??床欢⑽奈墨I就不了解自己專業領域內別人在干什么;不會寫英語論文,自己的觀點也得不到很好的闡述,盡管可以找人翻譯,但總不如自己懂來得方便和準確。尤其是中醫藥,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背景的這一玄妙的醫學體系,用漢語解釋給中國人聽,對方都不一定明白,更何況要用英語講給外國人聽。所以只有具備出色的英語能力才能讓我國的中醫藥人才在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傊瑢W術英語教育改革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大學生國際競爭力的有力保障。
因此,我國中醫藥院校一定要重視外語教育改革,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重點人才培養目標,加大對大學生學術英語能力的培養,把學術科研能力作為本科以上學歷學生的一項重要素質來考察,在本科生階段就加強鍛煉對更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4]。
綜上所述,各中醫藥院校外語教育改革應該向上海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學習,敢為時代先,為了我國的中醫藥發展大業,為了我們中國夢的早日到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