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漢偉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學校文化是由全體師生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并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準則及規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等的整合和結晶,其最高價值在于促進人的發展[1]。學校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隱性教育因子。職業院校育人實踐中,要重視學校文化建設,并以此來加快內涵建設,體現辦學特色,促進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
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我國職業院校文化建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學校文化作為學校發展的軟實力,普遍受到重視。同時,現代職教視野下,師生對學校文化的需求更強烈,要求也更高。而當前職業院校文化建設暴露出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發展,主要體現為3個“缺乏”:一是缺乏本校特色,只是借鑒其他院校的經驗和形式;二是缺乏現代氣息,在文化建設中沿用老思路、老辦法,不能將現代社會元素很好地融入其中;三是缺乏時代特性,不能按照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推進學校文化建設[2]。
衛生類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理念和頂層設計也存在問題,僅注重有形的物質文化建設,教育功能發揮不充分。新時代的文化與思想呈現多維交叉特征,師生的價值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功利化傾向并影響到職業發展;僅重視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忽視了醫護職業道德培養。校企合作開展的文化建設內涵不豐富,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雙師團隊建設、課程改革、產學研合作等方面,文化建設存在短板,企業教育資源和學校資源融合不足等。
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必須學會“把技術的物質奇跡與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來”[3]。
校園文化建設不僅體現在校園面積、教學設備、教學環境等有形環境的改善上,更要有反映學校內涵的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文化生活、集體心理氛圍和學校群體觀念認同等內容。課程設置、學生教育等活動都圍繞學校的校風、價值理念展開,做到軟件和硬件結合,實現形式和內涵的統一。
傳統職業教育較為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但對與未來工作相關的人文素養、道德倫理、審美能力、責任感、價值觀等關注不足,急需加強,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高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6個方面進一步下功夫。
職業院校文化建設需要彰顯職業特色,要結合本校的歷史傳承、專業特色、學生榜樣、行業要求等特點,建設具有鮮活生命力的特色校園文化。
校企高度融合是現代職教發展的必然要求,職業院校內部文化建設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閉門造車的結果是培養的學生不符合企業崗位需求。在校企文化共建中,要深入了解企業文化特色,根據學生身心特點,確定既符合本校文化特點,又能融入將來可能就業的行業、企業文化的創新文化。
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最早是普仁衛校,學校傳承“普仁”精髓,一直堅持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衛生職業精神;學校堅持“普仁濟世,普醫為民”的價值理念,以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仁”的思想為核心,將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發揚光大;學校倡導“內涵、創新、特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提煉了“仁愛精誠”的校訓,形成了“厚德崇真,博學強能”的校風,“勉學律行,蘊才樹人”的教風和“慎思篤行,敏學善能”的學風;努力培養具有崇高理想、良好職業道德、豐厚文化素養、精湛職業技能的醫藥衛生技術人才。
南丁格爾作為護理戰線的代表人物和“白衣天使”,以較強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把真誠的愛心無私奉獻給了每一位患者,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對待每一位患者。學校教育實踐中,讓學生在平時學習、生活、工作中不斷體驗和感悟南丁格爾精神,在良好的行業文化和職業環境中成長成才。
重視典禮儀式,培育職業情懷。通過“入學教育”主題活動,幫助新生增強職業意識、端正學習態度,感受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不同,讓職業意識的種子扎根在學生心中,如校史介紹、系列講座、專業介紹、規范養成等;通過隆重的儀式,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同時堅定其獻身醫療衛生事業的信念,如拜師禮、授帽儀式、宣誓儀式、畢業典禮、節日慶典等。
緊抓日常管理,培養良好習慣。引導學生重視日常行為規范、實訓場所禮儀等,內強品質,外修禮儀,提高個人修養,展示白衣天使優雅得體的姿態;加強宿舍管理,開展班風學風建設、主題德育和競賽活動等。
地域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歷史積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是學校文化的源頭活水。如以太湖流域蘇錫常為中心的吳文化,靈動鮮活,講求婉約柔美,具有細膩柔和而又視野開闊的特點,提倡兼容并蓄、博采眾長,睿智機敏、聰慧靈動,求真務實、經世致用,勇于創新、不斷超越等。吳文化具有的厚德載物的和諧性、兼容并蓄的開放性、經世致用的務實性、開拓進取的創造性,對當代社會和學校教育依然產生著深遠影響。
創新活動是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開展了“三階段五層次”職業素養培育系列活動。針對女生較多的現實,擷取花朵含苞到盛放的3個過程,將在校5年間的職業素養培育劃分為“萌芽—生發—綻放”3個階段。以第二課堂為載體,以生活德育、實踐德育方式開展多樣化社會實踐,將第二課堂、校園活動、社會實踐多個維度的各項碎片化內容進行整合,使職業素養培育方案整體框架顯現。這既有利于順應學校正常教學計劃和學生管理工作,又能真正將職業素養教育滲透到學生在校學習的各個階段。
“無錫衛校天使愛心團”是中國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分隊,社團以“傳承南丁格爾精神、開展生命教育、推進專業志愿服務”為3個支點,始終秉承“人道、博愛、奉獻”精神,開展社會服務、社區服務、醫院服務、健康知識宣傳、醫藥常識普及等活動,竭盡所能,無私奉獻,服務群眾,回饋社會。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活動,在扶危濟困、敬老助殘、助人為樂和衛生保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的路徑有很多,傳承與創新是主要路徑。學校文化建設以當前較為成熟的PDCA管理工具即“構建、踐行、審核、改進”為依托,解構為傳承對接、階梯延伸、多維外化、評估改進4個階段,逐層深入、相互滲透、動態循環、螺旋上升[4]。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主旋律,蘊涵著先進思想、人生目標、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豐富的文化元素,是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的內涵。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要在把握好內涵的基礎上創出特色,要從全局尋找校園文化的呈現方式,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有觀念的也有行動的、有課程的也有活動的,多元呈現,交叉融合。要在正確價值引領下進行學生德育和學業的診斷、評價,促進職業院校文化建設和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現代職業教育需要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和現代人全面發展的要求,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主動對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與就業崗位,培養德技雙馨的職業人才。職業院校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在不斷吸收、融合社會主流文化的同時,創建具有鮮明職業特色的學校文化。
衛生類院校醫德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樹立“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價值觀,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團隊合作、溝通能力是醫學教育中必須培養的能力,學生在未來職業中進行醫、護、技、藥等多崗位合作是工作的必然要求。將德育融入課堂、融入社會實踐,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保證德育的連續性和全面性,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文化建設,在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