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林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 100089)
2019年男籃世界杯在中國的舉辦以及國內聯賽越來越具有觀賞性、娛樂性,進一步推動了籃球運動在國內的發展。隨著大學生籃球聯賽知名度的提升,大學生球員影響力的提高,更是豐富了大學校園文化,營造了濃厚的校園籃球氛圍,提高了他們參與籃球運動的意識和積極性,促使越來越多的公共體育學生在選修體育課時選擇籃球。但高校公共體育籃球課在授課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則會對教學產生負面影響,打擊學生學習籃球的積極性。
大多數高校籃球教學設施基本上能滿足一個班一個場地,兩個人一個球的教學條件,公共體育學生上籃球課基本都在室外,現在的大學生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比較嬌弱,天氣條件不好時參與課堂練習積極性低。近年來高校招收人數增加,選擇籃球課的學生數量也必然增加,學校的教學設施沒有及時完善,產生高校教學設施不足的情況,無法滿足教師和學生上課的需要,造成學生練習量不足、技術掌握不扎實,教師無法達到既定的教學進度等問題。
高校體育老師現在都是籃球專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其中不乏還有一些既是高學歷還是高水平運動員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管是教授學生技戰術還是理論知識,都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不存在學生“吃不飽”的情況。但是,如何把高校中雄厚的師資力量通過教學轉化成學生自己的東西,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高校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學生身體素質以及籃球基礎差異較大的情況,對籃球教師設置教學目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體育作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關鍵環節,需要激發學生對于運動項目的興趣,習得一項運動技能,為終身參與體育活動奠定基礎。當教學目標設置的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對身體素質及籃球基礎有差異的同學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目標過高可能會打擊身體素質及籃球基礎較差同學的積極性;目標過低時,身體素質及籃球基礎較好的同學容易驕傲自滿,出現失去學習動力等情況。目前高校公共體育籃球教學目標設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適合大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以及籃球技術水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也設置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一部分同學以培養興趣為主,另一部分同學以提高技能為主,教學目標的設置要因材施教、注重目標的多元化。
學生身體素質以及籃球基礎差異較大,使得教師在選擇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練習形式時要考慮到大部分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在選擇教學手段、方法時難以及時變通,一學期的課可能會出現內容單一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興奮性會逐漸消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的實施分層教學,特別針對女同學要以培養興趣為主,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通過課堂觀察以及與對籃球教師的訪談,大部分公共體育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一般,特別是一些大一新生,可能因為高三學業緊張缺乏鍛煉而身體素質不理想。在選擇籃球課的公共體育學生中存在籃球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甚至還會有一些零籃球基礎的同學,尤其是零基礎的女同學情況比較普遍。這些情況給籃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難度,對教學內容的選擇都提出了要求,教學內容的難度過高會導致一些同學“吃不了”的情況,難度過低會導致一些同學“吃不飽”的情況。
高校公共體育籃球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兩個內容。但是通過課堂觀察與學生交流了解到,公共體育籃球課教學內容的構成主要是以基本技術為主,包括運球、投籃、傳球、三步上籃等,籃球基本理論、戰術、規則在教學內容中所占比例較少。在教學中緊盯籃球技術的傳授,使得學生每一節課都只是在進行簡單的動作模仿,這種用技術教技術,為技術教技術的傳統教學模式傷害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抑制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性,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而且只重視籃球技術中的進攻技術的教學,很少教授甚至不教授防守技術,無形中給學生灌輸一種防守不重要的理念,這與現代籃球運動中強調攻守平衡的理念相悖,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籃球觀念。
理論知識的匱乏,使得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概念比較模糊,在練習過程當中出現了技術錯誤較多,練習效率不高,技術動作掌握不扎實的情況。在教學中缺乏戰術的教授,則無法培養學生的戰術意識,提高學生的戰術素養,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一些高校中存在考試內容就是教學內容的現象,一學期的體育課都在不斷重復練習考試內容,形成應試教育。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在第一節課時情緒高漲,有著高度的積極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課內容的不斷簡單重復,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大幅降低,練習態度不端正,直接影響了整個教學質量。高校公共體育籃球教學內容大都是對高中體育課的簡單重復,直接降低了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學生對于教師所教授的內容感到枯燥乏味,學習的主動性不高,課堂表現懶散,教師對于教學也缺乏應有的熱情,甚至在一些高校中還會出現“放羊“的現象。
高校公共體育的籃球教師在課堂中開展教學比賽的次數較少,而籃球是一項充滿對抗、激情的實戰型運動,學生如果無法通過比賽體會到籃球的樂趣,則不利于學生興趣的養成。實戰比賽較少,學生所學的籃球技術得不到在比賽中運用的機會,就不能真正理解該技術動作的意義,以及如何合理的使用該技術動作,技術練習與戰術訓練無法聯系起來,課上所學的東西永遠停留在練習層面,沒有形成運動技能,不利于學生形成整體的籃球觀和籃球的全局意識,對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沒有奠定良好的基礎,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當前,高校公共體育籃球課的考核內容主要是投籃和運球上籃,評價考核方式仍采用傳統模式,學生最終成績由到出勤率、課堂表現、技能考試三部分構成。只強調技術的考核,對學生理論、戰術掌握的評價相對較少,評價內容結構上僅達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五大目標之一的運動技能目標,形成了以技能為主到的評價體系,導致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效結合,不能全面體現學生的籃球技術水平。一些高校考核形式單一,缺乏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過于注重結果評價,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評價標準統一,不利于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生作出個性化的評價。
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要科學劃分籃球基本技術、戰術、基本理論所占比重。理論與技、戰術相結合,把技術、戰術合理組合在一起,在技術練習中培養戰術意識,在戰術練習中學會合理運用技術,籃球基本理論知識要為技術運用、戰術素養的培養提供相應的指導,促進籃球水平全面提高,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董倫紅、饒英在《基于課程理論的高校籃球課程改革》中把籃球課程內容序化為陣地進攻、由攻轉守、陣地防守、由守專攻4個項目,提出了按4個項目分別構建學期課程內容和按照項目—任務—知識與技能的順序進行學期籃球課程內容開發的觀點。該課程內容建構的方法以籃球實戰為基礎,可將技術與戰術聯合起來,將籃球戰術聚焦于籃球技術與基礎配合的自上而下的籃球組織教學內容,學生可以在練中學,在學中練,整個練習更貼于實戰環境,由原來技術的簡單應用轉向全面發展學生的競技能力,學生真正習得運動技能,為終身參與體育奠定基礎。
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練習形式,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根據學生身體素質、籃球基本技術、男女比例合理地運用分層教學法,對不同性別、不同能力基礎的同學,對于技術動作的完成要有不同的標準,對他們提出不同的發展目標。要注重培養女同學對于籃球的興趣,為她們終身參與體育奠定基礎,對于一些有基礎有興趣的男同學,要給他們講解一些比賽技巧,滿足課后運動的需要,提高他們的練習興趣。
有些評價方式過于強調對于學生技能的評價,缺乏對學生籃球基本理論、戰術素養的評價,導致學生籃球技術水平提高緩慢。以往過多注重結果性評價,忽視了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評價,要由注重結果向注重過程轉變,讓學生體會到進步的喜悅;豐富評價內容,追求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適當的增加比賽性評價,在比賽中對學生的技術運用是否得當,所表現出來的戰術素養、籃球意識,在比賽中所比表現的態度進行全面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對籃球的興趣。
在教學中要注重籃球基本技術的傳授與練習,特別是對一些具有一定籃球技術基礎的同學,他們往往不熱衷課堂所教授的基本技術動作,對復習或沒難度的內容沒興趣,對這類同學需要加以引導,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可以適當的給他們提高練習難度。當學生的技術動作出現錯誤時要及時糾正,抓好技術關鍵,注意一些動作細節的傳授,提高學生練習的質量。
根據學生的技戰術水平合理分組,適當的組織教學比賽。給學生創造運用所掌握的技、戰術的機會,使學生通過比賽來鍛煉和提高自我,教師對于學生在比賽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并糾正,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課堂及課后進行認真練習,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增強籃球興趣。在比賽中要注意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勝負價值觀,在比賽中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敢于承擔責任,避免埋怨他人,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體育教學要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和“健康第一”的理念和原則。高校體育作為學生生涯的最后一堂體育課,對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意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社會籃球勢頭高漲、校園籃球氛圍濃厚的大背景下,要求高校籃球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籃球專業素養,創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更新籃球技能知識,改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參與大眾運動所需要的競技能力。通過本文的研究,希望能為高校籃球教學改革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