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修亮
(長春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2)
隨著競技體育的發展,人們對體育運動的關注和喜愛與日俱增。在競技體育中,運動員若想取得競技中的勝利,不僅應從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規范性上著重訓練,更應該注重心理素質的訓練。在體育競技中,非智力因素,即心理層面有時會對競賽結果有決定性的影響。雖然我國田徑運動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值得注目的成績。但是,競爭越大,壓力也就越大,心理影響問題逐漸深入人心。對于運動員和教練們來說,訓練效果在賽場上得到呈現,但這并不能代表全部。如果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較好,那么他的成績也可能遠遠優于預期。如果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較差,即使技術能力再高超,在賽前出現過度緊張,就很難發揮自己的真實競技水平。
競爭就是比賽雙方彼此之間為唯一的勝利而權力爭奪的過程。成王敗寇,一般競爭中只有少數人是勝者,大多數人只能品嘗失敗的苦果。就田徑運動來說,雖然運動員的身體彼此很少有激烈的對抗,但其項目本身充滿了激烈的對抗性,分秒必爭之中決勝負。不僅如此,對于田徑運動員本身來說,由于田徑運動多數項目基本上都是個人賽,運動員沒有隊友可以依賴,一切都要靠自己。因此,作為田徑運動員就要具備更高的抗壓能力、更出色的心理素質、更堅強的意志品質。
競爭是把雙刃劍。好的一面是,運動員可以在競爭中發揮自己平時發揮不出來的能力,激發斗志和迎難而上的勇氣。人的本質都是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運動員在競爭中如果發揮出了,取得了勝利,就能贏得認可帶來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和決心,對日后的訓練和發展大有好處。一個人想要成功的動機越強,他的競爭心理也就越強,所受到的挑戰也越大,為了達到目的,他能夠忍受過程的艱辛,始終保持充沛的精氣神和昂揚奮發的斗志,不懈努力直到困難克服,理想實現。這個過程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要培養競爭意識,教練員應當在全面掌握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后,審慎地評估運動員的長處與短處,并規劃好未來的培養路線。在這個基礎上,讓運動員擁有清醒的自我認識,既不過分掛礙于缺點,又不否認自己的潛在能力有待發掘。一個有見識,有目標的運動員應該做到既有短期目標,又有長遠目標。每一階段的目標都要彼此呼應,有始有終。盡量克服參加比賽前的心理障礙,不要過度恐懼和擔心。這一切都來自于內心的堅定信念,相信自己,是自信而非自負。教練員總結每一次比賽的經驗教訓,在進步中肯定運動員的潛力,爭取最大化的發揮他們的能力。通過增加模擬實戰對抗的形式,讓運動員適應比賽的環境和氛圍,時刻把排斥緊張的參賽狀態,達到在訓練中不放松,比賽中不緊張的效果。
大部分年輕運動員由于還處于生理與心理發育的關鍵期,各方面不夠成熟,意志不夠堅定、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對比賽懷有恐懼心理。因此,教練員應該重視培養田徑運動員較好的心理素養,為運動員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田徑運動中接力賽是需要團隊配合的,在其他項目中,運動員都需要調整好心理狀態獨自面對比賽,盡可能地將平日里訓練的成果在比賽中得以發揮。
田徑運動的訓練是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一個動作可能要重復成百上千遍也難有長進,可以稱得上是枯燥乏味,這種情況下極易使運動員感到消極怠惰。除此以外,訓練場上的孤獨冷清與比賽場上熱烈的氣氛形成鮮明對比,對于熟悉了訓練場氛圍的運動員的心理會產生不良影響。田徑運動員在長時間的高強度比賽中要學會心理調適,從而取得比賽的好成績。
田徑比賽中,由于多數運動員并沒有過參加大型比賽的經驗,在專項體育技能和心理訓練上都缺乏專業化的指導,使臨賽的緊張等心理狀態影響著應有技能水平的發揮。在短跑項目中,心理穩定性對短跑的成功與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多數運動員處于心理狀態上的不穩定期和可塑性較好的發展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的心理訓練極易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心理素質的提升則直接影響著短跑項目成績的高低。
心理訓練的重視程度關系到對心理訓練的參與與認識,通常來講,學生越重視心理訓練,相對心理素質較好,反之,則心理素質較差。訓練中方法的創新和優化、多元化、趣味化發展都是提升運動員注意力的較好方法。不僅如此,心理訓練能幫助學生緩解甚至消除緊張心理狀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對運動員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產生動機都具有較好的效果。在訓練中,運動員的精神狀態、對訓練參與度、對訓練的態度都會影響實際訓練,對訓練處于肯定態度下的運動員會在訓練中產生自我滿足感、自信心提升、肯定自我等內心體驗;而在否定態度的影響下,運動員會對自身產生懷疑、恐懼訓練、缺乏自信等內心體驗,對訓練效果的優化十分不利。
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與戰略技術、體質狀況等相似,既受先天條件的影響作用,又需要后天訓練中投入努力,而心理素質的培養也需要經歷長期系統性的訓練,通過不斷的科學重復訓練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運動員在平時的比賽和訓練中經常處于高壓狀態。這種壓力包含以下幾種:
首先是來自社會的壓力。很多田徑運動員肩負著為國爭光的使命。在高期待下的背后自然是高壓力;
其次是來自學業的壓力。很多非職業運動員不僅需要進行高強度訓練,還要學習文化知識,這就導致運動員兼顧不來,很多運動員學業水平較差;
第三是來自本身的壓力。每個運動員都希望成為賽場上大放異彩的那一個,但是只有少數人能夠成為冠軍。比賽的成績不僅涉及到個人的榮譽、國家的榮譽,也關聯運動員的生計。
很多高校的運動員訓練水平并不是很高,參賽經驗也較為匱乏,導致一參加正式比賽就容易出現情緒的反復波動情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的運動員容易注意力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比賽中發揮失常,不僅不利于比賽的正常開展,對運動員的未來發展也是不利的。與之相反,如果運動員能夠保持穩定的情緒,就能在比賽中保持良好的身體機能和專業素養,對提高比賽發揮水準和未來發展大有好處。
心理訓練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影響與優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在賽前心理訓練的時間安排上,能充分表現出訓練的科學程度,在賽前進行訓練時間上的優化,對比賽成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讓運動員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就要把握他們的奮斗動機,這個動機是由運動員的三觀和成長環境決定的。激發運動員的訓練動機應當從自然動機和綜合動機兩個方面入手。關于這一點,首先應當從國家和民族為第一出發點,讓運動員時刻將祖國的榮譽放在心上,民族繁榮的使命記在心間;其次,要不斷強調運動員的理想,用優秀的前代運動員作為榜樣,鼓勵運動員時刻朝前看,直到實現人生目標;最后,要從自尊心的角度刺激運動員。每個人都注重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用周圍人的觀點警示運動員,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變化。
通常情況下,心理訓練的接受效果與教練員的時間選擇具有直接的聯系,將心理訓練安排在運動員精力較為集中、體力體能相對充足的時間,往往會取得較好的心理訓練效果。除了運動員自身需要學會心理調整,教練員也應該及時輔助運動員能夠保證以較愉快的心情參與訓練。
首先,教練員應當注重培養運動員的意志品格。田徑運動是長時間、高強度、高質量的運動,有的時候為了突破記錄甚至超越了人類極限。教練員必須深悉此點,在日常的訓練安排上要科學合理,避免使運動員過勞。當運動員出現心理波動時,要及時交流并調整訓練策略;
第二,不論是在訓練、比賽還是日常生活,教練員都應該在嚴格的同時展露親善和藹的一面,積極主動地與運動員溝通交流,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適時的意見,從而拉近與運動員之間的距離,讓運動員能夠從心底里信賴教練員。在學業壓力上,由于運動員一般文化的素養不夠高,學習上沒有掌握良好的技巧,在學業壓力和運動壓力的雙重鎮壓下會感到喘不過氣來。教練員可以從旁協助運動員制定好學習與運動訓練的計劃,讓運動員對時間有良好的把握,心里有底,不慌不亂。在這個計劃中,教練員可以為運動員設立階段性目標,根據目標完成的情況,即使調整計劃。只有運動員看得見自己的收獲和進步,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運動員積極投身訓練的決心和勇氣;
第三,要注重培養運動員的迅速調整適應能力。田徑運動都是緊張而節奏快的,運動員要能夠快速地從普通狀態進入到比賽狀態并非易事。不僅要有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運動員還應具備抗外界干擾的能力,不要因為外界的刺激導致情緒起伏,影響了整個比賽的把握。田徑運動是廣大受眾喜愛的項目,比賽中少不了觀眾的吶喊助威,運動員應該具備內驅性,將這種外界刺激轉化為內在動力,提升戰斗能力。大賽前的心理調適方法有:積極的自我暗示、聽音樂、轉移注意力、模擬實戰、相互鼓勁等。這些方法都能緩解心理壓力,提高運動員的賽場專注度;
第四,教練員應該把握心理訓練穿插在技能訓練計劃中的時機。心理訓練時機安排恰當對輔助技能及體能訓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研究數據表明,心理訓練最恰當的時機應安排在體能技能訓練之前,好像給運動員打了“心理穩定”的預防針。但同樣有數據表明,只有少部分教練員能夠意識到這一點。
作為一名合格的田徑運動員,應該做到采取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心理調適,在比賽時穩定好心態和情緒,正常甚至超常發揮水平,最終取得優異成績。但是當前田徑訓練出現的不足有教練員不能夠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心理訓練,對運動員個體差異性把我不足,對調動運動員的主觀能動性力度不夠。很多運動員缺乏系統的心理訓練,導致賽場上發揮失常。還有很多教練員誤將賽前動員當作心理訓練的一個環節,輕視其他方面的心理訓練,將心理訓練與思想動員混為一談。因此,應該加強田徑運動員的心理訓練、心理疏導,切實做好青少年運動員基礎心理教育工作。讓運動員熟練掌握緩解心理壓力的技巧并應用到實踐中。教練員應該做到在尊重運動員個體差異的基礎上,以人為出發點,開展多元化的心理訓練,提升運動員的心理素質。還要加強運動員自信心的培養,在日常的訓練中多用話語和行動鼓勵激勵運動員,讓運動員感到充實感、滿足感、幸福感。假如運動員在比賽中遭遇失利,教練員更不應該對運動員施加心理壓力,而應給予鼓勵和肯定,指出運動員的優勢和不足,讓運動員重拾自信心,再戰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