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丹萍 胡家鑫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勞動教育既是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也是個人在成長成才中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引領。新時代加強勞動教育,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的必然要求”。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把育人導向作為勞動教育的首要原則,從頂層設計上,對新時代勞動教育作了全面部署?!兑庖姟分忻鞔_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沈陽城市學院自2009年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學分為1學分,通過科學的教育教學體系,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并且在激發大學生校園歸屬感和樹立大學生主人翁精神家園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實踐教學成效。
為加強公益勞動課的管理,保障其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專門設立了勞動與社會實踐部,負責公益勞動課的課程安排,每周安排2個以上行政班級參加公益勞動課,主要負責校園公共區域的環境維護以及管理工作。學生在勞動實踐前,由勞動與社會實踐部的老師上公益勞動指導課,向學生講授勞動創造論、工匠精神和新時代勞動典范事跡等內容,通過課堂教學實現由勞動理論認知向課下勞動實踐的有效轉化。每一個勞動崗位都設置帶崗老師,負責布置具體勞動內容;勞動與社會實踐部負責統一協調各學院與社區公益勞動課程管理和考核等工作,并向教務處上報學生成績。公益勞動課的成績評定:采用100分制,由公益勞動指導課(10%)、公益勞動過程(80%)和勞動心得體會(10%)三部分組成。由勞動與社會實踐部、帶課老師和帶崗老師共同填寫《公益勞動課成績考核表》。勞動與社會實踐部負責參加公益勞動指導課的成績。帶崗老師負責公益勞動過程考核,內容包括:勞動態度、勞動紀律、完成任務三個方面。
學生勞動結束后,撰寫勞動心得體會,輔導員負責將勞動心得體會的成績,在勞動課結束后一周內上報勞動與社會實踐部,由該部統一匯總學生成績,填寫成績單。
學生參加完公益勞動后,還要進行總結工作,明確公益勞動課的重要意義,以此提高學生參加公益勞動課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
學校還注意引導大學生培育勞動情懷,在圖書管理、助教等崗位給予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機會,讓學生不僅可以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還可以增強他們熱愛勞動和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情感。
沈陽城市學院多年的公益勞動實踐,證明了公益勞動教育在大學生人格培育和校園建設特色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全面提高學生專業勞動能力與素養,不斷創新勞動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努力對接社會,倡導學生走進企業和基層關注一線勞動者,奔赴經濟發達地區感受和諧勞動關系,倡導學生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社會調查活動。
將勞動教育融入第二課堂,組織學生參加公益勞動、志愿服務活動等公益性質的服務勞動,增強大學生勞動體驗,培育公共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沈陽城市學院的很多學生積極參與到抗擊疫情的志愿服務中,成為中堅力量,主動肩負起了社會責任,從他們身上,能感受到新時代青年強烈的公共服務意識,也可以看到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責任和擔當。學校通過實踐教育等途徑,開展有目的、有規劃的勞動情懷宣講和實踐活動,達到了立德樹人的目的。
實習實訓注重的是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做好實習實訓工作,是落實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其根本是開展專業勞動知識技能教育,融入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的教育。沈陽城市學院先后投資建設了包括9個綜合實驗實訓中心、88個實驗實訓室在內的專業群實踐教學平臺,還與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融合相關行業企業對專業人才的崗位標準,搭建理論知識與實踐運用的橋梁,通過產教一體、工學結合,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在實習實訓中,學生能夠通過勞動實踐更為深刻地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在與專業指導老師和企業專家的合作交流中,了解他人對勞動的認識和態度,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價值觀。
新時代高校加強勞動教育,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形成協同效應,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這就要求必須多渠道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育人水平高超,有干勁的高水平勞動教育師資隊伍。
沈陽城市學院把勞動教育作為一門課程,成立勞動與社會實踐部,配備了專業從事勞動教育的老師。首先,老師從勞動價值論、勞動心理學、工匠精神、勞動與就業、勞動法學以及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勞動成就等方面給學生進行勞動指導課的授課,為勞動教育專業化奠定基礎。其次,鼓勵其他各科老師積極參加基層實踐,深入一線調研,使得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將自己在實踐中的辛勤勞動講述給學生,潛移默化地改變對方,強化勞動教育對教育教學各個環節的影響。最后,學校也組織學生進行家庭勞動。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學生居家進行勞動,根據家庭實際,結合各地區家庭在自然環境、居住環境等方面的實際條件,充分挖掘家務勞動、生產勞動、農業勞動等可利用資源,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勞動教育。